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九年的春天,辽东的黑土地上冰雪初融。沈阳总兵府内,沈惊鸿正在批阅一叠厚厚的军务文书,窗外传来新兵操练的整齐号令声,间或夹杂着格物坊试射新式火铳的清脆响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钢铁与火药的气息。

大人,亲兵统领周遇吉轻叩门扉,呈上一封用火漆密封的急信,京师八百里加急,陛下手谕。

沈惊鸿放下手中关于北疆驻军换装的军报,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函。拆开火漆,天启皇帝朱由校那熟悉的、略带匠人特有的工整笔迹跃然纸上:

惊鸿吾师见字如晤。北疆既定,国威远播,万邦侧目,此皆赖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功。然朕近日于文华殿课子,见太子聪颖好学,年已六龄,举止有度,正当启蒙之期。忆昔朕年少时,卿以格物之道启朕心智,使朕知天地运行之理,晓万物造化之机,获益终生,至今感念。今太子教育,关乎国本社稷,非卿莫属。

另,朝中诸事虽已步入正轨,然朕常感独木难支。魏阉虽能,终非治国之才;阁臣虽贤,难窥百年大计。今北疆暂安,海波未兴,正当谋划长远。望卿速归京师,一则朕有军国要事相商,二则太子亟待良师启蒙。朝中诸事已备,静待卿归。

信不长,却字字千钧。沈惊鸿缓缓放下信笺,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寰宇全图》前,目光从北疆的勒拿河一直向南,越过蜿蜒的长城,最终定格在那座象征着帝国权力的紫禁城上。他的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年的浴血奋战、苦心经营,终于让这个曾经内忧外患的帝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他改变了什么?一个正在重焕生机的王朝:

1. 国本稳固:历史上天启皇帝因落水染疾,无子而终,导致信王朱由检仓促继位,朝政动荡。而今,由于沈惊鸿早期引入的现代卫生观念和预防措施,皇宫内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天启皇帝不仅健康无恙,更在皇后张氏诞下嫡子,彻底解决了帝国继承人的危机。如今太子已六岁,聪慧伶俐,深得朝野拥戴。

2. 朝堂整肃:通过与天启皇帝的默契配合,巧妙地利用魏忠贤这把整顿吏治,以雷霆手段清除了大量只知空谈、党同伐异的东林党人,肃清了官场积弊。同时,力排众议推行宗室革新,让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通过严格考核进入清吏司任职,既解决了宗室禄米给财政带来的沉重压力,又为朝廷输送了新鲜血液,打破了士绅对官场的垄断。

3. 军事强盛:后金已灭,其残部西遁;蒙古诸部在明军强大的武力威慑下纷纷归附,北境安宁;罗刹人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北疆获得了自永乐以来未曾有过的和平。新式陆军普遍装备惊鸿二式击发枪,水师拥有蒸汽铁甲舰,这支军队已成为当世无敌的存在,彻底扭转了明军自萨尔浒之败后的颓势。

4. 经济起步:辽东、北疆的开发初见成效,屯田制与军功授田制吸引了大量流民前往垦殖;海外贸易船队远航至南洋、印度,带回了大量白银。由苏卿卿在后方推动的农业改良和手工业标准化,使得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军工制品质量统一。但全面的民生改善才刚刚开始,许多基础建设尚未展开,民间经济仍待振兴。

二、 离别布局

临行前,沈惊鸿对北疆事务做了周密安排,召集群臣于镇北城议事厅。

这座新兴的边塞城池,如今已是北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坚固的棱堡城墙外,是新规划的屯垦区;城内街道整齐,军营、武库、格物院分院落等一应俱全,虽略显简陋,却秩序井然。

沈惊鸿站在议事厅的北疆沙盘前,神情肃穆。周遇吉、张文启等文武官员分立两侧,静候指令。沙盘上,勒拿河以东的明军据点星罗棋布,江河要冲处标注着蒸汽炮舰的巡逻路线。

遇吉,沈惊鸿将一面刻有虎纹的兵符郑重交予他,北疆防务,从今日起由你全权负责。记住八字方针:外示绥靖,内修武备他的手指重点在勒拿河一线几个关键隘口,罗刹人虽签了和约,然其狼子野心,绝不会就此罢休。据夜不收密报,他们在西岸仍在增兵。合约束缚不了他们多久。沿河的棱堡防线要日日检修,江防舰队要时时操练,火器弹药要足额储备,惊鸿二式的实弹射击训练每月不得少于两次,不可有一日懈怠!

周遇吉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兵符,沉声道:末将谨记大人教诲!必使北疆固若金汤,不负大人重托!罗刹人若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沈惊鸿微微颔首,又看向张文启:文启,移民实边要继续推进,这是巩固疆域的根本。要让百姓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不仅要让他们活得下去,还要让他们过得好。他取出一卷亲手绘制的图册,这是根据黑土特性设计的新式犁具图样,还有从南洋引入的耐寒作物选种要领,你要在屯垦区大力推广。此外,与达斡尔、鄂温克诸部的贸易要公平进行,他们是我们在北疆的眼睛和耳朵,盟约必须巩固。

下官明白,张文启躬身接过图册,郑重承诺,定不辱使命,使北疆物产渐丰,民心思定,成为大明永固之疆土。

最后,沈惊鸿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文武官员,语气凝重:诸位,北疆之重,关乎国运。我走之后,望诸位同心协力,不仅要守住这片疆土,更要开发建设。待我归来时,希望看到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我大明北方的乐土!

他走到沙盘最北端,手指划过勒拿河,最终停在更北方那片标注着极北待探的广袤区域,声音不高却充满力量:我们的目光,不能仅限于此条约所定之界。格物院对极北之地的勘探,要继续加大投入。未来,大明的疆域,当北抵冰洋!

三、 归途所见

三日后,沈惊鸿带着一队精锐亲兵,踏上了返回京师的路途。这一次,他刻意放缓了速度,想要亲眼看看这些年来先军事,后民生战略推行后的实际变化。

自山海关入内,所见景象与数年前他北上时相比已有改善,但距离他理想中的盛世还相差甚远,处处显露出军事优先的鲜明特征。

官道经过兵工体系的简单修整,铺设了碎石,比纯粹的土路稍好,但远未达到硬化路面的标准,雨天依旧泥泞难行。道上往来最频繁的是各种运送军需的车辆,其中不少是标着格物坊军器监徽记的四轮货运马车,这些采用新式轴承和钢制弹簧的马车,主要载运着火炮、弹药、新式火铳等军械,显示出军事后勤的优先地位。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商队,但规模远不及军车队。

在途经滦河时,他看见河面上有士兵押送的辎重船队正逆流而上。陪同的军官介绍道:大人,这是送往蓟镇的新式火铳和弹药。如今九边要地都已陆续换装惊鸿一式燧发枪,京营和辽东主力则全面装备惊鸿二式击发枪。兵部正在全力督造,预计明年可完成全部边军的换装。

田野间,来自辽东的改良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开始在一些军屯区推广,但民间采用的规模还很有限。水利设施多是前朝遗留,明显年久失修,新的、系统性的水利工程尚未大规模展开。在一些村庄外,可以看到士兵在帮助百姓修建粮仓和简易的防御工事,军民合力开垦荒地的场景也随处可见,这既是巩固边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

城镇的变化较为明显,但大多与军事相关。由兵部主导、在各府县设立的训蒙所开始普及,主要面向军户子弟,教授识字、算术以及基本的火器维护知识,旨在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市集上,最醒目的往往是军器监设立的工坊,里面传来打造兵器、铠甲的铁锤声不绝于耳。商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多围绕着军需供应、边境贸易许可以及新开辟的商路安全展开。

这一切,都清晰地显示出沈惊鸿先强军,再富民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虽然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依然艰苦,赋税压力仍在,但边境的安定让农民得以相对安心地耕作,商人可以沿着军队肃清的道路进行贸易,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一个强盛的军事帝国已经初具雏形,这为民生的下一步改善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沈惊鸿看在眼里,心中明了:是时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发展领域了。

四、 紫禁城内

半月后,沈惊鸿抵达京师。他甚至来不及先回府邸与阔别已久的苏卿卿和年幼的儿子团聚,便直接奉召入宫。

在熟悉的乾清宫西暖阁,他见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与历史上那个体弱早逝的形象截然不同,眼前的皇帝面色红润,身形挺拔,眼神明亮而锐利,身上兼具了帝王的威严与匠人的专注气质。他并未穿着正式的龙袍,而是一身简便的棉布常服,袖口甚至还能看到些许油渍和金属碎屑,显然是刚从某个军工作坊视察或亲自参与调试出来。

臣,沈惊鸿,奉旨回京,叩见陛下。沈惊鸿依礼参拜。

吾师快快请起!朱由校亲自上前搀扶,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真挚与急切,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如此拘礼。朕可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盼回来了!北疆这一仗,打出了我大明的国威!

他热情地引着沈惊鸿走到暖阁一角那处特别设置的工作台前,上面摆放着各种精密的机械零件、图纸和测量工具:吾师请看,这是朕最近在琢磨改进的火炮瞄准装置,借鉴了你提到的象限仪原理,但这个游标刻度总是校准不准……还有这个燧发机的击锤力度,量产的总是不如格物院试制的样品……

两人就军械的改进、生产标准化遇到的难题等讨论了近一个时辰,气氛热烈,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沈惊鸿为当时还是皇长孙的朱由校进行格物启蒙的时光。

之后,朱由校挥手屏退了左右侍从,神色转为郑重。

惊鸿,他直呼其名,显示着超越君臣的信任,此次急召你回京,主要有三件事,皆关乎我大明未来国运。

第一,太子渐长,天资聪颖,已显仁厚明理之象。朕观察良久,朝中翰林虽学问渊博,然思想多拘泥于故纸堆,难当培育一代明君之大任。朕希望由你亲自教导。朕深知,你能给他的,远非那些死记硬背的经义所能及。朕要的,是一个如你一般,能文能武、明察万里、开拓进取的储君!

第二,朝局虽已初步整肃,吏治贪腐之风有所收敛,然积弊非一日可除,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存在。魏忠贤这把刀,朕用得顺手,却也知此非长治久安之道,阉宦权势过大,终是隐患,且其手段酷烈,亦非朝廷之福。下一步朝政该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建立一套超越个人、更具效率且稳定的制度,朕需你的方略。

第三,朱由校目光灼灼地看着沈惊鸿,带着无限的期许与一丝如释重负,如今军备已强,边境大定。建奴已灭,蒙古臣服,罗刹签约,海上靖平。我大明外部威胁已降至百年来的最低点。国库因贸易和抄没逆产,也日渐充盈。我们下一步,该当如何?是继续倾尽全力强兵,还是……该着手大力改善民生,惠及天下黎庶了?朕想听听你思虑已久的下一步规划,你心中的那个百年大计

沈惊鸿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军事上的强盛只是他拯救这个帝国的第一步,是稳住局面的基石。现在,外部压力减轻,内部初步稳定,正是将工作重心转向内部建设,推动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的时候了。他要将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陛下,沈惊鸿沉声道,目光坚定而清澈,臣确有一策。正如陛下所言,如今外患暂平,强军初成,当可腾出手来,着力改善民生,此乃固本培元之上策。臣建议,未来数年,当集中财力物力,先从三个方面着手:兴修水利以防灾增产,改良农具以提升效率,畅通全国道路以促商贸流通。待民生改善,百姓富足,国库自然更加充盈,届时,我大明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再图更大发展,开创远超汉唐的盛世!

窗外,春日的阳光正好,暖暖地洒在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个强军之后继而富国的宏伟蓝图,就在这间充满工具与图纸、兼具帝王书斋与工匠作坊特色的殿堂内,于两位亦君臣亦师徒的知己之间,徐徐展开,照亮了这个古老帝国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