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19章 以退为进巧周旋,帝心难测暂平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 以退为进巧周旋,帝心难测暂平衡

王小伟主动请求朝廷派员“协理”、上交巨额查抄银两以及晋商通敌案铁证的举动,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崇祯皇帝看到那堆积如山的金银和王小伟言辞恭谨、甚至带着一丝“惶恐”的奏疏时,复杂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些缓解。至少,王承渊表面上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没有居功自傲,反而主动要求监督,并将巨额财富上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作为帝王的面子和对财权的控制欲。

“王爱卿,终究是忠臣啊……”崇祯抚摸着那些白花花的银锭,喃喃自语。那一瞬间的猜忌,似乎被这“忠君爱国”的举动冲淡了些许。

然而,朝堂上的争论却并未停止。

以薛国观为首的部分官员,认为这是王承渊的以退为进之计,意在麻痹朝廷,其拥兵自重之心已然昭然若揭,更应借此机会,果断削其权柄。

而另一部分较为务实,或者与王小伟有利益关联(如通过官市贸易获利)的官员,则力主安抚。他们认为,北疆刚定,全赖王承渊镇守,此时若贸然削权,恐寒了将士之心,万一逼反了王承渊,或者导致边备松弛,让皇太极卷土重来,谁能担当得起这个责任?更何况,王承渊主动上交如此巨款,解决了朝廷燃眉之急(崇祯内帑和国库一直很紧张),又提供了晋商通敌的铁证,于国于民,皆有大功,岂能无故加罪?

双方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崇祯再次陷入了两难。他既想削弱王承渊的权势,又担心动摇北疆防线。最终,在权衡利弊,尤其是考虑到那笔巨款和晋商通敌案牵扯出的、可能波及朝堂的震动后,他采取了折中的方案。

他下旨,对王小伟“忠勇体国、公忠廉明”大加褒奖,对其请求派员协理之事,表示“朕信得过爱卿,不必另派大臣,徒增掣肘”,但要求宣大两镇的钱粮收支、军官升迁等重大事项,需按季造册,报兵部、户部备案核查。同时,擢升王小伟为太子太师,督师蓟、辽、宣、大等处军务,表面上将职权范围扩大到了蓟镇和辽东(此时辽东大部已失,实为虚名),但明确要求其“专心防虏,内地事务,自有有司料理”,隐隐划定了界限。

这道旨意,可谓煞费苦心。既安抚了王小伟,没有触动其核心兵权,又试图在财政和人事上加以监督,并限制其势力向内地渗透。

圣旨传到宣大,王小伟率众接旨,山呼万岁,表现得感激涕零。

“督师,陛下这是……既用且防啊。”周遇吉看完旨意,低声道。

王小伟微微一笑,不以为意:“能保住宣大根本,已是最好结果。陛下未派监军,未动我兵权,已是万幸。至于备案核查……呵呵,账目怎么做,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只要兵精粮足,陛下和朝堂诸公,便不敢轻易动我们。”

他看得很透彻。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制衡,很多时候是苍白无力的。崇祯和朝廷现在离不开他,也不敢逼他太甚。

“那蓟镇和辽东……”徐锐问道。

“蓟镇总兵吴国俊,是个老滑头,辽东更是一片糜烂。暂时还顾不上,但有了这个名分,日后我们插手,便名正言顺了。”王小伟目光深远,“当前要务,是趁着这段难得的平衡期,全力发展!练兵、造械、赚钱、收民心!让我们的根基,厚到任何人都无法动摇!”

暂时的危机,似乎以一种微妙的平衡告一段落。但王小伟知道,他与朝廷,与皇帝之间的信任已经出现了裂痕。这种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打破。

他必须争分夺秒,在自己还占据主动的时候,将宣大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堡垒。同时,他也要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原大地。那里的烽火,似乎燃烧得更加猛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