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59章 学问摄躁,德性融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9章 学问摄躁,德性融偏

中华处世智慧素来讲究中和之美,忌执一隅而不化。古训有云:“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此语如明镜照心,揭示了天赋特质需与后天修养相济相成的深意:聪颖者易流于浮躁,当以学问沉潜其心;刚直者或失之偏激,应以德性圆融其志。这不仅是个人修身之要旨,更是成就事业、完善人格的不二法门。

才智英敏,本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瑰宝,然而,如果缺乏学问的涵养,那么这些才智就很容易像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变得浮躁而不踏实。那些天资过人的人,往往思维敏捷,能够洞察先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苦恼于自己在深入研究方面的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耐心。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够迅速理解曹操的心思,但他却因为过于锋芒毕露,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这恰恰说明了,仅有才智而没有学问的支撑,以及过于浮躁而不懂得收敛,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再看看苏轼,他年少时就已经声名远扬,才气纵横。然而,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之后,他终于领悟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道理。正是因为他在晚年不断地深入学习,学问日益深厚,才使得他的诗词文章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消解了他早年的那种少年气盛和浮躁。

学问之道,在于系统而深入的钻研。它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读书要有耐性,如嚼橄榄,愈嚼愈甘”。只有通过这样的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地将学问融入到自己的才智之中,使其得到最好的打磨和升华,从短暂的火花变成持久的光源。

气节激昂原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但如果缺乏德行的圆润融通,就很容易陷入偏激和狭隘的境地。坚守原则、对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固然值得敬佩,然而,如果过度坚持,就可能会变得固执己见,无法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明代的海瑞,以清正廉洁而闻名,他的道德勇气确实堪称典范。但是,他在处理事情时过于刚硬,缺乏必要的变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实际效果。

德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并非像钢铁一样坚硬,而是像水一样柔韧——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方法的灵活性。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德性不是要消灭与自己不同的人或观点,而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能够包容他人。

例如,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国的羞辱,他既没有丧失自己国家的尊严,又能够机智地应对,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避免了与楚国的冲突,这就是德性圆融的典范。

德性的“融”,就在于消除偏执的蒙蔽,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更深层而言,学问与德性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修养整体。学问若无德性引领,可能沦为机巧之术;德性若无学问支撑,易成为空谈之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正在于德性与学问的不可分离——真知必能践行,至德必有真知。司马迁忍辱负重着《史记》,既展现了非凡的史学才学,又体现了坚韧不拔的道德勇气,其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学问与德性完美结合的丰碑。这种结合使智者不躁、直者不偏,达到人格的完整与成熟。

在当今这个崇尚聪明、鼓励个性的时代,这句古训更具现实意义。社会需要才智英敏之士推动进步,也需要气节激昂之士守护正义,但若缺乏相应的修养平衡,前者可能滑向功利浮躁,后者可能变为极端偏执。我们当以学问为舟,渡越浮躁之海;以德性为尺,丈量偏激之度。让才智在学问的深海中获得沉淀的力量,让气节在德性的滋养中展现包容的智慧。

究其根本,人生的完善不在于特质的单一突出,而在于各种素质的和谐统一。以学问摄才智之躁,以德性融气节之偏,实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智慧。它让我们既保有天赋的特质,又不为其所限;既充分发挥优势,又避免可能的流弊。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我们方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成熟而完整的人格,为社会贡献既坚实又圆融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执两用中”智慧在个人修养上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