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245章 薪火相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战斗持续了约三十分钟,福建水师的军舰已全部沉没。江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板、阵亡将士的遗体,江水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

然而,战斗并未结束。

入夜后,沿江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他们驾驶着渔船、盐船,携带土制水雷和火攻器材,向法舰发起袭击。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船工对后生们说:“官兵们为我们战死了,我们岂能坐视不管?”

是夜,马江上下火光冲天。民船利用熟悉水性的优势,在夜色掩护下接近法舰。虽然多数袭击被法军的机关炮击退,但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让法军官兵深感震撼。

在罗星塔下,船政学堂的学生们也组织起来。他们冒着炮火,划着小船在江面上救援落水官兵。

年仅十六岁的学生黄季良,在救援途中被流弹击中。临终前,他对同伴说:“告诉先生,季良没有给学堂丢脸……”

这一夜,马江无眠。炮声、呐喊声、哭泣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交响。法军虽然赢得了战斗,却在这全民皆兵的抵抗中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七月初四,法军炮舰乘涨潮上驶,用重炮轰击福州造船厂。这座左宗棠、沈葆桢呕心沥血创建的亚洲最大造船基地,在炮火中化为废墟。

目击者描述:“厂内机器、厂房尽毁,火光映红半边天。沈文肃公(沈葆桢)若在天有灵,见此情景,不知该何等痛心。”

次日,法海军陆战队在罗星塔登陆,夺去三门克虏伯大炮。随后的几天里,法舰继续轰击闽江两岸炮台,无数民房被毁,百姓流离失所。

马尾海战的惨败消息,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传到京城的。

左宗棠正在军机处值房内批阅奏章。这位六十二岁的老将,虽已须发花白,腰板却依然挺直。当他读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急报时,手中的朱笔“啪”地一声断成两截。

“糊涂!糊涂啊!”左宗棠猛地站起,在值房内来回踱步,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不住颤抖。值房内的其他军机大臣们从未见过左宗棠如此失态,纷纷停下手中事务。

恭亲王奕欣关切地问道:“季高兄,何事如此震怒?”

左宗棠将战报重重拍在案上,声音哽咽:“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毁于一旦!张佩纶、何如璋等辈,误国殃民啊!”

众人传阅战报,值房内顿时一片哗然。

左宗棠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上空阴沉的天空,想起同治五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局的日日夜夜。那时他与沈葆桢一同勘测厂址,亲自为学堂拟定章程,还在校舍前亲手种下一排松柏。

“幼丹(沈葆桢字)啊,”左宗棠喃喃自语,“你我二十年的心血,竟毁于一旦……”

当夜,左宗棠彻夜未眠。在书房内,他对着东南方向长跪不起。老管家后来回忆:“老爷那晚哭得像个孩子,说对不起阵亡的将士,对不起福建的百姓。”

天刚破晓,左宗棠就带着连夜写就的奏疏前往养心殿。慈禧太后显然也一夜未眠,面色憔悴。

“太后,”左宗棠跪奏道,声音沙哑却坚定,“马尾虽失,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臣保举一人,可当御敌重任。”

“左爱卿欲举荐何人?”

“原甘肃提督王德榜。”左宗棠声音铿锵,“此人在新疆立下赫赫战功,熟悉军务。请准其募兵八营,号‘定边军’,开赴广西御敌。”

在湖南永州,王德榜接到左宗棠急信时,正在宅院内教导子侄武艺。

这个出身湘军的悍将,虽已解甲归田,却从未忘记军人的职责。他展开书信,越读神色越是凝重。

“备马!”王德榜沉声吩咐,“我要立即进京面见左大人!”

三天后,王德榜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在左宗棠府邸,两位老战友相见,不禁相拥而泣。

“朗青啊,”左宗棠拉着王德榜的手,“南疆局势危如累卵。法国人得寸进尺,欲壑难填。你在广西多年,熟悉边情,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德榜肃然道:“末将愿往!只是军费、粮饷、器械,这些都是难题。”

左宗棠微微一笑:“这些你无需担心。老夫既在军机处,自当为你筹措。”

在左宗棠的力主下,清廷终于下定决心继续抗战。王德榜很快在湘中募得精兵八千,号“定边军”,开赴广西边境。

临行前,左宗棠亲自为将士们送行。他举起酒杯,朗声道:“诸君此去,关系社稷安危。望你们继承马尾烈士遗志,扬我国威!”

与此同时,在福州,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修建了昭忠祠。祠内立碑记述海战经过,碑文最后写道:“诸君慷慨捐躯,虽败犹荣,其志可嘉,其节可风。”

每年潮水退去时,江底的战舰残骸依然可见。当地渔民经过时,都会撒下一把纸钱,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忠魂。

而在京城的左宗棠,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取出当年在船政局与将士们的合影,老泪纵横。他知道,马尾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中华民族的苦难还远未结束。这位老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继续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鞠躬尽瘁。

许多年后,当新生的中国海军舰队驶过马江水道,鸣笛向先烈致意时,一位百岁老渔民对孙子说:

“孩子,你听见了吗?这是咱们的海军在告诉地下的英灵:这盛世,如您所愿。”

江风依旧,涛声如诉。而那些为国捐躯的忠魂,将永远活在这片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