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18章 晋商余孽终伏诛,大同易帜顺势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晋商余孽终伏诛,大同易帜顺势收

宣府大捷的余威尚在,王小伟便以“宣大总督巡查防务”的名义,率领一支精干的队伍,离开宣府,前往大同镇。

此行,他明面上只带了五百亲卫,但暗地里,军情司的精锐早已先期潜入大同,散布眼线,搜集情报。同时,周遇吉在宣府整军备战,徐锐则秘密调动部分“燎原营”精锐,向大同方向靠拢,以为策应。

大同镇总兵姜镶,此人也是一员宿将,但性格贪婪,与山西的晋商势力,尤其是梁嘉宾等人牵扯极深。在宣府之战期间,他对朝廷催促出兵的旨意阳奉阴违,坐观成败,其心可诛。

得知王承渊亲至,姜镶心中忐忑不安。王承渊的凶名和手段,他早有耳闻。但他自恃在大同经营多年,根深蒂固,麾下也有数万兵马,并非没有一搏之力。

大同镇城,总兵府内,姜镶设宴为王小伟接风洗尘,场面极为隆重,但气氛却有些微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小伟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看向姜镶,开口道:“姜总兵,本督奉旨总督宣大,巡视防务。听闻大同镇近年来武备亦有不少整饬,不知如今兵马几何?粮饷可足?军械可利?”

姜镶心中一跳,面上堆笑:“回禀督师,大同镇在卑职治下,虽不敢说固若金汤,但亦是兵精粮足,将士用命!定能为督师,为陛下守好北门!”

“哦?是吗?”王小伟淡淡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那为何本督这里,却有兵部转来的弹劾奏章,言及姜总兵你……吃空额饷银年逾五万两?倒卖军械与蒙古土默特部?甚至……在宣府激战正酣之时,暗中与晋商梁嘉宾等人密会,收受其贿赂,按兵不动?”

这一连串的指控,如同惊雷,在宴席上炸响!陪座的众多大同将领无不色变!

姜镶脸色瞬间煞白,猛地站起身:“督师!这是诬陷!赤裸裸的诬陷!定是有人嫉妒卑职,构陷于我!督师切莫听信小人谗言!”

“是不是诬陷,一看便知。”王小伟声音转冷,将文书掷于地上,“此外,梁嘉宾等人,已于三日前,在山西祁县老家,被本督派去的军情司人马,连同山西按察使司官兵,一举擒获!从其家中,搜出了与你往来的密信、账册,以及……通往关外的密道地图!姜总兵,你还有何话说?!”

原来,王小伟在来大同之前,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利用之前搜集的证据和军情司强大的行动能力,与山西当地的官员(部分已被他暗中拉拢或慑服)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梁嘉宾等晋商余孽的核心骨干一网打尽!彻底斩断了这条通敌的利益链条,也拿到了指证姜镶的铁证!

姜镶如遭雷击,踉跄后退,指着王小伟,嘴唇哆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没想到王承渊动作如此之快,手段如此狠辣决绝!

“来人!”王小伟厉声喝道,“将贪墨军饷、通敌卖国之徒姜镶,拿下!”

“谁敢!”姜镶困兽犹斗,猛地拔出腰间佩剑,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家将也纷纷拔刀,想要反抗。

然而,就在此时——

“砰!砰!”

宴会厅外,传来了两声清脆的铳响!随即,沉重的脚步声和甲胄碰撞声由远及近!徐锐率领着如狼似虎的“燎原营”精锐,以及部分被军情司策反或慑服的大同军官,直接冲入了总兵府,控制了局面!

姜镶及其死党,瞬间被包围,寡不敌众。

看着周围明晃晃的刀枪和那些燧发枪黑洞洞的枪口,姜镶面如死灰,手中佩剑“哐当”一声掉落在地。他知道,大势已去。

王小伟兵不血刃,凭借大胜之威和确凿罪证,以雷霆之势,一举拿下大同总兵姜镶,彻底掌控了大同镇!

随后,他仿照宣府模式,在大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清查贪腐,整顿军备,推行新政,将大同镇也牢牢抓在了手中。

至此,宣府、大同两座九边最紧要的重镇,尽数落入王小伟的掌控之中。他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疆霸主!手中直接掌控的精兵超过五万,且装备、训练、士气皆远胜普通明军。

消息传出,天下再次震动!这一次,不仅仅是民间,朝堂之上,乃至关外的皇太极,都真正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北方的、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磅礴力量!

王承渊,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员将领,一个督师。他是一方诸侯,一个手握强兵、能影响帝国命运的强大存在!

第9卷 燎原之火 第19章:功高震主遭帝忌,朝堂暗流议削权

王小伟(王承渊)整合宣大,权势熏天,声望如日中天。然而,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巨大的成功背后,是潜藏的巨大危机。这一次的危机,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他誓死效忠的皇帝和整个文官集团。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眉头紧锁,脸上再无半月前接到捷报时的狂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和猜忌。

这些奏章,一部分是继续弹劾王承渊“专权跋扈”、“擅杀大臣(指姜镶)”、“结党营私”的,这些老生常谈,他尚且可以置之不理。

但另一部分,则来自他真正倚重的内阁辅臣、六部堂官,甚至包括一些他认为是“忠直”的御史言官。他们的措辞或许委婉,但核心意思却惊人的一致:王承渊权柄过重,已非人臣之福,宜加裁抑。

首辅薛国观的话,代表了大多数朝臣的心声:“陛下,王承渊虽有大功于国,然其以一人之身,总掌宣大两镇十数万精兵,钱粮自筹,官吏自任,形同藩镇。古语云,尾大不掉,臣恐其……非国家之福啊!”

“陛下,王承渊在宣大推行所谓‘新政’,与民争利,更改祖制,此乃王莽、曹操之行迹!不可不防!”

“陛下,如今北疆只知有王督师,而不知有陛下,此风断不可长!”

“当收回其宣大总督之权,或将其调离边镇,入京任职,明升暗降,方为上策!”

这些言论,如同魔咒,不断在崇祯耳边回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最忌惮的就是权臣。此前重用王承渊,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看中其能打仗,能替他守住北疆。如今北疆暂安,王承渊的权势却膨胀到如此地步,这让他如何能安心?

“功高震主……功高震主啊……”崇祯喃喃自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最终威胁皇权的大臣身影。袁崇焕的身影,也仿佛在他眼前一闪而过。(袁崇焕曾被崇祯寄予厚望,后因种种原因被处死)

他信任王承渊吗?至少在此刻,他的信任动摇了。帝王的平衡术,让他觉得,必须对王承渊加以制衡。

然而,他也深知王承渊的重要性。宣大防线离不开他,至少暂时离不开。而且,无故处置一个刚立下不世之功的臣子,天下人会如何看他?军心民心会如何?

崇祯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

与此同时,宣大总督行辕(已移至大同)。

王小伟也接到了来自京城眼线的密报,知晓了朝堂上的暗流涌动。

“果然来了。”他放下密信,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他深知这是必然的结果。

“督师,陛下他……难道真要鸟尽弓藏?”徐锐愤愤不平。

周遇吉则更为沉稳:“督师,如今我等该如何应对?若朝廷真下旨夺权,我们是奉诏还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王小伟身上。

王小伟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多疑,此乃天性。朝臣忌惮,亦是常情。此刻,我们绝不能流露出任何不满或抗拒之意。”

他顿了顿,下达指令:

“第一, 立刻上一道言辞恳切的奏疏,主动请求陛下派遣朝中重臣,前来宣大‘协理军务’,并‘审核账目’,以示我等坦荡无私,绝无二心。”

“第二, 将此次宣府、大同整肃中查抄的大部分金银(除必要军费外),以及晋商通敌案的详细证据、涉案人员(包括朝中部分官员的线索),整理成册,派专人押送进京,上交国库和陛下。此举,既是表忠心,也是……敲山震虎!”

“第三, 加快新军编练和军工生产,同时,在宣大两地,进一步深化‘新政’,兴修水利,鼓励工商,更大幅度地减轻百姓赋税,将民心牢牢抓在手中!”

“第四, 秘密联络我们在蓟镇、登莱乃至南直隶的人脉,密切关注朝中动向,尤其是兵部、户部的官员任免情况。”

他的策略很明确:以退为进,示敌以弱,同时加紧巩固自身实力,并利用手中的“黑材料”对朝中政敌进行反制。他将自己摆在忠臣的位置上,将难题抛回给崇祯和朝堂诸公——若要动我,就要考虑北疆安危、军心民心以及可能引发的政治地震!

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加凶险。

王小伟的奏疏和“献金”队伍很快出发,前往京城。这道以退为进的奏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本就暗流汹涌的朝堂深潭,引发了新一轮的激烈争论和权力角逐。

而王小伟自己,则坐镇大同,冷眼旁观着京城的风云变幻,手中紧紧握着宣大这片他苦心经营的基业和那五万虎贲之师。

他知道,与皇太极的战争暂时结束了,但另一场关乎他自身命运和大明未来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