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蓝月闪烁之时 > 第56章 准备回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庄家丰回到屋边,见静竹正皱着眉思索,便疑惑地问:“二娘,有什么事让你烦恼?”

静竹抬头看见是他,眉眼顿时舒展了些,开口道:“刚才你三叔来传话,说县里派人告知村正,估计明天村正就会宣布 —— 今年的夏税要提前收了,过几天县里的人就会来村里催缴。”

“夏税?” 庄家丰愣了愣,随即道,“咱家应该不愁吧?要是我没估算错,咱们现在手里的银子已经有三十两以上了。”

静竹点了点头,语气却依旧凝重:“今年多亏有你,咱们家是不用愁了。可我在想,村里肯定有不少人交不出税,到时候怕是会来咱家借钱。我也在回忆以前饥荒时咱家借过谁的粮,琢磨着哪些人家能借,哪些不能借。”

庄家丰在她身边坐下,喝了口水道:“这事二娘你把关就行。跟咱家不对付的,肯定不能借;要是没什么冲突的,借也可以,但必须打欠条;至于跟咱家关系好、以前饥荒时帮过咱们的,就放心借,记个账就行,不用太计较。”

夏税提前,这在他看来又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 药材涨价,粮食涨价,税又提前收,背后说不定藏着更大的变故。

他忍不住追问:“二娘,我以前没问过,咱们这夏税具体是怎么收的?”

静竹叹了口气,解释道:“按人头算,每人交十六斤小麦,或者十六斤糙粟米。其他粮食也能抵税,但有固定的换算比例,折算下来价值都差不多。”

“那咱们家五口人,一共也就八十斤,不算多啊。” 庄家丰觉得这点粮食对现在的家境来说,不算负担。

话音刚落,他的脑门就被静竹戳了一下:“你倒是大方,怪不得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来来来,二娘今天就给你好好算算这笔账,让你知道粮食有多金贵。”

她反问:“你知道咱们家那十五亩地,一年能打多少斤粮食吗?”

庄家丰想起后世的粮食产量,又考虑到现在的条件,后世一亩地能收一千斤,现在没化肥,打半价?

试探着说:“一亩五百斤?”

“扑哧 ——” 静竹直接笑出了声,“要是你能一亩地打出五百斤,以后家里的地就全交给你种!”

庄家丰也反应过来自己想多了,改口道:“那二百斤总有吧?毕竟咱们也上粪肥,虽然只够一两亩用。”

静竹摇了摇头,语气带着无奈:“就算一整年风调雨顺,一亩地也到不了二百斤,寻常光景也就一百多斤。”

“这么算的话……” 庄家丰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家人,想到一家人一年到头的辛苦,心里沉了沉,“咱们家一年的粮食,差不多只有一千八九百斤?”

“对,这还得是收成好的年份。” 静竹继续给他算账,“你再想想花销:首先得留四百斤种粮,这是动不得的,不然来年就没法种地了;咱们五口人每天吃半饱,一年下来也得一千一百多斤粮食 —— 这两项加起来就一千五百斤,剩下的富裕粮只有四五百斤。”

“然后是赋税:夏税八十斤,秋税九十斤,身丁税大约二三十斤,加起来二百斤。你算算,扣掉赋税,一年真正能自由支配的粮食,也就二百多斤。”

“可这二百多斤粮食,还得挤出来换银钱 —— 家里人生病要吃药,房顶漏了要修补,买针线缝补衣服,哪样不要钱?折算成粮食,都是从这二百斤里抠出来的。所以以前咱们家每天只能花两文钱,多花一文,后面日子就紧一分。”

“也正因如此,你大伯、三叔平时总得出去做工补贴家用,全家人都盼着风调雨顺,才能勉强活下去。”

说到这里,静竹沉默了许久,语气带着几分悲凉:“咱们家好歹有自己的地,村里那些朱家的佃户,收成交六成给朱元丰,你想想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而且这天下,比朱元丰黑的地主多了去了。朱元丰大儿子在县城,二儿子在外求学,他还顾着点名声,坏事都偷偷摸摸干;有些地主,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直接抢粮抢人,佃户们更是活不下去。”

“也是这几年没战乱,收成也算安稳,不然咱们家早就撑不下去了。”

庄家丰默默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地主都要拼命兼并土地 —— 地多收获多,人少交税少,哪怕雇佃户,也能靠剥削赚得盆满钵满。而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这类改革,之所以会引发血雨腥风,就是因为触动了这些地主的根本利益。

“对了,我还少算了一笔。” 静竹突然站起来,语气有些着急,“乐君今年十五了,该束发了,以后身丁税不能只交十文,得交二十文了。更要紧的是 —— 家里有了成年男子,冬天要去服徭役了!”

“徭役?” 庄家丰心里一紧 —— 他知道,古代徭役死亡率极高,说是 “不到一半存活率” 都算乐观,很多人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徭役能不去吗?”

静竹又坐了下来,语气稍缓:“咱们这里的徭役在秋后,要服两个月,每户出一个束发男子。不过可以交一两银子抵征,还好今年咱们家能拿出这笔钱,到时候直接交钱就行。”

庄家丰松了口气,又问:“那爷爷家那边呢?他们要不要服徭役?”

“老宅那边,你爹在时当过兵,按规矩家里有入伍者可以免徭役。后来这些年,都是你大伯和三叔轮流去 —— 每次回来都瘦得脱相。这两年家里成年的孩子多了,做工也赚了些钱,你奶奶就每年攒一两银子,用来抵征徭役。”

“那就好。” 庄家丰放下心来 —— 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暂时都不算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多赚钱,还要有能力守住赚来的钱。

他突然想起一件事:等乐君腿脚好了,是不是该给他办个束发的成人礼?可这成人礼该怎么操办,他一点头绪都没有,回头得问问长辈。

这边刚聊完,庄三伯就准备回村了,家丰跟他交代了几句搬迁的事,才送他离开。由于早上朱家闹事的缘故,大伯母今天没过来帮忙。

没过多久,庄大兵带着大虎从镇上回来了,顺利买到了药材和黑糖。只是药材又涨价了,一共花了四百文 —— 美白牙粉的药材买了十五斤,固牙牙粉的药材买了八斤。

“大伯,您过来一下。” 庄家丰见庄大兵擦着汗,知道他跑这一趟不容易 —— 天气比往常热了些,来回镇里一趟,衣服都湿透了。

“小丰,咋了?” 庄大兵走了过来。

家丰递过去一两银子,认真道:“以前我们二房没给老宅出过多少力,今年老宅的徭役抵征费用,就由我们来出吧。您回去后交给奶奶。”

“这不行!” 庄大兵连忙推辞,“都分家这么多年了,哪能让你们单独出这笔钱?”

“大伯,分家了,奶奶也是我奶奶,我爹也是她的儿子。” 家丰坚持道,“您就别推辞了。而且夏税提前收了,我总觉得这不是好兆头,老宅那边也得留些银钱应急。”

“夏税提前了?” 庄大兵刚从镇上回来,还不知道这事。

家丰便把朱元丰死了、夏税提前的消息都跟他说了,还把三叔的话转达了一遍。

庄大兵听完,也皱起了眉:“以往都是五六月收夏税,现在才刚要四月,提前这么多,谁家有准备啊?春天刚种地,外出做工的也没拿回工钱,这不是要逼死人吗?”

“另外还有件事 —— 我们明天就搬回村里了,到时候还请您和三叔都过来帮忙。” 家丰趁机说。

庄大兵点点头:“朱元丰死了,他们家今天入殓,接下来七天要停棺守灵、接待吊唁、准备出殡,这几天朱家肯定没心思找事,搬回去正好。离得近,我们也能多照应。”

商量好搬迁事宜,众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 从搬到林场后,他们买了不少物资,也做了很多工具。那些地弓、狼牙棒之类的武器就留在林场了,剩下的五把刀却要好好处理。

还回朱家是不可能的 —— 虽然现在不禁止百姓家中有刀(打猎、防身、砍柴都要用),只要不私藏甲胄就行,但家中私藏太多刀具,还是容易被官府找麻烦。

家丰决定留两把自己用,让庄大兵带三把回老宅存放 —— 朱家的刀质量确实不错,不是寻常人家能打造的。

收拾东西时,家丰发现四时情绪不高,总是闷闷不乐的。他走过去,轻声问:“怎么了?不想搬回村里?”

“嗯。” 四时点点头,不解地问,“这里挺好的,为什么要搬走啊?”

“因为这里的产权不是我们的。” 家丰耐心解释,“本质上,这里是村里的临时歇脚处,谁家有需要都能来住,只是我们暂时用了一段时间而已。”

“那我们不让他们来住不就行了?谁来就把谁打出去!” 四时语气带着倔强。

家丰笑了笑:“来一个能打出去,来十个呢?来一百个、一千个呢?总有打不过的时候。而且随意霸占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会被当成山匪,官府会派兵追杀的。”

他心里清楚,现实中山匪霸占山头的情况不少,只要不招惹官府或大人物,很少会被围剿,但这种做法终究不合法,没必要冒这个险。

“你放心,搬回村里后,你也只需要管咱们自己家人就行,不用搭理其他人。” 家丰安慰道。

四时眼睛亮了些:“真的吗?那我就跟在这里一样,只跟你、小花、乐君、兰姨、竹姨玩,最多再加上大虎,不跟其他人说话!”

“好,就这么说定了。”

安抚好四时,家丰也加入了收拾行李的队伍。

第二天搬迁时,来了不少帮忙的人。一大早,林场外就聚集了爷爷奶奶、大伯大伯母、三叔三婶、庄三伯,还有庄金茂伯伯的儿子阿福 —— 他跟乐君关系一直很好,特意过来帮忙。

庄三伯还推着一辆板车,专门用来拉重物。

奶奶拉着静竹和秀兰在一旁说话,虽然语气依旧淡然,但比起以前的疏远,已经亲近了不少 —— 家丰昨天拿出的那一两银子,显然起了不小的作用。

另一边,家丰拉着庄三伯,拿出几张家具图纸给他看 —— 这是李捕快送银子来的那天下午,他特意画的,准备搬回村后打些新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