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265章 提前献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见海面上的舰队开始变阵。单纵队如同一条钢铁长龙,缓缓游动,然后一分为二,变成双纵队,如同巨鸟展开的双翼。队形变换之间,各舰保持着精确的距离和速度,旗语、灯号往来穿梭,指挥若定。钢铁的摩擦声、蒸汽机的轰鸣声、海浪拍打舰艏的哗哗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工业时代交响乐。

“真乃虎贲之师,雄视海疆啊!”刘汝翼忍不住赞叹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张冀也点头附和:“皆是傅相多年心血,方有今日之盛况。”

李鸿章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但很快又收敛了。他转向汉纳根,问道:“汉纳根先生,以你观之,我海军之操练,比之西洋强邦,如何?”

汉纳根挺了挺胸膛,朗声答道:“中堂大人,请恕我直言,北洋舰队之训练水平,阵型之严整,操舰之娴熟,已不逊于欧洲二流海军强国。水兵之勇毅,尤为可嘉。” 他顿了顿,话锋微转,“然,当今海战,瞬息万变,火炮射速与舰艇航速,至关重要。日本近年来……”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李鸿章已经明白他的意思。日本,那个蕞尔小邦,正像一条饿狼,在暗中磨砺爪牙。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老夫知晓了。”

就在这时,实弹射击演习开始了。

“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从“定远”舰前主炮的炮口喷出一团巨大的橘红色火焰,浓密的白色发射烟瞬间将整个舰艏笼罩。几乎是同时,一枚沉重的炮弹撕裂空气,发出令人心悸的尖啸,向着远方的浮动靶标飞去。数秒钟后,远处海面腾起一道巨大的水柱,犹如一条白色的水龙直冲云霄。紧接着,“镇远”、“致远”等各舰主炮、副炮依次轰鸣,整个大连湾海面仿佛沸腾了一般,炮声隆隆,连绵不绝,如同盛夏时节最狂暴的雷霆。硝烟的气息顺着海风弥漫过来,带着一股刺鼻的硫磺味。

李鸿章凝神观看着炮击的效果,微微点头。然而,汉纳根却再次开口,他的声音在炮火的间隙中显得有些尖锐:“中堂大人,请看,我舰火炮威力巨大,然装填及发射速度,仍显迟缓。如今欧洲乃至日本新建之巡洋舰,已普遍装备速射炮,一分钟可发弹十数枚,火力之密集,非旧式火炮可比。”

周馥在一旁听着,眉头微蹙,他深知朝廷财政之拮据,添购新式军火之艰难,便插言道:“汉纳根先生所言虽是,然国之用度,皆有定规。且我‘定’、‘镇’二舰,铁甲巨炮,乃不沉之堡垒,足可震慑四方矣。”

李鸿章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舰队外围如鲨群般穿梭的鱼雷艇。“福龙”号一马当先,艇首激起白色的浪花,高速冲向模拟目标,在接近的瞬间,模拟发射了鱼雷,动作迅猛而精准。随后,在和尚岛海岸,由海军陆战队进行的登陆演习也开始上演。小舢板载着士兵们冲向滩头,士兵们呐喊着,涉水登陆,迅速展开战斗队形,枪声噼啪作响,虽然只是空包弹,但那股勇猛的气势,依然赢得了岸上观礼人群的阵阵喝彩。

“枪炮齐整,步伐灵便。”李鸿章看着这一幕,对周馥低声说了一句,这将是他在奏折中用来描述陆营的词句。

整个检阅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宏大、壮观,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舰队随后又巡阅了威海卫和刘公岛。在刘公岛,李鸿章视察了海军公所、水师学堂和医院。在学堂里,他看到那些年轻的学员们,穿着整齐的制服,眼神中充满了朝气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用略带稚嫩却无比响亮的声音向这位北洋的缔造者行礼。那一刻,李鸿章的心中或许有了一丝真正的宽慰。

夜幕降临,刘公岛海军公所的书房内,烛火摇曳。窗外,港内舰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倒映在漆黑如墨的海面上。海浪轻轻拍打着堤岸,发出有节奏的呜咽声。

李鸿章卸下了白日的威严,脸上写满了疲惫。周馥坐在下首,正在整理巡阅的笔记,准备草拟奏折的初稿。

“玉山(周馥的字),”李鸿章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今日观之,水师将士,确是精锐。各处炮台、船坞,亦堪称坚固。”

周馥放下笔,恭敬地回应:“皆是傅相运筹帷幄,苦心经营所致。此次巡阅,盛况空前,必能上慰圣心,下安民心,亦可令外邦知我中国之强,不敢轻侮。”

李鸿章轻轻摇了摇头,端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慰廷(袁世凯,时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虽未在场,但其负责的朝鲜事务亦是北洋防务一环)在朝鲜,屡有密报,言日本君臣,卧薪尝胆,举国之力扩充海军,其势汹汹啊。”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无尽的黑暗,“今日汉纳根所言,虽不中听,却是实情。我观日本新购之‘吉野’等舰,航速迅捷,火炮轻快。而我舰队,自光绪十四年成军以来,未添一舰,未易一炮……唉。”

一声长叹,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沉重。

周馥默然。他深知李鸿章的难处。太后老佛爷正忙于颐和园的工程,那些本该用于购置舰炮的白花花的银子,正如同流水般淌进那座皇家园林。朝中清流,动辄以“靡费国帑”攻讦洋务。傅相能维持眼下这个局面,已属不易。

“傅相,”周馥斟酌着词句,“此次奏报,是否可将需添置新式快炮、更新舰艇之议,再次郑重提出?”

“提,自然要提。”李鸿章将茶杯重重放下,发出“咔”的一声,“然则,能否准予,非你我所敢期也。今日阅兵,看似花团锦簇,实则……如履薄冰。”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停泊着他毕生心血的港湾。在璀璨的灯火之下,是无尽的、深不可测的黑暗。那“定远”、“镇远”的巍峨巨影,在夜色中依旧如山岳般可靠,但在李鸿章此刻的眼中,却仿佛带着一种悲壮的、即将迎接未知风暴的宿命感。

几天后,在烟台,巡阅圆满结束。李鸿章向北京发出了那份着名的《巡阅海军竣事折》。奏折里,他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舰队的雄壮、将士的骁勇、防务的巩固,“日后经费稍充,再添购新式快船、速射炮,则渤海门户,真可谓深固不摇矣。” 然而,这谨慎而委婉的提醒,最终淹没在了一片“海防大成”的颂圣之声中。

渤海的风,依旧吹拂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带着海藻的腥气,也带着一丝从东瀛隐隐传来的铁腥。1891年的这次大阅兵,就像一场用尽全力的盛大演出,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它辉煌而短暂的亮相。幕布落下时,那缭绕的硝烟,久久不散,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更为惨烈的悲剧,提前献上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