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穿行,墓道中的机关动静终于逐渐平息,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暂时收敛了獠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静谧,混合着陈年尘土和某种不知名的矿物气息。只有我们轻微的脚步声和水滴从岩缝落下的声响在空旷的通道中回荡,每一步都踏在积攒了数百年的尘埃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叶天手中的探测仪器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机关活动频率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他盯着屏幕,语气中带着谨慎的乐观,能量读数也趋于平稳,我们可能已经通过了最危险的区域。不过...他顿了顿,调整了一下仪器的灵敏度,残余能量波动仍然异常,不能完全放松警惕。

冰冰调整着直播设备,将镜头对准前方幽深的通道,小声对观众说:大家看到了吗?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但在这座古墓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叶老师的仪器显示,这里可能已经接近墓室的核心区域了。

直播间的弹幕开始刷屏: [终于安全了吗?我都紧张得手心出汗了] [感觉像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别忘了汪藏海最擅长的就是给人希望再让人绝望] [冰冰照顾好自己啊!] [这些仪器好高级,是什么牌子的?]

转过最后一个弯道,前方豁然开朗,一道巨大的石门映入眼帘,足足有三米高,由整块青金石雕琢而成。门上雕刻着精细的星象图案,北斗七星居于正中,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的星官,每一颗星星都用夜光石镶嵌,在黑暗中散发着幽幽微光,仿佛将整片星空浓缩于此。

天啊,这是浑天星象图!老教授激动地推着眼镜,几乎将脸贴到石门上仔细观摩,看这雕刻手法,确实是明代风格,但与常见的宫廷工艺又有所不同。根据《明史·天文志》记载,汪藏海曾参与修订过历法,对天文学造诣极深。但这星图的精确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龙渊谨慎地上前检查,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石门表面的纹路,感受着石材的质地和温度。没有明显的机关痕迹,他最终点头示意,这门是用特殊机关从内部锁死的,但锁芯已经年久失修,可以推开。不过...他侧耳倾听片刻,门后有空气流动的声音,空间应该很大。

我们合力推开沉重的石门,伴随着石头摩擦的轰鸣声,仿佛开启了时空的隧道。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个巨大的圆形墓室呈现在眼前,穹顶高悬,目测至少有十米高,上面镶嵌着数以千计的夜光石,组成了完整的星空图景,银河清晰可见,星辰排列与明代正统星图完全吻合,却又在某些细节处略有不同。柔和的光芒洒落下来,照亮了整个空间,让人恍如置身夜空之下。

墓室四周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东壁描绘着墓主人参与朝堂议政的场景,西壁是巡视地方的画面,南壁展示着学术研究的情景,北壁则是日常生活片段。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历经数百年依然色彩鲜明。

太壮观了!冰冰忍不住惊叹,直播设备仔细拍摄着每一处细节,这绝对是明代王侯级别的墓葬规格。你们看那些壁画,人物的服饰和仪仗完全符合明代亲王规制。还有这些夜光石...天啊,这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直播间的观众也沸腾了: [这画面太震撼了!像是走进了博物馆] [那些青铜器看起来保存得好完好] [玉棺也太华丽了吧,这得值多少钱啊] [等等,这会不会太顺利了?] [汪藏海是不是太大方了?]

墓室中央放置着一具极其华丽的玉棺,由整块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长达二点五米,宽约一点二米,表面刻着精美的云龙纹和仙鹤图案,在夜光石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玉棺四周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陪葬品,包括青铜礼器、玉器、瓷器和漆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九鼎八簋的青铜礼器,显示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孙雪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疲惫而欣慰的笑容:终于到了...这一路上的艰难都值得了。你们看这些陪葬品,光是这套青铜列鼎就价值连城,更不用说这具玉棺了。

然而,我却皱起了眉头。手腕上的多功能考古仪器发出轻微的震动,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与眼前所见并不完全吻合。等等,我阻止了正要上前仔细查看的两人,这可能不是真正的主墓室。

龙渊立即停下脚步,投来询问的目光,手已经下意识按在了剑柄上。叶天也警惕地环顾四周,手中的仪器开始重新扫描整个空间。

我指着仪器屏幕解释道:你们看,这里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成分读数与外部通道存在明显差异。更重要的是,能量波动虽然平稳,但频率与明代典型墓葬完全不同。根据数据库比对,这种波动模式更接近...某种防护机制。

老教授闻言仔细观察四周,突然眼睛一亮:说得对!你们看这些青铜器,虽然造型精美,但细看之下,纹饰风格有明显的差异。这件夔纹鼎明显是商周风格,而那件云雷纹簋却是战国特征,还有那尊青铜爵,形制更接近汉代。他越说越激动,这完全不符合明代墓葬的规制!明代贵族下葬时,陪葬品应该是同一时期或者家传的古物,不会这样杂乱无章。

我继续指向棺椁下方:更重要的是,基座与地面接合处有细微的移动痕迹,说明这棺椁可能被移动过,或者根本就是后来放置的。如果是原装安置,经过几百年时间,灰尘堆积和石材风化程度应该是一致的。但你们看,基座东南角的磨损明显比其他部分严重。

孙雪凑近仔细观察,她的眼中再次闪过银色流光:确实如此。而且我感觉到...这里的虽然平和,却缺乏一种应有的厚重感,像是被精心修饰过的假象。真正的墓葬应该有着沉淀数百年的地气,但这里的气息...太了,像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叶天突然开口,声音带着震惊:系统扫描显示,玉棺内的物质密度与人体遗骸不符,更像是纺织品和木材。而且...他调整着仪器参数,墓室后方墙壁的材质与其他三面不同,后面可能还有空间。热成像显示墙后温度略低,可能有暗道或者密室。

我怀疑这可能是个疑冢,或者衣冠冢。我得出结论,汪藏海以谨慎多疑着称,很可能设下了这个精致的陷阱。根据史料记载,他晚年极其多疑,连睡觉都要换三个卧室。这样性格的人,不可能将真正的墓室如此直白地展示出来。

直播间的观众听到这个分析,弹幕瞬间激增: [卧槽!反转来了!] [我就说太顺利了肯定有问题] [汪藏海真是个老狐狸] [那真正的主墓室在哪里?] [这些专家太厉害了,这都能看出来] [所以这些宝物都是假的?]

老教授激动地翻找着资料:历史上确实有疑冢的先例。最着名的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明代墓葬中用这种手段的还很少见。如果这真是疑冢,那真正的主墓室一定隐藏在某个地方。他突然想起什么,等等!我记得在《万历野获编》中有过一段记载,说汪藏海善设迷局,好布疑阵,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开始分头仔细检查墓室的每一个细节。龙渊用他特有的方式检查墙壁的每一块砖石,手指轻叩,倾听回声差异;叶天用仪器全面扫描能量波动,寻找异常点;孙雪闭目凝神,感知着气的流动方向;而我则专注于分析墓室的建筑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暗门。

就在我们专注探查时,直播设备突然捕捉到一个细微的异常——在东北角的壁画上,北斗七星的图案与穹顶上的星图存在微小的角度偏差。这个发现让我们精神一振,或许这就是突破口的所在。

所有人明白,我们可能才刚刚揭开这座古墓秘密的冰山一角。汪藏海这个明代最神秘的人物,到底将真正的秘密隐藏在了何处?而这个精心设计的疑冢,又是否暗指着通往真相的路径?

在星光照耀的墓室中,一场新的探索即将开始。每个人都预感到,真正的主墓室中等待我们的,可能是远超想象的危险与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