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5章 幼主登基波澜起,太师摄政稳朝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章 幼主登基波澜起,太师摄政稳朝纲

崇祯皇帝驾崩的哀恸尚未散去,一场围绕皇位继承的腥风血雨便被王小伟以铁腕手段迅速平息。王德化、王之心等矫诏核心太监被当即下狱,严加审讯;首辅周延儒、次辅陈演等内阁大臣被软禁府邸,其党羽遭到清洗。整个北京城在“锐士营”的严密控制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但这平静之下,是无数暗流的涌动与各方势力的观望。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王小伟与周皇后的主持下,丧仪与新皇登基大典以最快的速度筹备。

三日后,崇祯皇帝梓宫移奉景山寿皇殿。又七日后,年仅九岁的太子朱慈烺,在奉天殿(皇极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兴统”,寓意兴盛传统,重开太平。周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这场在非常时期举行的登基典礼,规模远不如以往,却格外引人注目。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权力核心,并非那个坐在龙椅上、身形尚显稚嫩的新皇帝,而是站在丹陛之下,百官最前方,那个一身缟素、神色肃穆的王承渊。

大典之上,由礼部官员宣读新皇登基诏书,同时,也颁布了以皇太后名义发出的第一道懿旨:

“……皇帝冲龄,未能亲政。着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太子太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总督天下兵马钱粮、军国咨政处首席王承渊,为摄政王,总揽朝政,辅弼皇帝,直至皇帝亲政。内外臣工,务须同心协力,共匡社稷。钦此。”

摄政王!

虽然王小伟之前拒绝了“燕王”的封号,但此刻,在皇权交替的特殊时刻,他接受了这个更具实际统治意义的头衔——“摄政王”。这标志着,从法律和名义上,他获得了大明帝国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臣,王承渊,领旨谢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小伟出列,对着御座上的小皇帝和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深深叩拜。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

阶下百官,心情复杂,但无人敢有异议。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徒劳。他们纷纷跪倒,山呼万岁,也等于默认了这位新任摄政王的权威。

登基大典结束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王小伟以摄政王的身份,搬入了紧邻皇宫的原军国咨政处衙门(现已扩建为摄政王府),开始了他总揽全局的执政生涯。

他面临的,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庞大帝国:

北方,李自成残部虽溃,但仍盘踞河南、湖广部分地区,张献忠则在四川肆虐;

关外,皇太极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次入寇;

朝廷内部,周延儒一党虽被清洗,但庞大的文官集团盘根错节,对新政阳奉阴违者大有人在;

财政上,国库空虚,各地赋税难以征收,而军队的粮饷、灾民的赈济、新政的推行,处处都需要钱;

民生方面,战乱导致大量土地荒芜,流民遍地,瘟疫时有发生……

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但王小伟没有退缩。他深知,此刻必须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稳定局面。

他首先以摄政王和兴统皇帝的名义,连下数道诏令:

一、 宣布崇祯皇帝庙号“思宗”,谥号……(依历史),隆重安葬。肯定其“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旧臣之心。

二、 大赦天下(十恶不赦者除外),减免北直隶、河南、山西等战乱地区一年赋税,鼓励流民返乡复耕。

三、 重申并强力推行之前颁布的新政——清丈田亩、整顿吏治、改革军制、兴修水利等,任命李信、徐宏祖等一批干练的年轻官员奔赴各地,担任巡抚、布政使等要职。

四、 调整军事部署。命徐锐为平贼大将军,总督河南、湖广军务,继续清剿李自成、张献忠残部;加强蓟镇、宣大防线,严防清军;整顿京营,汰弱留强,注入新鲜血液。

五、 开源节流。一方面严厉查处贪官污吏,抄没家产充公;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北疆商行的作用,扩大海外贸易,并尝试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兴统宝钞”(谨慎试点),缓解财政压力。

这些政策,如同几剂猛药,强行为这个垂死的帝国续命。然而,阻力无处不在。

地方上的士绅豪强,对“清丈田亩”恨之入骨,或明或暗地抵制,甚至煽动民变。朝中一些迂腐的官员,上书抨击新政“与民争利”、“有违祖制”。就连军队内部,也有一些骄兵悍将,对严格的军纪和论功行赏的新规感到不适。

这一日,摄政王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李信从河南发来八百里加急,报告清丈工作在某县遭遇当地士绅联合宗族势力暴力抵抗,数名清丈使被打伤,衙门被围。

同时,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奏,弹劾王小伟“权倾朝野,架空幼主”,“新政苛酷,激起民变”,言辞激烈。

“王爷,这些腐儒,分明是受人指使,颠倒黑白!”徐锐气得一拍桌子,“让末将带兵去河南,把那帮敢抗法的士绅全砍了!看谁还敢闹事!”

新任吏部侍郎(原王小伟幕僚)劝道:“将军息怒,武力镇压虽快,但恐激化矛盾,授人以柄。还需刚柔并济。”

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王小伟坐在主位,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沈玉茹(如今已常参与核心议事,被称为“王妃”),问道:“玉茹,你怎么看?”

沈玉茹沉吟片刻,缓声道:“夫君,诸位大人。妾身以为,此事需分而治之。对于地方士绅,确有冥顽不灵、暴力抗法者,当以雷霆手段处置,擒其首恶,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但亦需派员深入乡里,宣讲新政利于国家、惠及贫苦之本意,分化瓦解其联盟。可效仿北疆旧例,设立‘农会’,扶持自耕农,与豪强争利,争民心。”

“至于朝中御史的攻讦,”她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智慧与从容,“他们不是要名声吗?那就给他们。将李信在河南遇到的真实情况,以及那些士绅隐匿田产、欺压百姓的罪证,通过《北疆新闻》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看看,究竟是谁在‘与民争利’,是谁在‘激起民变’!同时,可将这几位御史往日收受好处、徇私枉法的证据,‘不小心’泄露出去。自然有他们的对头去弹劾。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一番话,条理清晰,切中要害,既强调了原则,又讲究了策略。

王小伟赞许地点了点头:“王妃所言极是。就按此办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有丝毫退缩与手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追随我们的将士和百姓的残忍!传令下去:”

“一、 命徐锐派一支精锐,驰援李信,武力镇压首恶,务必迅速平定乱局!”

“二、 文宣司加大力度,宣传新政利国利民之处,揭露豪强劣绅罪行!”

“三、 都察院那边,按王妃的意思办!我要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 加快‘兴统宝钞’的试点,同时,令北疆商行,加大对南洋、日本的贸易输出,必须尽快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王小伟的意志下,开始更高效地运转。他深知,稳定内部的同时,外部的威胁也必须尽快解决。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烽烟未尽的中原,和关外那片虎视眈眈的土地。

幼主登基,摄政王当国。大明朝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在王小伟的执掌下,正劈波斩浪,驶向未知的,却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暗处的敌人,也绝不会坐视他成功。

(第十一卷第二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