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1章 军工突破连珠铳,科技树初现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军工突破连珠铳,科技树初现雏形

宣府大同的局势暂时稳定,与朝廷的博弈也进入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期。王小伟深知,这种平衡是建立在自身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而实力的根本,除了训练有素的军队,更在于超越时代的科技与军工。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宣大军工局”的研发与生产之中。坐落于大同城外的军工局总部,如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高大的水轮驱动着锻锤和鼓风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钻镗枪管的刺耳噪音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煤炭、钢铁和硝烟的味道。

在王小伟超越时代的理念指引和赵德柱等工匠大师的呕心沥血下,军工局的技术积累,终于开始迎来一波爆发式的增长。

首先取得重大突破的,是燧发枪的量产化与可靠性。随着坩埚炼钢法的逐步成熟和标准化流水作业的深入,燧发枪核心部件——枪管和击发机构的良品率大幅提升,产能也从每月区区数十支,跃升到月产三百支!虽然这个数字对于庞大的军队而言依然不足,但已经可以优先装备最精锐的部队。而且,新生产的燧发枪,无论是射程、精度还是哑火率,都相比最初的试制品有了质的飞跃。一支完全由自产燧发枪装备的“神机营”,已初具规模。

然而,王小伟并不满足于此。燧发枪虽好,但射速依然受限于前装弹药的过程。他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和机械原理知识,向赵德柱等核心工匠描述了一种更为大胆的武器构想——连珠铳!

“……其原理,乃是在铳托之内,设一弹仓,内藏十数发定装弹药,以弹簧之力推送。扳机旁设一杠杆,每扳动一次,杠杆带动机关,完成退壳、上膛、击发之过程……如此,射手可匍匐于地,持续射击,无需站立装填,射速数倍于现下之燧发枪!”

这个构想,对于赵德柱等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弹仓?弹簧送弹?连续击发?每一个概念都挑战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督……督师,此物……真乃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也!”赵德柱听得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王小伟知道这很难,但他必须推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为工匠精神!此乃方向!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可先尝试制作能够容纳五发弹药的短弹仓,解决弹簧力度与可靠性问题。即便造出的只是笨重、易坏的雏形,亦是巨大进步!所需银钱、物料、人手,一律优先供给!”

在王小伟的强力支持和重赏之下(设立“格物巨赏”,对重大技术突破,赏银万两,授官职),以赵德柱为首的核心工匠团队,开始了对“连珠铳”这一划时代武器的艰难攻关。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堆积如山的报废零件……但这颗超越时代的种子,已然播下。

与此同时,在火药领域,也取得了进展。王小伟提出了“颗粒化黑火药”的概念,将粉末状的黑火药用米汤或酒精黏合,制成大小均匀的颗粒。这样不仅提高了火药的稳定性、便于运输储存,更因其燃烧更充分,使得火炮和火枪的膛压更高,射程和威力提升了约一成半。这一改进看似不大,却意义深远。

火炮方面,在成功量产轻型虎蹲炮和仿制改进弗朗机炮的基础上,军工局开始尝试铸造更大口径的红衣大炮(仿制西方前装滑膛炮)。虽然短期内还无法达到西方同等技术水平,并且沉重无比,机动困难,但用于守城,无疑是终极利器。

王小伟甚至开始勾勒更遥远的蓝图:原始火箭(“神火飞鸦”的改进型)、触发式地雷、标准化弹药箱、战地急救包(配备酒精、绷带、止血粉)……他将这些构想一一画出草图,标注要点,交给不同的工匠小组去研究、试验。

一个以火器为核心,涵盖材料、化工、机械、甚至初级外科的大明版军事科技树,正在王小伟的手中,悄然点亮萌芽。他知道,这些技术优势,将是他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乃至改变历史走向的最重要筹码。

他定期巡视军工局,亲自观看新武器的测试,与工匠们一同探讨技术难题,毫不吝啬地奖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他的重视和投入,让整个军工局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军械的工坊,更像是一个原始的技术研发中心。

然而,科技的进步需要海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查抄和朝廷那点不稳定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王小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庞大的商业帝国,来支撑他的军工梦想和争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