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 > 第145章 火漆封印的医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格物斋的铜锁在子夜时分发出细碎的吱呀声,像某种蛰伏的兽类苏醒。凌云掌着鎏金烛台,指腹蹭过暗格边缘的火漆封印——那是永乐年间郑和船队带回时,用御赐朱砂封的,如今封条断裂成两截,露出里面羊皮卷的边角,沾着陈年血渍,干涸后像凝固的暗红泪痕。

“大人,这……”李文轩缩在门后,青布袍角沾着药圃的泥,“这是西域传来的‘邪书’,当年郑和的副使阿里·阿克巴尔都被教廷绑在火刑架上,说他是‘渎神者’……”

“邪书?”凌云指尖划破封条,羊皮卷“唰”地展开,烛火下,金发匠人握着银镊的手跃然纸上,身后是解剖台上的尸骸,“他们剖开人的腹腔,画出这些蓝色的‘河’——你看这里,”他指尖点在绘着淋巴系统的部位,“这叫‘淋巴’,回回医官伊本·纳菲斯说,它是‘身体的运水官’,和我们的‘三焦’一样,管着水湿的流动。”

李文轩凑过去,呼吸扫过羊皮卷上的墨痕:“可中医说‘三焦如釜,决渎之官’,这……”

“是一回事。”凌云翻到下一页,图中肿胀的腹腔被红笔圈住,积液顺着肠管流淌,“娘娘的腹水,就是这‘运水官’堵了——西医叫‘淋巴阻塞’,中医叫‘三焦失司’,根子都是水湿排不出去!”他指尖顺着红线画了条虚线,“你看,这淋巴管连着胸腔的‘焦核’,就像河道连着水库,堵了就会漫出来。”

次日清晨,凌云捧着羊皮卷跪在乾清宫丹墀下。朱元璋刚批完刑部的奏折,指尖沾着朱砂,扫过图中的解剖场景,眉峰骤蹙:“这画的是……死人?”

“是。”凌云抬头,将医书翻到“水湿阻塞”那页,“回回医官画的,标注了淋巴、血管和三焦的对应关系。您看这积液的位置,和我们娘娘腹水的部位是不是吻合?”他拿起朱砂笔,在图上添了几笔,“西医说‘淋巴不通则水停’,中医说‘三焦不通则湿聚’,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通道堵了。”

朱元璋眯起眼,指尖敲了敲案头的《伤寒杂病论》:“你要在太医院教这个?让那些读了二十年《黄帝内经》的医官,去学洋人的‘剖尸术’?”

“不是学剖尸。”凌云急步上前,将医书摊在御案,“是学‘看通道’!以前我们只看‘证’,现在要学会看‘为什么有这个证’——就像娘娘的腹水,以前只知道是‘水湿’,现在能找到是‘淋巴堵了’,才能对症下药!”他拿起银镊,指着图中的淋巴管,“您看,这管里流的不是血,是‘水湿’的通道,把它通开,腹水自然消。”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然抓起御笔,在羊皮卷上批了一行字:“准你译介,但——”他抬眼,目光如刀,“只能教太医院的人,不许外传!若敢传扬出去,说你‘以夷变夏’,朕砍你的头!”

凌云捡起医书,指尖抚过皇帝的朱批,嘴角扬起一丝笑:“臣遵旨。”

三日后,太医院的正堂挂着新颁的谕旨:

“凡精通解剖、能辨‘焦脉’、通‘三焦水道’者,擢升医正;拒学新法、固守旧章者,贬为药童,发往太医院药圃锄草三年。”

圣旨传到太医院时,李承济正坐在后堂喝碧螺春。茶盏“啪”地砸在地上,碎片溅起,划破他的朝靴:“凌云这是要挖我们的根!”

刘承嗣攥着圣旨,指节发白,连夜来找凌云。格物斋的门紧闭着,门缝里飘出刺鼻的福尔马林味——凌云和李文轩正在解剖一只流浪狗的腹腔。羊皮卷摊在案上,凌云用银镊挑起狗的肠系膜淋巴管,管内淡黄色的淋巴液缓缓流出:“看,这就是‘焦脉’,水湿就是从这里流走的。要是堵了,就会像娘娘那样,肚子肿得像鼓。”

李文轩捧着笔录,笔尖发抖:“焦脉如渠,水湿过则溢;焦核如闸,不通则聚……”

“刘院使。”凌云抬头,烛火映得他眼睛发亮,“要不要进来?我教你认‘焦核’——就在脖子两边,摸得到黄豆大的疙瘩,那是淋巴小结。”

刘承嗣后退一步,拂袖而去。廊下的医官们缩着脖子,望着格物斋的烛火,像一群怕火的飞蛾。老医官张承志扶着柱子叹气:“我读了四十年《内经》,现在要学剖尸……”陈怀瑾却攥着凌云的袖子:“大人,我想学!我以前给娘娘诊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才明白,是没看到‘里面的通道’!”

深夜,凌云在医舍整理译稿。烛火下,他将“Lymph”译为“焦脉”,“Lymph Node”译为“焦核”,“Edema”译为“水臌”——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中西医之间的门。李文轩捧着新抄的《焦脉考》进来,纸页上还带着墨香:“大人,陈怀瑾偷偷来找我,说要背‘焦脉歌诀’……”

“背吧。”凌云将译稿合上,指尖抚过案头的火漆印——那是他重新封的,用的是自己的朱砂,“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解剖不是渎神,是救人。”

窗外,福尔马林的味道混着药圃的茯苓香飘进来。凌云望着案头染血的医书,忽然想起郑和船队的话:“这书里藏着治人的新法,不是妖术。”他提笔在译稿扉页写下:

“焦脉者,三焦之支流也。通之则水归其道,塞之则泛滥成灾。医者当明其理,治其本。”

火漆封印的医书,终于打开了。那些曾经被视为“邪说”的图谱,如今成了太医院医官们的必修课。而凌云知道,这场跨越文化的医学革命,才刚刚开始——下一步,他要带着这些“新法”,去治黄河的水患,去救更多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