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玩转穿越之农家女 > 第54章 小舅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舅此趟进京行商,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破釜沉舟之志。

一路风餐露宿,也算尝尽了行商的百般苦头——这走南闯北的营生从来不是易事,既要在路途中险象环生时化险为夷,更需独具慧眼挑得紧俏货品,否则跑一趟下来倒贴银钱,岂不是空忙一场赔本买卖?

于连胜解下腰间荷包,抽出一沓银票与零散碎银,向众人算起账来:自青州出发时携一万两本金,兼带些土特产沿途售卖,竟得了近三百两银子。

每到一处城池,众人便马不停蹄地买进卖出倒腾货物,每一笔交易他都单独记账,一类一本明细清楚,流水账更是记得工整利落——虽说后续核算繁琐,却便于演算核查。

怀清与春知对着账本反复核计,最终算出账目盈余一百两——当然,这还没算上车里的货物。

那是从上一个城运来的整整二十车布匹。怀清望着那堆布匹不禁犯了嘀咕:这、这怎么这么多?京城地界儿最不缺的便是洛绣,这几个大老爷们怕是着了别人的道,被坑了这笔买卖!

众人赶到库房一看,只见满满当当堆着的全是布匹……都目瞪口呆。

于连胜摸摸鼻子,神色有些赧然。

原来途经郑州府时,众人按惯例先寻地方落脚,再打探消息倾销商队特产。

待脱手完毕准备进货时,却连着两日拿不定主意该进什么货。

恰逢同客栈的一位老板愁眉不展——他进了一批布,却遭买家悔单,千里迢迢运来没拿到货款,若再将货运回去,必定血本无归。

于连胜留了心眼,问清底细、查看布匹,权衡再三……可京城并非没有布匹,这批布究竟有何长处?

“胜在便宜。”他伸出两根手指,“两百文一匹,一共一万匹,总价两千两。”

两百文一匹的麻布,听起来着实便宜,可加上运输成本,这布便不那么划算了。

更要命的是,整整二十车一万批的麻布,想要快速卖出回本……

难!

于连胜当场傻眼,他没有算这些个成本。

“小舅,除去材料、运输、人工成本,还有时间成本——拖得越久,损耗越大。”怀清皱眉道,“这批布……只能另想办法了。”

“也只能如此了。”于连胜垂头丧气。

怀谨等人纷纷宽慰:“首次走商,不赔便是赚了。”

唯有于连胜怔怔望着满库房的布匹,满心都是决策失误的懊悔——这新手行商的路,果然是步步惊心,一个疏忽便要栽跟头。

怀清盯着那堆麻布沉思良久,忽然瞥见小舅腰间缠着的粗布汗巾,眼底倏地闪过一丝光亮。

她伸手扯过汗巾揉成一团,又猛地展开——麻布虽粗糙,却胜在厚实耐磨。

“京城达官显贵多,但贩夫走卒、脚夫轿夫更多。”她指尖敲了敲账本,“洛绣虽美,却是富贵人家的玩意儿,咱们何不换个路子,把这麻布做成实用物件?”

于连胜猛地抬头:“做成什么?”

“糙布围裙、劳工手套、驮货麻袋。”怀清掰着手指头算账,“不说郑州府到京城,就是你们一路回青州,要沿途多少驿站、货栈、车行?单是给这些地方供货,怕也能消化一半。”

于连胜一拍大腿:“对呀!前几日路过顺天府,我见码头上的脚夫们还在用破布裹手,若咱们低价卖手套,准保抢手!”

说干就干。

众人连夜雇了几个针线婆子,在后院支起案板裁布。

怀清亲自画样:围裙要加双层口袋,手套需在掌心缝层牛皮防滑,麻袋则用粗麻线密缝三道针脚。

首批样品做出来后,于连胜带着春音挑着担子去了正阳门货栈。

货栈是为商人提供库房存放货物、食宿、中介服务,以及中转货物的场所,供商队休息,类似现代“物流+商业”综合体。

一般位于交通枢纽(如码头、驿站旁),方便商队卸货后换乘运输工具(如车马转水路)。

“您瞧瞧这做工,”于连胜掀开担子上的油布,露出叠得齐整的围裙,“耐磨耐脏不说,最主要便宜,一条才卖五文钱,比您府上自己缝的省三成料钱。”

货栈管事捏了捏围裙布料,又扯了扯针脚,半晌才哼了声:“先留两百条试试,若是经得住折腾,下月再议。”

首单成交的消息传回永宁坊,众人干劲更足。

怀清又盯上了菜农和粮商:“城里卖菜的摊子,还有那粮商,五谷杂粮哪个不需要这样的麻袋?咱们再便宜些,买十送一。”

她算准菜农凌晨进城卖菜的时辰,带着几个伙计守在城门边演示麻袋——装满豆子的麻袋往地上一摔,袋角竟连道缝都没裂。

不出三日,粮商几乎都找他们进了一批麻布袋,而菜农能省则省,愿意花银子买麻袋的不多,但也几个。

菜农装菜一般用箩筐,多为竹编便宜,透气性好、轻便耐用,但却适合短途运输或市集摆摊。而他们的麻布袋:由粗麻制成,结实耐磨、容量大,适合长途贩运或装载根茎类、耐挤压的蔬菜,可防尘防潮,保护菜品,有利有弊罢了?

半月后,库房的麻布已卖出八成。于连胜看着新入账的一千八百两银票,手指摩挲着账本轻笑:“原以为栽了跟头,没想竟趟出条新路。怀清,你这脑子怎么就转得这么快?”

怀清掸了掸袖口的布屑,挑眉道:“行商如走棋,死盯着眼前的棋盘必输无疑——得往人少的地方落子,才见生机。”

剩下的三成麻布,众人索性做成了“救灾物资”。

将这批麻布做成帐篷捐给了京兆尹,换得官府一张“义商”牌匾。

虽说没赚银钱,却博了个好名声。

离京那日,于连胜望着车辕上晃悠的“义”字锦旗,忽然想起怀清说过的话。

他转头看向渐远的城楼,嘴角扬起笑意——这趟京城行商,虽未大富大贵,却比赚银子更值当:往后走南闯北,总算明白了个理儿——商路无绝境,困局亦是机遇,就看肯不肯把眼光从“奇珍异宝”上挪开,瞧瞧这人间烟火里的寻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