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和亲?王爷他有点难缠 > 第295章 陆其琛独揽大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他心乱如麻之际,心腹来报:王妃求见。

陆其琛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袍:“请。”

安湄走进来,看到龙榻上已无气息的李瑾则,脸色微微一白,但很快恢复镇定。她看向陆其琛,直接问道:“王爷,接下来,你欲如何?”

陆其琛看着她,反问:“王妃以为,我当如何?”

安湄沉默片刻,缓缓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在此存亡之际。陛下驾崩的消息瞒不了多久。王爷如今总揽军政,是城内唯一能稳定局面的人。是效仿周公,辅佐幼主,还是……”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陆其琛走到窗边,看着窗外依旧被战火映红的夜空,良久,才沙哑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认命般的疲惫和一种新生的决绝:

“周公……我陆其琛,做不了周公。”

“这万里江山,千斤重担……既然落在了我肩上,我便扛起来。”

“至于后世史书如何写……是忠是奸,是英雄是枭雄,由他去吧!”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安湄:“麻烦王妃,再替我送一封信给安丞相。告诉他,晟国皇帝李瑾则,忧国病逝。摄政王陆其琛,暂摄国政,愿继承先帝遗志,与渊国共商和平大计,重建晟国。”

他选择了最艰难,也是最直接的一条路——接过皇冠,哪怕那皇冠上沾满了荆棘和唾骂。

安湄看着眼前这个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逼着扛起整个国家的男人,心中最后那点冰冷的恨意,似乎也被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所取代。

乱世之中,个人恩怨,在江山社稷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她点了点头:“好。”

李瑾则驾崩的消息,如同在即将平息的炭火上又浇了一瓢热油,让本就微妙的晟国局势再次充满了爆炸性的不确定性。陆其琛选择秘不发丧,并迅速以摄政王身份总揽大权,这是一步险到极致的棋。他赌的是城内残余势力的服从,赌的是城外叛军的内部分歧,更赌的是渊国和安若欢的反应。

安湄带着陆其琛那封简短却石破天惊的信,再次通过秘密渠道,以最快速度将其送至渊国边境,直达安若欢手中。

渊国皇都,丞相府书房。烛火下,安若欢展开那封只有寥寥数语的信笺,饶是他心志坚韧,眉峰也骤然锁紧。

“李瑾则死了……陆其琛摄政……”

他缓缓放下信纸,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晟国的版图。这一步,完全打乱了他之前的部署。他原本的计划是基于与李瑾则这个合法皇帝的谈判,如今皇帝换成了陆其琛——这个与他恩怨纠葛极深、且身份敏感的前政敌。

“安相,情况有变?”年轻皇帝萧景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显然也接到了急报。

安若欢转过身,将信递给萧景宏:“陛下,晟国剧变。李瑾则驾崩,陆其琛宣布摄政。”

萧景宏快速浏览信件,脸上也露出凝重之色:“陆其琛摄政……此人性格偏执,手段狠辣,且与安相……他能信守之前的承诺吗?我渊国是否应重新考量策略?”

这正是朝堂上即将面临的巨大争议。主战派必定会以此为由,要求改变策略,甚至提出趁虚而入;主和派则会更加担忧与陆其琛合作的风险。

安若欢沉吟良久,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陛下,臣以为,此刻变,亦是不变之机。”

“哦?此言何解?”

“陆其琛摄政,看似增加了变数,实则也可能简化了问题。”安若欢分析道,“李瑾则在时,皇权与相权之间存在微妙制衡,决策难免掣肘。如今陆其琛大权独揽,虽更显专断,但亦意味着晟国内部决策效率可能提高,只要我们能与他达成共识,执行起来反而可能更顺畅。”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次,陆其琛此人,虽偏执,却极重承诺,且能力超群。他既然选择在此刻扛起晟国,说明他已将个人恩怨暂时搁置,首要目标是稳定局势,生存下去。这与我国希望晟国稳定的目标是短期一致的。只要我们给出的条件,能帮助他达成这个首要目标,合作的基础就依然存在。”

“再者,”安若欢目光锐利,“若我们因陆其琛上台而改变态度,甚至转而支持旧贵族,那才是真正的引火烧身。旧贵族若得势,其对渊国的敌意只会更甚,边境将永无宁日。扶持陆其琛这个‘熟悉的敌人’,远比面对一个未知的、可能更疯狂的对手要稳妥。”

萧景宏若有所思:“安相的意思是……我们反而应该借此机会,巩固与陆其琛的谈判?”

“正是。”安若欢点头,“但策略需稍作调整。之前与李瑾则谈,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调停。现在与陆其琛谈,他根基未稳,有求于我,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砝码,但在核心条款上——即推动晟国改革、建立长期和平机制——不能改变。这既是原则,也是长远利益所在。”

他走到书案前,提笔疾书:“臣即刻修书给陆其琛,一方面承认其摄政地位的‘既成事实’,表示渊国愿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和平进程;另一方面,明确要求他必须公开承诺履行李瑾则签署的协议框架,并尽快稳定国内局势,展示合作诚意。同时,我们的使团和边境军队保持压力,迫使他必须依赖我们,而非首鼠两端。”

安若欢的策略,冷静而务实。他没有被个人情绪左右,而是纯粹从国家利益和战略角度出发,将陆其琛的上台视为一个可以加以利用的契机,而非纯粹的威胁。

书信很快写好,以加急方式送出。同时,安若欢连夜召集重臣,统一思想,应对朝堂上必然出现的质疑声浪。

果然,次日朝会,风波骤起。以兵部尚书为首的强硬派强烈质疑与陆其琛合作的可行性,要求重新评估,甚至暗示可联系晟国旧贵族。安若欢早有准备,条分缕析,将利害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最终再次说服了萧景宏和多数大臣,维持原定调停方略不变,但加强了对陆其琛的约束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