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我们的计划……”

“计划不变,但目标升级。”安若欢目光深邃,“我们不再以制造混乱为目的。我们要借此机会,向天下展示,我渊国制度的优越性——公开、透明、以及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他下达了一系列指令:第一,渊国格物院即刻对外公布一套更为严谨的“军械制造与验收标准范本”,并宣布愿意与任何友好国家分享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严查国内所有军械供应商,以高于以往的标准进行突击审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第三,通过官方渠道,向晟国表示“关切”,并“委婉”地提出,若晟国需要,渊国愿意提供“技术援助”以查明弩机问题。

这不是嘲讽,而是一种阳谋。他在用自己国家的“透明”与“高标准”,反衬晟国此刻面临的“信任危机”和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从道义和舆论上施加压力。

“暗影司”顺藤摸瓜,发现那批问题弩机的核心部件——一种特制钢材,并非来自工部指定的官营矿场,而是源于一个背景复杂、与某些旧贵族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私营铁坊。该铁坊以次充好,伪造了官印和验收记录。

而陈继儒,经过严格审查,并未发现其有收受贿赂的证据。问题出在下面一个具体经办的小吏,以及负责最终验收的一名中级军官身上,他们或被金钱收买,或迫于某些来自旧贵族圈子的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评估司”的回顾审查也发现,在军工生产的急速扩张中,监管体系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被利用的模糊地带。

真相大白。 这是一起由不甘心失败的旧贵族势力,勾结利欲熏心的奸商,利用制度漏洞,精心策划的阴谋。目的不仅是打击陆其琛的势力,更是企图通过破坏军队信任和新政成果,制造混乱,甚至不惜以戍边将士的生命为代价!

李余然在朝堂上公布了调查结果,涉案人员全部按律严惩,绝不姑息。同时,他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完善军工生产监管、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更严格追责制度的措施,并全部纳入“新政评估司”的日常监督范围。

对于陈继儒,李余然以其“失察”之过,予以降职留用、戴罪立功的处分。这个处置,既体现了法度,也顾及了陆其琛的颜面和军中稳定。

退朝后,陆其琛主动求见李余然。

在南书房,这位权倾一时的摄政王,第一次向年轻的皇帝深深躬身:“陛下明察秋毫,处置得当,臣……代陈继儒,谢陛下不罪之恩。更谢陛下,借此契机,革除积弊,稳固国防。”

他的语气诚恳,带着一种如释重负。他看到了李余然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担当、智慧和对大局的掌控力,这比他个人的权位得失更重要。

李余然上前一步,亲手扶起陆其琛:“摄政王请起。此事若非王爷第一时间稳住边防,后果不堪设想。朕与王爷,目标一致,皆为这晟国江山社稷。些许宵小之辈,动摇不了根本。”

这一刻,君臣之间,因共同应对危机而凝聚的信任,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刻。

然而,安若欢的“阳谋”还在继续。

渊国公布的高标准和技术开放的姿态,确实在天下士林和各国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无形中给晟国造成了压力。但李余然和陆其琛并未被此困扰。

在接下来的朝会上,李余然做出了一项更为大胆的决策。他宣布,晟国将主动公开部分非核心的军工标准和管理流程,并邀请包括渊国在内的各国工匠学者,参与“励耘阁”举办的“格物交流大会”,共同探讨技艺,制定某些基础领域的“通用标准”。

“朕以为,固步自封,绝非强国之道。”李余然朗声道,“真正的强大,源于兼收并蓄的自信,源于不断自我革新的勇气。我们不怕比较,不怕竞争,在交流与碰撞中,方能共同进步,方能真正造福天下黎民!”

这一举措,大气磅礴,瞬间将安若欢的“道义压力”化为无形,甚至反客为主,展现了晟国开放、自信的新气象。

权力博弈,至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它不再是阴险的构陷与残酷的倾轧,而是转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文明包容力的竞争。陆其琛与李余然,在这更高层面的竞争中,找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位置——一个以经验和威望守护稳定,一个以魄力和智慧开创未来。

安若欢在渊国收到消息,默然良久,最终对萧景宏露出了一个复杂的笑容:“陛下,我们或许……真的开启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的对手,是值得尊敬的君子。最坏的时代,因为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李余然宣布举办“格物交流大会”的决策,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各国间引起轰动,更在晟国朝堂内部引发了微妙的反响。旧派势力感到不安,认为这是“泄密”与“示弱”;而务实派和“励耘阁”系官员则摩拳擦掌,视此为晟国技术自信的展现和吸纳外来精华的良机。

陆其琛对此保持了沉默。他明白,这是李余然作为君主独立意志的体现,他既已选择放权,便不会在此事上掣肘。他将精力更多地投向了确保大会期间京城安全与边境稳定之上,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底线。

就在大会筹备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安湄引着一位风尘仆仆、身着斗篷的神秘人,悄无声息地来到李余然面前。当来人摘下兜帽,露出真容时,李余然不禁愕然——竟是许久未曾公开露面的瑾太妃!

她比记忆中苍老了许多,但眼神却异常清明,甚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陛下,”她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哀家今日冒死求见,是要告诉陛下一件关乎社稷存亡的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