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11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

第一百一十一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

南平城巍峨的轮廓已在地平线上隐约可见,如同盘踞在闽北咽喉的一头巨兽,预示着前路的艰险。赵高翔率领的主力部队,在距离城池五十里处的一处隐蔽山谷中扎营,并未贸然前进。大战在即,空气中弥漫的并非只有士卒磨砺兵刃的铿锵之声,更有一股无形却更为致命的暗流在悄然涌动——那便是情报的博弈。

伏脉千里,暗棋早布

中军大帐内,油灯摇曳。赵高翔并未像寻常将领那般专注于沙盘推演或兵力调配,而是凝视着手中一份来自苏州的密报,眼神深邃。这份密报,经过数道秘密环节,最终由林锐亲自呈递到他手中。

“韩虎在苏州,总算是扎下根了。”赵高翔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陈子龙闻言,面露讶异:“韩虎?可是当年侯爷在苏州时,便早早派往江南的那位锦衣卫小旗?”

“正是他。”赵高翔颔首,“彼时我等势力微末,困守苏州孤城,朝不保夕,面临着马上转移。王先生等告诉我,欲成大事,目光须放长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江南财赋重地,清廷必欲掌控,亦是我将来必须涉足之所。韩虎此人,精干机敏,虽军事才能非其所长,却善于交际,通晓市井三教九流,正是潜伏经营的合适人选。”

他放下密报,目光扫过帐中诸将,语气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洞见:“纵观历史,信息的优势往往能决定邦国兴衰。近代……嗯,姑且称之为后世之鉴吧,诸如中统、军统,乃至重庆曾家岩那般的存在,无不是将情报视作生命线。‘用兵之要,在于用间;治国之要,在于察情。’ 我让韩虎潜伏苏州,并非指望他立刻刺探到多么惊天动地的机密,而是要他像一颗种子,埋入沃土,悄然生长,构建网络,将根须延伸到南京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如今看来,这颗种子,已然发芽。”

这番言论,让王秀楚、陈子龙等文士陷入沉思。他们熟读经史,深知孙武“用间”之重要,却从未听过有人将情报工作提升到如此战略高度,并与一些闻所未闻的“后世”机构相类比,只觉侯爷思虑之深,远超常人。

三线织网,无孔不入

赵高翔的情报体系,远不止韩虎这一枚暗棋。

“林锐的军情司,跟随我军行动,如同耳目,负责战场侦察、敌情研判,乃至策反劝降,功不可没。”赵高翔继续梳理着他的情报网络,“然,军情司如同利剑,锋芒毕露,主要用于战时和正面战场。”

他的语气转而变得有些悠远,带着一丝对老兄弟的挂念:“而李恪(李狗儿)……他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影响更深远的暗线。”

李恪,那个从扬州十日夜便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箭术超凡,甚至隐隐超过马忠。赵高翔没有将他留在身边作为一员冲锋陷阵的悍将,而是赋予了他一项绝密使命——北上,组建天地会。

“鞑子推行‘剃发令’,倒行逆施,天下苦之久矣!”赵高翔沉声道,“民间反抗之火,看似零星,实则遍布干柴。李恪要做的,就是去点燃这些火种,将它们串联起来。他的来信说,如今会众已逾十万,渗透至贩夫走卒、流民佃户,乃至……清军基层士卒乃至部分不得志的将领之中。”

帐内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十万之众!这已是一股足以撼动地方秩序的庞大潜流。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赵高翔引用《孙子兵法》,“李恪的天地会,便是‘伐谋’与‘伐交’的延伸。它不直接参与野战,却能扰乱敌后,传递消息,筹集物资,甚至在关键时刻,从内部给鞑子致命一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的雏形。”

他用了“人民战争”这个对当时而言极其陌生的词汇,众人虽不能完全理解,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深远谋略。

捷报传来,内应暗启

就在赵高翔向核心层阐述其情报战略之时,军情司首领林锐再次匆匆入帐,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

“侯爷!南平急报!”林锐压低声音,“我们潜伏在城内的‘暗桩’已成功取得联系!”

帐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林锐身上。

“仔细说来!”赵高翔精神一振。

“对方名叫何魁,以前跟着郑彩,是郑彩下属游击,郑彩杉关接受郑芝龙的命令主动撤退了杉关。被隆武皇帝降职。 也就是在杉关两边兵力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这边和何魁接触的。后来何魁又转跟郑芝龙,现在知道郑芝龙投降,何魁深恶痛绝,但是何魁有一定的城府。心中颇有怨怼,但是一直没表现出来。

现在其麾下兵马约三千,其中真鞑子仅两百,余者皆为降卒和新募乡勇,士气不高。更重要的是,何魁和我们取得联系,想要里应外合。”

林锐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另外还有其他内线表示,何魁及其部分亲信,见清廷主力忙于沿海,对闽北控制力薄弱,而侯爷兵锋已至,已然心动!他们……愿意作为内应,助我军破城!”

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帐中激起巨大波澜。

林锐做事情果然很细致,跟何魁联系的同时,还安排了其他人员。

高手啊!!

张鼐、夏完淳等年轻将领面露喜色,若能里应外合,攻克南平的代价将大大降低。

赵高翔却并未立刻欣喜,而是沉吟片刻,问道:“内线身份可否可靠?传递渠道是否安全?何魁自己那边是真有意反正,还是鞑子的诱敌之计?”

林锐显然早有准备,答道:“内线身份经过多重验证,乃是我军情司早年布下,潜伏极深。何魁在杉关的时候和我们这边接触很认可侯爷的练兵之道。另外内线传递渠道用了三重加密,且为单向联系,暴露风险极低。至于何魁之意,据内线观察,其确对清廷不满,且惧我军兵威,有七成把握为真。然,事关重大,仍需谨慎。”

赵高翔站起身,在帐内缓缓踱步。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他喃喃自语,脑中飞速权衡。“情报是利器,然依赖情报而丧失独立判断,亦是取祸之道。林锐,令内线继续接触,进一步核实何魁的诚意与其能掌控的力量。同时,我军作战计划,不能完全寄托于内应之上,需做好强攻之万全准备!”

他停下脚步,眼中精光闪烁:“告诉内线和何魁,若何魁真心归顺,我赵高翔必不负他!功成之后,论功行赏,仍以将军之位待之!但若其心怀叵测……哼,我军的刀,也一样锋利!”

“是!”林锐领命,悄然退下。

帐内重新恢复寂静,但一种大战将临的紧张与期待感,却比之前更加浓烈。赵高翔坐回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在暗中织就。韩虎在江南,林锐在身边,李恪在敌后,如今,南平城内的“暗桩”也开始发挥作用。决胜之道,有时并非取决于战场上的明刀明枪,更在于这无声处的运筹与较量。 南平之战的序幕,已然在情报的暗战中,悄然拉开。下一步,将是智慧与勇气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