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蓝月闪烁之时 > 第60章 币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家丰蹲在地上,指着之前画的方框,继续对爷爷说:“爷爷您帮我琢磨琢磨 —— 我第一步打算先建围墙和大门,至少得把这块地先围起来;第二步是平整土地,里面坑坑洼洼的地方多,得先把地面和中间的路弄平;第三步就先建第一个作坊,后面再按顺序来。您看每一步大概需要多少人、多少天,还有多少银子?”

“你这小子,胃口倒不小,就不怕一口吃撑了?” 爷爷说着,也抬手敲了一下家丰的脑袋。

家丰心里嘀咕:怎么这年头谁都爱敲我脑袋?

嘴上虽没直接应下,庄老汉心里却已经盘算开了:“这些活,从村里找十多个人就够了;要是想赶进度,找二十个人也行。”

他掰着手指头细算:“要是一直用二十个人,建土墙这一步 —— 准备材料、挖地基、做土坯、垒墙,要是想省点事,能上下垒坯子、中间直接灌泥,这四面墙怎么也得七八天。”

“平整土地大概要三四天。每个作坊需要的房子数量不一样,耗时也不同 —— 按你刚才说的,第一个作坊盖三间房,从头到尾得八九天。要是提前把需要的土坯都做好,后面能快不少,但就算这样,每个作坊七八天的功夫还是少不了。”

家丰点点头,又问:“爷爷,在村里请人干活,每天得给多少钱?”

“一般外出做工,一天也就十五到二十文,活儿越重,工钱越多。你这活虽是体力活,但胜在离家近,给二十文,有的是人愿意来。不过话说回来,二十文能请到的人,体力未必多好,干活会慢些 —— 体力好的能找到更挣钱的活,一般不愿来这儿。”

“那给二十五文呢?” 家丰追问。

庄老汉瞥了他一眼:“没必要吧?这钱花得有点冤枉。”

“我想请些体力好、又跟咱家亲近的人,总不能太抠搜。具体找哪些人,还得劳烦爷爷您出面。” 家丰诚恳地说。

爷爷纳闷地看着他:“你给二十五文一天,这活从盖墙到四个作坊完工,得四十多天。你有那么多钱吗?”

家丰笑嘻嘻地算道:“每人每天二十五文,二十个人一天就是五百文,按五十天算,总共也才二十五两银子。爷爷您忘了?我单从朱家就拿了二十两,自己再添五两就够了。”

“有银子也不能这么花啊!” 庄老汉皱着眉说。

“爷爷您看,我一边花钱盖作坊,一边还在挣钱呢,家里有富余,您放心。”

“行吧。” 庄老汉见家丰能一口气拿出二十五两盖作坊,料想他手头确实宽裕,便松了口,“不过也不是人人都给二十五文 —— 年轻人力气没那么足,又没经验,得让他们练手,工钱可以少给点;还有几位常盖房子的老手,得给到三十文,到时候让他们坐镇指挥。明天我就去村里找人。”

家丰连忙点头:“嗯,都听爷爷的。另外优先找可靠的人,偷奸耍滑的就算了,哪怕力气小点也行 —— 您也帮我多留意着,以后作坊开工了,说不定还得雇人呢。”

他又追问:“爷爷,除了工钱,还需要准备别的吗?”

“竹子、木头咱们自己砍,泥土石头让雇工拉就行。唯一可能要你置办的就是工具,爷爷能帮你从村里借一些过来。”

“那我留五两银子当备用金,万一要买点工具、修个农具,或者有其他突发情况,您就直接拿去用。” 家丰补充道。

“对了,雇村里人干活,用管饭吗?” 他突然想起这事,赶紧问。

“傻小子,你这是花钱雇人做工,跟请村里人帮忙不一样,不用管饭。以前给你家盖茅草屋那是帮忙,不收工钱,所以你娘和二娘才要管饭。” 爷爷解释道。

“懂了。”

商量完作坊建设的事,家丰就准备回去了 —— 这些具体的事交给爷爷再合适不过,他威望够、说话管用,又是自家人,挑人干活也放心。

他叫上正在陪小弟弟玩耍的小花 —— 那是三叔的二儿子,水牛的弟弟,今年六岁,小花来得不多,可这孩子每次都缠着她。

两人一起回了家。

回到家,家丰继续琢磨作坊的事:整体下来得四十天左右,每个作坊得定个主管,负责日常生产、交易、运输这些事,还得算清每个作坊需要多少人。他在桌上写写画画,把想好的事记下来,又把之前的旧计划划掉了。

如今新手 “boss” 朱元丰已死,新的麻烦还没出现,暂时没什么压力;而且初始资金有了,认识的人脉多了,跟亲人的关系也缓和了,自己在村里也算站稳了脚跟。

他铺开一张纸,把之前的欸计划划掉,在上面写下几个大字:

币计划。

四月初三这一天,村里比往常热闹了不少。

家丰让大虎捎了十两银子给爷爷,作为第一批资金,用来雇人、买材料、准备工具。

庄老汉挨家挨户挑好人后,不少村民都带着铲子、锄头,兴冲冲地往家丰买的荒地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很快就集合了不少人。

还有些人家特意找人跑腿,把在外打零工的孩子叫了回来 —— 能在家门口挣钱,谁也不愿错过。

一下子有近二十人来干活,这事立刻成了村里的 “热搜”,甚至盖过了朱家请各地有名望的人来吊唁的事。

村头的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春天凉爽的天气里,闲人们更喜欢聚在树下聊天。各种闲话、消息随着树叶的晃动,伴着人声在空气里散开,大多离不开 “庄家丰雇人盖作坊” 这事。

这时,庄三伯兴冲冲地来了,手里还拎着两把椅子,一进门就喊:“小丰,你瞅瞅,是不是你要的样子?”

那是两把后世常见的靠背椅,靠背稍向后倾斜,四条腿也微微向外撇,看着就稳当;椅面是一条条栅格板 —— 夏天坐上去凉快,冬天垫个坐垫也暖和。

“就是这样!三伯您手艺真不赖。” 家丰坐上去试了试,腰背舒展,忍不住感叹,“舒服!”

这在后世最不起眼的椅子,此刻却让他莫名生出一股优越感。他又给庄三伯出主意:“三伯,这批就按这个样式做,您回去后还能琢磨琢磨 —— 比如椅面的栅格,能做横条的、竖条的,还能做斜纹的;背板也能刻点花纹,说不定更受欢迎。”

“好嘞!” 庄三伯听得眼睛发亮,兴冲冲地回去了。

家丰端了碗水,拎着另一把椅子从后院走出去 —— 外围的雇工们正干得热火朝天,爷爷和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伯伯正站在一旁指指点点。

“爷爷,您辛苦了,坐下歇会儿说。” 家丰把椅子放在爷爷身后。

“哟,这是新鲜玩意儿啊,是胡椅吧?老头子以前倒见过。” 庄老汉坐上去,试了试,满意地点点头。

“这就叫椅子。爷爷,您把活分给他们干就行,没必要一直盯着吧?” 家丰说。

庄老汉笑着摇头:“头一天开工,肯定有不少事要商量,我得在这儿盯着。”

旁边的大胡子乐呵呵地开口:“小东家是来监工的?”—— 在村里,花钱雇人干活的都被称作 “东家”。

家丰愣了一下,没认出这人。

庄老汉又敲了敲他的脑袋:“我看你这脑子还没好透,连你金茂伯都不认识了?”

“哦!拜见金茂伯伯。” 家丰赶紧行礼 —— 这是庄三伯的哥哥、阿福的父亲,四十多岁的年纪,家丰穿越过来后还真没见过。

大胡子笑着摆手:“小丰脑袋好了后,咱们还是头回见呢。不错不错,这娃娃一看就有前途,这么小就当东家了。”

“庄大伯谬赞了,家里穷,得想办法多挣点钱补贴家用。” 家丰谦虚道。

“哈哈,能挣到钱就是本事!”

庄老汉在一旁介绍:“你庄大伯是个老手,村里不少房子都是他指挥着盖的,有的甚至是他亲手垒的墙。这次有你庄大伯在,你想要的作坊肯定能盖好。”

家丰连忙抱拳:“那小子就先谢过大伯了!”

正说着,有雇工过来请教问题,庄老汉便带着庄金茂过去了。

家丰望着忙碌的人群心想:要是这二十人靠谱,一个半月后活干完,要么留他们在作坊做工,要么继续雇他们盖房子 —— 到时候银子肯定够了。

他仔细看了看,雇工大多是十七八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正是体力最好的时候。听爷爷说,这些人里有庄家的、李家的,也有几个外姓的,每个人接到活都欢天喜地的 —— 这是好事,能多攒点口碑。

回到后院,乐君正在绑栅栏,鸡笼的基本框架快搭好了,接下来就是做里面的鸡窝。小花和四时今天没磨药粉,也在一旁帮乐君递竹子、绑绳子。

外围的栅栏已经圈好,那只野山鸡跑不了了,乐君已经把它放了进去;之前找到的三个鸡蛋也放在角落,山鸡就卧在旁边,仿佛完全没把乐君三人当回事。

“大哥,厉害啊,都快围好了?” 家丰走过去说。

乐君乐呵呵地回答:“嗯,这两天问了不少人怎么搭鸡笼,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觉得按你说的来更好,先试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