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章 新政深化固根基,工学萌芽育英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新政深化固根基,工学萌芽育英才

凯旋的喧嚣过后,王小伟并未沉迷于功勋与荣耀,而是立刻以更大的热情和铁腕,投入到宣大根据地的深化建设之中。他深知,无论外界风雨如何飘摇,自身实力的强大,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他将从中原带回的巨大财富和资源,如同甘霖般,注入到宣大这片正在崛起的土地,推动着一系列更加深远的新政。

军事上, 他并未因大胜而松懈,反而提出了“精兵强军,科技制胜”的更高要求。

首先,大规模扩编“神机营”。利用军工局不断提升的产能,计划在一年内,将完全装备自产燧发枪的部队,从五千人扩充至一万五千人,并加强射击精度、小队战术、步炮协同等进阶训练。这支纯火器部队,将成为他未来战场上无坚不摧的矛头。

其次,优化军队结构。淘汰部分老弱,进一步招募流民青壮(主要来自中原),严格训练,充实各营。强调多兵种配合,尤其是骑兵与火器部队的协同突击战术。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正式下令,在军工局下设立 “火器研究院” ,由赵德柱兼任院正,集中最顶尖的工匠和技术人才,给予最优厚的待遇和最大的研究自主权。当前首要任务,便是在那原始“连珠铳”构想的基础上,攻克供弹、退壳、可靠性等核心难题,不惜成本,务求突破!同时,对重型红衣大炮的铸造、开花弹(爆破弹)的研制、乃至根据西方技术改良火炮瞄准具等项目,也加大了投入。他要确保宣大军的武器装备,始终领先这个时代一个身位。

经济上, “北疆商行”这艘商业巨舰,开始了更加迅猛的扩张。

利用从中原获取的巨额资本和打通的关系网络,商行不仅巩固了在北方各省的垄断地位,更将触角伸向了长江流域。在南京、扬州、苏州等繁华之地,设立分号,大量收购丝绸、瓷器、茶叶等南方特产,同时将北方的玻璃、毛呢、烈酒、乃至“淘汰”的军械(严格控制数量和性能)销售过去,利润呈几何级数增长。

海贸航线进一步拓展。登莱的“北疆水师”规模扩大,拥有了超过三十艘大中型武装商船和战船。贸易对象从朝鲜、日本,延伸至琉球、吕宋(菲律宾),甚至与占据台湾的荷兰人、盘踞澳门的葡萄牙人建立了更稳定的贸易关系。源源不断的南洋硫磺、硝石、印度铁砂、西方书籍仪器、乃至高薪聘请的各类技术人才(钟表匠、 lens 研磨匠、乃至一名懂得几何学和测绘的传教士),通过海路输入宣大,为军工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外来养分”。

王小伟甚至授意商行,开始尝试性的“工业投资”。在煤铁资源丰富的矿区,投资建设更大规模的冶铁工坊,尝试采用高炉技术;在水利资源丰富的地方,资助建立利用水力驱动的大型纺织工坊、造纸工坊等。虽然只是萌芽,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雏形,已在这片古老的边镇悄然孕育。

民生与吏治上, 王小伟的统治更加深入和高效。

他继续大力推行“清丈田亩”、“摊丁入亩”等政策,严厉打击士绅豪强隐匿土地、转嫁赋税的行为,将查抄的大量土地,分给无地军户和流民,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了底层民众的狂热拥护。

兴修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工程从未停止,以工代赈,既安顿了流民,也改善了生产交通条件。

在吏治方面,他建立的“监察司”权力更大,行事更为独立和隐秘,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毫不手软。同时,他进一步完善了官员考核体系(KpI),将民生改善、税收增长、案件破获率、乃至辖区人口增长、识字率提升等,都纳入考核范围,大力提拔那些出身寒微、但有实干才能的年轻官吏,打破了传统的科举出身论,使得宣大官场风气为之一新,效率远高于大明其他地区。

然而,所有这些举措中,最具长远眼光,也最能体现王小伟超越时代视野的,是他对教育与人才的重视。

这一日,在大同城内,原大同府学旁边,一座占地广阔、建筑风格迥异于传统书院的新式学堂,正式挂牌成立——“北疆实学院”。

王小伟亲临现场,为学院题写匾额,并发表了讲话。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他的理念:

“……读书为何?非仅为科举中第,光宗耀祖!更应为明事理,通技艺,强国富民!如今国事艰难,外有强虏,内有流寇,空谈道德文章,可能造出克敌之火炮?可能织出御寒之衣裳?可能修通便利之道路?”

“故,本督设立此‘实学院’,旨在培养实干之才!院内不分四书五经为主课,而设格物(物理、化学)、算术、几何、地理、农工、医药、兵制等科!聘请工匠大师、西洋学者、精通实务之人为师!学子在此,需动手操作,需观测演算,需明了万物运行之理!”

“凡入学优异者,不仅学杂全免,更有丰厚津贴!毕业后,不经过科举,亦可直接进入军工局、北疆商行、各府县工房、乃至军中任职,授以实职,量才录用!”

这番言论,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离经叛道!消息传出,不仅在宣大引起轰动,甚至传至京城,引起了士林清流的猛烈抨击,视之为“败坏学风,动摇国本”的异端邪说。

然而,在宣大这片王小伟绝对掌控的土地上,反对的声音很快被压制下去。大量的平民子弟,甚至部分低级军官、工匠子弟,闻讯后踊跃报名。他们看到了另一条不同于科举、却能改变命运、实现价值的道路。

王小伟深知,改变思想,培养新式人才,远比打造一支强军、积累巨额财富更为困难,也更为根本。这“北疆实学院”,就是他播下的另一颗希望之火种,或许微弱,但假以时日,必成燎原之势,为他的宏图霸业,奠定最坚实的人才基础。

军事、经济、科技、民生、教育……王小伟在多条战线上同时发力,以强大的执行力和远超时代的眼光,不断夯实着宣大根据地的根基。他的势力,如同磐石,在明末的乱世风雨中,愈发稳固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