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 第171章 犁庭扫穴 铸剑为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八年,暮春。当皇太极残部如同被驱赶的兽群彻底消失在西方地平线后,辽东大地的战火硝烟终于渐次平息。失去了核心与主心骨,留守在辽阳、沈阳等零星城池的后金势力,或望风而降,或在小规模抵抗后被雷霆荡平。大明王朝在经历近二十年的辽东糜烂之后,终于在天启皇帝御极的第八个年头,由沈惊鸿主导,完成了实质性的光复。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烛火通明,将室内照得恍如白昼。这里与其说是帝王书房,不如说是一处融合了精工格物与天下舆图的枢密要地。

墙上悬挂的巨幅《大明寰宇全图》精细得令人惊叹,山川脉络、城镇关隘、乃至新辟的驿路商道,皆纤毫毕现。图旁的多宝格上,不见寻常古玩,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缓慢运转的蒸汽机模型,活塞规律地吞吐着白汽;一套可完全拆卸的惊鸿二式燧发枪构件,金属部件在烛光下泛着冷冽光泽。

天启皇帝朱由校负手立于巨图之前,身形挺拔。他虽年轻,眉宇间却已沉淀下超越年龄的沉稳与锐利。他手指轻点着辽东的位置,那里已被朱笔郑重圈定。随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躬身奉上刚刚送达的八百里加急捷报。

陛下,沈大人奏报,辽阳、沈阳已定,负隅顽抗之建奴残部尽数剿灭,辽东全境,光复了。魏忠贤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恭谨。

朱由校接过捷报,迅速览毕,唇角勾起一抹深沉的笑意。好!惊鸿果然未负朕望。他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传旨内阁:辽东善后,一应事宜,军政、钱粮、官吏任免,皆准沈惊鸿所奏,许其便宜行事。赐蟒袍一袭,玉带一围,加太子少保衔,以示殊荣。另,着兵部、户部、工部,凡辽东所需,全力协济,若有推诿掣肘,以贻误军国大事论处!

老奴遵旨。魏忠贤深深躬身。他深知,陛下借他这把刀整饬吏治、压制那些空谈误国的清流,雷厉风行地推行考成法,甚至力排众议推行宗室革新,令那些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入清吏司历练。而这一切改革的底气与蓝图,不少都源自那位远在辽东的沈大人带来的全新思路。

朱由校目光再次投向地图,掠过辽东,望向更北方的广袤地域,眼神深邃。北疆......罗刹人......是时候了。他低声自语,仿佛在酝酿着更大的棋局。

沈阳城外,受降与清算

寒意尚未完全褪去的春风卷过原野,带着泥土复苏的气息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沈阳城外,昔日飘扬的后金龙旗被粗暴扯下,委顿于泥泞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升起的明字大旗,玄色旗面在风中猎猎作响。

城门洞开,一队队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后金留守官员、旗丁及其家眷,垂头丧气地蠕动着走出,在明军森严的阵列前黑压压跪倒一片。

沈惊鸿身着象征二品大员的绯色文官袍服,外罩一件御赐的青织金妆花斗牛服,稳坐于临时搭建的受降台上。他面色沉静如水,目光缓缓扫过下方蝼蚁般的降众。在他身旁,是从京师星夜兼程赶来的兵部员外郎与户部主事。

受降仪式按部就班,透着冰冷的效率。官吏们高声唱名,登记造册,籍没田产,甄别身份......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

然而,真正的风暴,总是隐藏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之下。

随着明军彻底控制全城秩序,大量被后金掳掠为包衣阿哈的汉人奴隶,得以从阴暗的窝棚、矿山和田庄中挣脱出来。他们蹒跚走入春光下,许多人衣衫仅能蔽体,骨瘦如柴。

但在这悲喜交加的人潮中,也混杂着一些极不协调的身影。

约莫数百人,他们虽然同样面带菜色,身形佝偻,但其中不少人的脑后,却顽固地保留着那条象征屈辱的金钱鼠尾辫。他们自发地聚集在一处角落,眼神复杂地交织着惶恐、戒备。当明军派出的文吏登上高处,大声宣布凡被掳汉民,限三日之内,雉发易服,复我华夏衣冠,朝廷既往不咎,一体安置时,这片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压抑的骚动。

大人!青天大老爷啊!我们是被建奴抓来的,身不由己啊!

这头发留了这么多年,一时半会儿怎么长得起来?

消息迅速报至正在与户部官员紧急商议屯田、移民章程的沈惊鸿处。他闻言,缓缓放下了手中标注着无数田亩数据的图册。

走,去看看。他语气平淡,却让身旁的几位京官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寒意。

沈惊鸿在亲卫簇拥下,来到那群人聚集的广场边缘。他的到来,使得原本的骚动瞬间平息。

先前宣读命令的文吏再次上前,高声重申雉发令。话音刚落,那个最先鼓噪的粗壮汉子又忍不住喊了起来:大人!您给评评理!我们这些年猪狗不如,好不容易盼来了王师,能不能活命都还两说,怎么就先跟这点头发过不去了?

沈惊鸿没有立刻斥责,也没有解释。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群人,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侥幸,也看到了周围那些刚刚脱离苦海、正用期盼甚至带着一丝鄙夷眼神望着这边的同胞。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此乃圣人之训,华夏之基!尔等昔日被掳,力不能抗,被迫剃发易服,情有可原,朝廷并非不察,亦存怜悯。

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冰冷凌厉:

然,如今王师已至,枷锁已除!天地翻覆,日月重光!给你们三日时间,雉发更衣,重归华夏,是朝廷给予你们弃暗投明、重做新民的机会!亦是尔等身为炎黄子孙、汉家儿郎不可推卸的本分!尔等此刻不愿,百般推诿,是何道理?莫非是习惯了胡虏之风,竟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谁?还是觉得,我大明王法的森严,不如建奴皮鞭的滋味?!

最后一句,已是声色俱厉。他猛地一挥手,断然喝道:来人!

一队早已待命的督战队应声上前,铠甲铿锵,手中钢刀雪亮。

将此獠——沈惊鸿的手指精准地指向那个带头鼓噪的汉子,以及所有此刻仍敢公然抗令、惑乱人心者,就地正法,以儆效尤!其首级悬于城门示众三日!并告谕四方:辽东既复,凡我大明子民,需恪守华夷之辨,重整衣冠!再有苟且偷生、忘祖背宗、冥顽不灵之徒,皆以此例论处!

命令既下,广场之上一片死寂。随即,刀光迅猛闪过,几声短促凄厉的惨叫戛然而止,几颗硕大的头颅滚落在地。剩下的人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纷纷匍匐在地,磕头如捣蒜,涕泪交加地保证立刻就去雉发。

铁血手段,立竿见影。此令一出,三日之内,沈阳、辽阳等大小收复城镇,街头巷尾,再也见不到一个敢保留辫发之人。

黑土新生,格物兴农

内部初步肃清的同时,沈惊鸿呕心沥血规划的辽东复兴计划也随之全面、迅速地铺开。

数以十万计的无主荒地、被抄没的旗田庄院被迅速清丈、登记造册,明确宣布一切田土,所有权皆归大明朝廷。沈惊鸿奏请朝廷,推行授田垦殖之策:

· 凡参与收复辽东之役的有功将士,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数额田地的使用权,准其子孙继承,但不得私下买卖,每年需按制缴纳田赋。这些军户战时为兵,闲时耕种,成为稳固边防的基石。

· 从山东、北直隶等地,大规模招募流民和无地贫民。由官府提供路费、安家费,贷给种子、改良农具,按丁口授予田地使用权,明令田土永属朝廷,民止得使用权。并免除前三年田赋,三年后按官定科则纳粮。

在颁布授田令的告示前,许多百姓围拢观看。一名老农怯生生地问官吏:大人,这地......真的给我们种了?

官吏大声解释道:老丈听真,这田土是皇上的,是朝廷的。如今赐予你们耕种,按时纳粮便是良民。地可以传给儿孙继续种,但切记不可私相售卖,违者重处!

老农恍然大悟,连连叩首:够了够了!有地种,有粮交,能活命就够啦!谢皇上恩典,谢朝廷恩典!

广袤的辽东原野上,出现了数十年未有的繁忙景象。来自黑水堡格物院的熟练工匠们,分赴各地,指导着士兵和新移民使用新式农具。成百上千的犁铧在阳光下闪耀,泥浪翻滚,沉睡的土地被唤醒。

沈惊鸿时常轻车简从,亲自巡视各地田垄。他带来的占城稻、玉米、番薯等作物种子,被精心筛选后分发到各个屯垦点进行试种和推广。

北疆新患与帝国的强硬回应

就在黑土地上的春耕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来自北方的警报打破了重建的忙碌与平静。

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从镇北堡飞驰而至,大人!北路巡防营八百里加急军报!罗刹哥萨克匪帮,约两百余众,突袭我在精奇里江口新建的哨站!哨站守军全部殉国!罗刹人头目扬言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是他们沙皇的领地......

帐内气氛瞬间凝固。后金这个缓冲地带已然消失,大明与正在疯狂向东扩张的俄罗斯帝国,在这片广袤的北疆,终于无可避免地正面碰撞了。

沈惊鸿仔细览毕军报,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他沉吟片刻,对身旁的书记官沉声道:

即刻起草两份文书。

第一份,八百里加急,直呈御前并通政司转内阁。着重禀明罗刹人寇边之详细情状。要强调,此辈罗刹人与以往之蒙古部落截然不同,实乃国朝未来数十年之心腹大患!请陛下圣裁,为应对此北方巨变,宜授前线统帅全权,相机处置北疆一切军政事务。

第二份,以大明辽东经略安抚使、太子少保沈惊鸿之名,正式致书那个哥萨克匪首哈巴罗夫,以及他们远在雅库茨克的所谓督军。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北疆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黑龙江流域:

明白告知他们:辽东、黑龙江流域,乃至外兴安岭南北,自古皆为中华故土,载于史册,归我大明管辖! 尔等鼠辈,竟敢擅闯天朝疆域,杀我军民,焚我哨垒,罪无可赦!现严正警告,限尔等部众,于接到此书之日起,一月之内,无条件退出所有非法占据之我方据点!若再敢执迷不悟,侵我尺寸之地,伤我一人一畜,则天兵所指,雷霆万钧,必叫尔等片甲无存!勿谓言之不预也!

强硬,直接,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这就是沈惊鸿的态度,也必将是大明帝国的态度。

文书迅速拟就,措辞严谨而犀利,加盖官印后,由精干使者立即送出。

处理完这一切,沈惊鸿缓步走出大帐。此时,东方已然破晓,万丈金光穿透云层,洒向这片刚刚经历血火洗礼、正艰难走向新生的黑土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而深远。

辽东的光复,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的时代的起点。他北望那连绵起伏的兴安岭群山,心中明了,在山的那一边,一场关乎文明疆界的宏大较量,其序幕已经轰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