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 > 第245章 营园强军双布局 帝观群臣假面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5章 营园强军双布局 帝观群臣假面欢

官营造园局的消息刚传开,刘若愚府的朱红大门就快被踏破了。

“刘公公,求您通融!苏州的园林务必给我留一座!”

英国公张维贤挤在门口,手里攥着沉甸甸的锦盒,塞到刘若愚手里。

“我愿加价二十万两!只求优先挑地块!”

户部尚书李汝华的管家也挤上来,身后跟着抬礼盒的仆役,礼盒上的金纹晃眼。

刘若愚脸上堆着笑,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他把权贵们的争抢情况一一记在小本子上,连夜进宫汇报。

朱由校翻着密报,指尖划过 “加价二十万两” 几个字,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

“这些权贵,银子来得容易,花得也痛快。”

“传旨刘若愚,园林选址加快推进!”

他抬头对魏忠贤道。

“再告诉天津船政局,官营纺织业上半年盈利一百万银元,全数拨给他们,研发新式战舰!”

魏忠贤躬身应道:“奴婢遵旨!这就去传旨,定让船政局拼尽全力!”

三日后,天津船政局内,蒸汽声 “轰隆” 作响,铁砧敲击声震得地面发颤。

徐光启拿着朱由校的圣旨,激动得双手发抖,声音都带着颤音。

“陛下拨款百万银元!要我们打造能远洋作战的新式战舰!”

他举起圣旨,对着工匠们高声喊。

“这不仅是战舰,是大明水师的脸面,是震慑海外的利器!有了它,再也没人敢欺我大明!”

工匠们齐声欢呼,工坊里瞬间热火朝天。

有了充足的资金,他们终于能把蒸汽机技术搬到战舰上,再也不用受限于传统造船术。

朱由校还亲自为新战舰赐名 “戚继光号”,寓意 “承继光之志,护大明海疆”。

消息传到朝堂,文臣们纷纷上奏称颂,奏折堆得像小山。

“陛下英明,强军固防,实乃万民之福!”

可退朝后,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却钻进了茶馆,对着老友抱怨。

“百万银元用来造船,简直是靡费国帑!”

“不如用来修缮孔庙、兴办书院,教化万民,才是正道!”

他端起茶杯,重重抿了一口。

“还有那大明园,听说要动用内帑三百万两,陛下这是要学隋炀帝修运河,劳民伤财啊!”

这些话,一字不落地通过东厂密探,传到了朱由校耳中。

乾清宫内,朱由校把密报扔在御案上,笑得直摇头。

“这些文臣,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真是虚伪得可笑。”

方从哲站在一旁,低声道。

“陛下,文臣们只是墨守成规,认为‘奇技淫巧’不如理学重要,并非真心反对强军。”

“非也。”

朱由校摇头,手指叩着御案。

“他们是心疼银子,更心疼朕打破了‘重农抑商、重文轻武’的老规矩。”

“官营纺织业盈利,朕不藏于内帑,不赏给权贵,而是投入军工和基建,这戳中了他们的要害。”

“他们怕朕的新政,怕大明变强后,再也没人听他们的空谈!”

他顿了顿,对魏忠贤道。

“传旨,大明园即刻开工!选址在京城北郊,占地千亩!”

“既要奢华舒适,也要兼顾水利灌溉,建成后不仅是避暑之所,更是带动周边农田增产的示范园!”

“另外,让官营织厂再降价一成,同时提高棉丝收购价!让棉农和织工都能得利,让文臣们看看,朕的‘靡费’,到底惠及了谁!”

大明园开工的消息,再次引发热议,江南的棉农们笑得合不拢嘴。

“陛下圣明!种棉花比种粮食赚得多,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棉农老王扛着棉筐,脚步都轻快了不少,地里的棉花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织工们也干劲十足,官营厂里的蒸汽机 “轰隆” 作响,织布机转得飞快。

“官营厂工钱高,布价又低,百姓买得起,我们的活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担心失业了!”

可文臣们却在私下串联,翰林院侍讲黄汝良凑在同僚耳边,声音压得极低。

“陛下沉迷土木工程和奇技淫巧,远离理学正道,长此以往,大明危矣!”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不如联名上疏,劝陛下停建大明园,将资金用于兴办教育、修缮文庙!”

几名文臣纷纷附和,可草拟上疏时,却没人敢牵头。

东林书院被焚、满朝荐凌迟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没人敢公开挑战朱由校的权威。

最终,这封联名上疏,终究没能递到朱由校面前,悄悄石沉大海。

朱由校通过东厂密探,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这日,他带着魏忠贤,微服来到京城街头的茶馆,穿着普通百姓的青布袍,混在人群中。

邻桌几名文官正在低声议论,声音不大,却字字传入朱由校耳中。

“陛下建大明园、造战舰,虽说是为了国家,但耗资实在太大,恐怕会加重百姓负担。”

“你懂什么!”

另一名文官反驳。

“官营织厂盈利丰厚,足以支撑这些开支!而且棉农和织工都得了利,百姓拍手称快,只有我们这些读书人,还在杞人忧天。”

“话虽如此,但陛下摒弃书画、瓷器等雅好,专爱这些‘俗物’,终究有失帝王风范。”

朱由校听着他们的议论,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反而转头对魏忠贤笑道。

“你看,他们嘴上抱怨,心里却清楚朕的新政惠及万民。”

“只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清高,不愿承认朕的正确。”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这就是朕要的效果 —— 让他们不得不服,不得不顺从,却又敢怒不敢言。”

回到宫中,东厂掌刑千户梁清宏前来汇报,单膝跪地。

“皇爷,黄汝良等几名文官私下议论陛下,言语不敬,是否需要抓起来严惩?”

朱由校摆手,语气平淡。

“不必。他们只是嘴上说说,不敢有实际行动,抓了他们,反而显得朕气量狭小。”

“让他们说,让他们不满。”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点着天津船政局和大明园的位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朕就是要看着他们这种对朕很不满,但又不能把朕怎么样的样子。”

“等戚继光号下水,等大明园建成,等江南的棉丝产业遍及全国,等大明水师驰骋于大洋之上,他们就会明白,朕今日的‘靡费’,是为了明日的万邦来朝!”

魏忠贤躬身道:“皇爷深谋远虑,奴婢佩服!相信用不了多久,那些文臣就会彻底臣服,再也不敢私下抱怨。”

朱由校冷笑一声。

“臣服?朕要的不是臣服,是他们的敬畏,是大明的强盛!”

“传旨徐光启,戚继光号务必在半年内下水试航;传旨刘若愚,大明园的建设进度要加快!”

“朕要在明年夏天,住进新园子,看看朕的新政,到底给大明带来了多少改变!”

魏忠贤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此时的天津船政局,“戚继光号” 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蒸汽机的轰鸣声日夜不绝,烟囱里冒出的黑烟直冲云霄。

京城北郊的大明园工地上,数万工匠和民夫各司其职,夯土声、锯木声混在一起,亭台楼阁的雏形已现,远处的人工湖也开始蓄水。

江南的棉田里,绿油油的棉花长势喜人,棉农们穿梭在田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官营织厂里,织工们忙碌着,织布机转得飞快,一匹匹雪白的布匹被运出工厂,送往松江港,销往海外。

而朝堂上的文臣们,依旧在私下抱怨,却没人敢公开反对,只能在朱由校的铁腕政策下,虚伪地称颂圣明。

一场围绕着新政、军工和基建的权力博弈,还在悄然进行。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的天空,阳光洒在龙袍上,泛着金色的光芒。

他心中暗道:朕就喜欢看着你们这种对朕很不满,但又不能把朕怎么样的样子!

而天津船政局的船坞里,“戚继光号” 的船帆已经挂上,只待下水试航。

大明园的工地上,最后一座亭台的匾额也已雕刻完成,刻着朱由校亲题的 “承平阁” 三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