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玩转穿越之农家女 > 第232章 赏赐之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位便是夏怀谨。”阮行之侧身,抬手示意,对着姜夔说道,姿态恭谨又熟稔。

“草民夏怀谨,见过大人!”夏怀谨听闻,快步上前,身姿挺拔如苍松,恭敬行礼,礼数周全,尽显谦逊有度。

“不必多礼!”姜夔双手虚抬,目光如炬,将夏怀谨上下打量一番,不禁赞道,“后生可畏啊!出京之前,圣上多次提及你,特意嘱咐我定要好好看看。今日一见,果真是一表人才的俊秀儿郎!袁公公,您瞧是不是?”

“姜大人所言极是!”袁公公微微颔首,脸上带着一贯的和煦笑容,点头应和道。

此次袁公公竟跟着姜夔一同出巡,着实让阮行之等人深感意外。毕竟袁公公身为圣上的贴身内侍,多年来,从未离开过圣上半步,此次竟然随行,可见圣上对此事的重视。

“大人过奖了,怀谨愧不敢当。”夏怀谨神色谦逊,微微欠身回应,言语间不卑不亢。

圣旨宣读完,人也见过了,姜夔提出想去看看储存的冬小麦。

夏兴南一听,立刻满脸热忱,率先引路,带着众人前往地窖查看。

地窖里本是昏暗一片,好在田管家提前在各处点燃了灯火,众人走进时,才不至于觉得太过昏沉压抑。

可当众人看到地窖中八十亩小麦,足足三万斤,满满当当地堆叠在一起时,即便已有心理准备,还是被眼前这壮观的场景震撼得说不出话。

那堆积如山的麻袋,仿佛是一座金黄的堡垒,散发着丰收的气息。

姜夔大步上前,目光扫过众多麻袋,随意挑了其中一麻袋,伸手利落地打开袋口,捧起一把麦子,入手沉甸甸的。

他凑近,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只见每一粒麦子都颗粒饱满,毫无干瘪之态,色泽金黄诱人。

姜夔似是不信,指尖捏起一粒麦子,轻轻用力去捻,竟一下没能捻开。

他暗自加了些劲道,才总算捻去麦壳,露出里头淡黄色的麦粒。那麦粒圆润光滑,个头硕大且饱满异常,就算是市面上最好的麦种,怕也不过如此。

袁公公见姜夔这般细致查验,也忍不住好奇,跟着捧起麦子细细查看。

这一看,饶是袁公公历经无数场面,心中也暗暗震动,深知此番出巡,可算没辜负圣上的一番嘱托。这小麦的品质,堪称一绝,定能给圣上一个满意的答复。

姜夔率先走出地窖,袁公公紧紧跟在身后,阮行之与夏兴南则恭敬地随侍在两旁。他们准备前往田间查看,而随行的官员们留下了几个,继续在地窖里查验。

阮行之低垂着眼帘,一副恭顺模样,可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这实打实的麦子,经得起任何审查,没什么可担忧的。

另一边,怀清对前院的喧闹充耳不闻,一门心思扑在赏赐的金银财物上。

她满脸兴奋,双眼放光,在这堆宝贝里翻翻找找,拿起这个又摸摸那个,仿佛置身于无尽的宝藏之中。

千两白银整整齐齐码放着,在日光的映照下,反射出森冷刺目的光芒,晃得人眼睛都有些睁不开。那白花花的银锭,每一块都透着富贵与荣耀。

十斛珠宝被精巧地放置在锦盒中,颗颗晶莹剔透,红的似火,绿的如翠,散发着迷人光晕,每一颗都雕琢得极为精致,线条流畅,一看便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这些珠宝,汇聚了天下的奇珍,每一粒都价值连城。

百匹上等布匹堆叠一旁,伸手轻抚,只觉柔软顺滑得如同山间流淌的清泉。这些布匹的色泽鲜艳夺目,历经岁月似乎都不会褪色,其中一匹正红色绣着牡丹花纹样的蜀锦,更是华丽无比,每一针每一线都绣得细密紧实,栩栩如生,仿佛将整个春天都绣进了布里。

“这御赐之物确实不同凡响!”怀清忍不住出声赞叹,声音里满是惊叹与艳羡。

她想起自己空间里也藏着不少珠宝布匹,那些物件平日里看着也是精致高档,可如今和眼前这些御赐珍品摆在一起,瞬间就黯然失色,高下立判。

而且这意外得来的跟御赐的荣耀,自是无法比拟的。

一旁的于氏微微颔首,附和道:“那是自然,这些可都是各地搜罗来的贡品,代表着天下最好的工艺和材质,自然不是寻常物件能比的。”这些贡品,凝聚着天下的精华,是皇室尊贵的象征。

怀清轻抚着一匹绸缎,又问:“娘,您说这银子该怎么处置呢?也不知道那千亩良田究竟在何处。”

她心里清楚,古代赏赐的良田,受赏者通常没有自主挑选位置的权利,一切都由朝廷安排。

这份赏赐,既是荣耀,也是未知的期待。

“银子嘛,要不捐给族里,用来修祠堂、修路铺桥?一来能光耀家族,二来也能造福乡里。”怀清歪着头略作思忖道,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善良。

于氏点了点头:“这主意不错,只是这等大事,光咱们两个可定不下来,还得和你们爹他们一起商量商量,听听大家的想法。”

家里的事务,需要家人共同商议,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正说着,门帘一挑,夏怀谦大步走了进来。

“二哥!你怎么回来了?”怀清惊喜地问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偷跑回来的。”这么多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他趁大家不注意就跑回来了。“你们聊什么呢?”夏怀谦一脸轻松地说道,带着几分俏皮。

“我们再说这些个赏赐怎么处理?”怀清说道。

“还能怎么处置?依爹跟大哥的想法,那千亩良田做了祭田族产,银子献给族里修缮祠堂。”夏怀谦说出父亲和大哥的想法,神色间带着几分对家族事务的了解。

于氏点头,确实是那两父子会做的事。“圣旨按理也要供奉在祠堂里。”这是对圣旨的敬重,也是对家族荣耀的传承。

“其实吧,都献给族里也没什么,咱们家不缺这一点,不过这良田我另有打算。”怀清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说出自己的想法。

良田难得,而且还是御赐的良田,她还是想自己耕种。若日后种出点什么,再上报给朝廷,她也想捞个县主什么的当当。这份野心,是她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家族的责任。

“大妹说的也有理!若什么都捐给族里,也算辜负圣上的恩宠。”夏怀谦表示赞同,认可妹妹的想法。

“那,千亩良田咱自家种,至于那一千两也够族里修缮祠堂了。”于氏一锤定音,做出了决定。

“我看行!”怀谦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爽快。

“我看也行!”怀清附议。“话说,这么久了,村里的学堂开学了吧?”怀清突然想起学堂的事,关切地问道。

“学堂是早盖好了,就是这先生还未请。”于氏说道,脸上带着几分忧虑。

“先生很难请?”这个怀清真不知道,她以为只要招聘信息发出去自然有人来应聘。

“来了几个,不过你们大爷爷他们都不满意。”于氏解释道,说出事情的缘由。

“为何?”他们望江村这么偏僻,有人来就不错了。

“来的都是年近七旬的老童生,你大爷爷的意思,既然招人就算不是秀才,也应该年轻点。”于氏详细说明原因,让怀清了解情况。

都年近七旬了,还能交几年,别是过段时间又得招人。

怀清:……

这话,也对,频繁换人对孩子们的启蒙百害而无一利。

“那咱们私塾招人的时候给村里族学留意一下。”怀清提议道,展现出她的细心与关心。

他们私塾已经建好,不过师生都还未招。

“秀才吗?招几个?”于氏问道,眼神中带着几分期待。

“咱这是小班制,生源以庄里六岁-十岁孩童为主,加其他许出去的名额,目前为止,也就三十人。按年龄分三个班,那先就招三个先生。”怀清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