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 第23章 兵役制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总参谋部成立的尘埃尚未落定,另一场触及王国军事根基的变革风暴,已在亚历山德罗的授意和罗西将军的强力推动下,悍然掀起。目标直指意大利军队混乱不堪、效率低下且充满不公的兵役制度——这是打造一支现代化国家军队必须迈过的门槛。

陆军部会议室内,气氛比总参谋部成立时更加凝重,甚至带着一丝火药味。长桌旁坐满了肩章闪耀的将军们,既有支持改革的新锐(如刚调入总参谋部的几位核心校官),也有被“顾问团”政策刺激后、对进一步改革充满警惕甚至敌意的保守派将领。亚历山德罗和罗西将军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是厚厚一叠《新兵役法草案》。

“诸位,”罗西将军的声音如同战鼓,敲开了会议序幕,“过去的征兵制,是王国身上的脓疮。地方长官随意摊派,富人可以花钱买替身,穷人被强拉入伍服役漫长且无望。贵族子弟在近卫军镀金,平民在泥泞的战壕里挣扎。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凝聚人心?如何能有战斗力?如何能保卫我们刚刚统一的意大利?”

他毫不留情地抨击着旧制度的弊端,让一些保守将领脸色铁青。一位来自南方、代表传统地主利益的少将忍不住反驳:“罗西将军,您这是在否定传统。贵族军官的荣誉感和领导力,是军队的灵魂。漫长的服役期才能磨炼出真正的士兵。”

“荣誉感?”罗西将军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如刀,“加里波第的红衫军靠的是贵族荣誉感吗?他们靠的是为意大利而战的信念和相对公平。至于磨炼?”他拿起草案,“新的制度,会让士兵的训练更科学、更高效,而不是在无意义的劳役和长官的皮鞭下虚耗光阴。”

亚历山德罗适时地抬手,压下了争论,他的声音平静却蕴含着更大的力量:“争论无益。王国需要一支高效、公平、忠诚、且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国家军队。新兵役法的核心原则只有两条:职业化骨干,义务性基础。草案就在这里,今天不是讨论是否执行,而是讨论如何执行细节。”

他示意罗西将军公布草案核心内容。罗西将军站起身,走到一块巨大的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勾勒新制度的骨架:“一、陆军职业常备军:王国之剑锋,人数:5.5万人,这是王国武力的核心支柱。由志愿长期服役(至少5-10年)、经过严格选拔和系统训练的精英组成。优厚的薪饷、明确的晋升通道、专业的军事技能培养(士官学校、军官学院)。

驻地与任务:主力(约4万)部署在北部伦巴第-威尼斯边境及都灵、米兰等战略要地,直面奥匈帝国。其余(约1.5万)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和战略预备队,部署在教皇国周边(罗马附近)及重要交通枢纽。他们是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剑,应对最紧迫的威胁和关键战役。

二、义务兵役制:国家之基石

对象:所有适龄(18-25岁)、身体合格的意大利王国男性公民。

原则:公平。废除一切豁免权和买替制,实行公平抽签。无论你是贵族之子还是农夫后代,抽中即服役,服役期大幅缩短至2年。

人数与构成:每年征召约4万人(按人口比例)。两年内,陆军常备义务兵维持在约4万人规模。

驻地与任务:主要部署在中南部、撒丁岛、西西里岛等相对后方区域。负责地方驻防、治安维护、国土防御、工程支援(配合公共工程部修路、筑垒),并接受基础军事训练,作为常备军的重要补充和后备兵源。他们的存在,将极大减轻地方治安压力(如南方剿匪),并将国家意识和军事义务普及到王国每一个角落。

三、海军:深蓝的征途

海军同样实行职业常备军与义务兵役制结合。职业海军:1.5万人,技术兵种核心(轮机、炮术、航海、舰长等)+海军陆战队精锐,长期服役,待遇优厚,专业要求极高。海军义务兵:1万人,服役期3年(因技术学习周期更长),来源同样是全国公平抽签。

特殊组成:从义务兵中选拔精锐,与部分职业精锐组建海军陆战队,编制为2个师。他们将接受两栖作战、港口攻坚等特殊训练,是未来海外行动(殖民地)的尖刀。

驻地:职业海军及主要舰艇、海军陆战队主力,驻守热那亚、那不勒斯、塔兰托(建设中)等核心军港及基地,义务兵分散驻守其他次级港口和海岸防御工事。”

罗西将军的粉笔重重落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这份草案,彻底颠覆了旧有的军事秩序。公平抽签打破了贵族的特权;缩短服役期减轻了平民负担,提高了效率;明确的驻地划分体现了清晰的战略意图(北防奥,南稳内,海军图外);职业军与义务兵的结合,兼顾了战斗力和动员潜力;而海军陆战队的设立,更是赤裸裸地昭示了亚历山德罗对海外殖民的野心。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保守派将领们脸色煞白,他们看到了自身特权的彻底丧失(子弟必须抽签),看到了贵族色彩浓厚的旧式军队被彻底改造为国家机器的冰冷前景。支持改革的年轻军官则眼中放光,这正是一支现代化军队应有的样子。

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保守派攻击缩短服役期是“儿戏”、公平抽签“破坏军队荣誉结构”、将大量义务兵部署南方是“浪费兵力”……支持者则据理力争,强调效率、公平与国家意识。

亚历山德罗冷眼旁观,直到争论达到白热化,他才缓缓起身。一股无形的威压瞬间笼罩了整个会议室。“够了。”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噤声,“王国需要的不是一群守着特权的老爷兵,而是一支能打仗、敢打仗、打得赢的现代化军队。这份草案,是基于总参谋部战略规划、王国财政承受能力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最优解。它将在下一次内阁会议审议,并提交议会通过。”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面如死灰的保守派将领:“改革的浪潮不会停止。是顺应它,为王国的新军队贡献力量,还是被它抛下,在顾问团的会议室里回忆往昔荣光,诸位可以自行选择。”

没有选择。在亚历山德罗的铁腕意志和罗西将军的强力推动下,在内阁(尤其是兼任海军大臣的首相本人)的支持下,新《兵役法》草案几乎未作重大修改,便在内阁获得通过,并提交议会。

议会的辩论同样激烈,保守派贵族议员和南方地主代表激烈反对,抨击其“破坏传统”、“加重地方负担”(指义务兵驻地)。但亚历山德罗早有准备。统一党在路易吉·贝洛蒂的运作下团结一致;他授意宣传部门在报纸上渲染旧兵役制的不公和低效,描绘新制度下“保卫家园的公民战士”形象;同时,财政大臣里卡尔迪也拿出数据,证明缩短服役期和明确职业化反而能提高效率,长远节省军费。

最终,凭借执政党的多数席位和亚历山德罗日益高涨的威望,新《兵役法》在议会获得通过,并由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签署生效。

法令颁布的告示迅速贴满了王国的城镇乡村。在都灵、米兰的征兵站,在南方偏僻的村庄,适龄青年们怀着忐忑、好奇或兴奋的心情,聚集在抽签桶旁。当签筒哗啦作响,决定命运的小球滚落时,无论贫富贵贱,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知命运的敬畏。公平,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烙印在意大利的兵役制度上。

在塔兰托扩建中的海军基地,第一批被选拔加入海军陆战队的义务兵,穿着崭新的深蓝色作训服,开始了严酷的两栖作战训练。海浪拍打着礁石,年轻士兵们的呐喊声,预示着意大利王国不再满足于亚平宁半岛的一隅,它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地中海。新的兵役制度,如同给这架国家战争机器注入了标准化的燃料和部件,开始为亚历山德罗心中那幅争霸的蓝图,锻造着钢铁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