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 > 第120章 前线偶遇理念交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丰前线的炮火声此起彼伏,如同惊雷般震荡着大地。临时营地的帐篷外,秦雨薇正隔着铁丝网,与看守的卫兵据理力争。她的相机镜头虽碎,却依旧紧紧抱在怀中,笔记本上已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全是这几日观察到的前线见闻与百姓哭诉。

“我要出去采访!我要去看看你们所谓的‘保卫家园’,到底是不是在让百姓白白牺牲!”秦雨薇的声音带着执拗的坚定,脸颊因激动而泛红。连日来被软禁在营地,只能听闻炮火却无法亲临现场,让这位执着于真相的女记者倍感焦灼。

“不行!沈队长有令,没有她的允许,你不能踏出营地半步!”卫兵的语气坚决,手中的步枪始终保持着戒备姿态。前线战事正酣,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更何况眼前这个女记者身份特殊,来历不明。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秦雨薇下意识地回头望去,只见一名身着月白色长衫的男子,在几名军官的簇拥下,朝着营地走来。他身形挺拔,眉宇间没有寻常军阀的戾气,反而透着几分温润与沉稳,唯有眼神深邃如潭,藏着执掌一方的威严。

“司令!”卫兵见到来人,立刻立正敬礼,语气中满是敬畏。

秦雨薇心中一动——这便是临城的最高指挥官,马小丑?那个在外界口中,既是皖系盟友,又迅速崛起的冀南军阀?她下意识地握紧了笔记本,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与审视。

马小丑的目光落在秦雨薇身上,看到她怀中的相机、手中的笔记本,以及眼中那份毫不掩饰的质疑,便已猜出她的身份。他抬手示意卫兵退下,缓步走到铁丝网前,语气平和:“你就是那个冲破封锁,要来揭露‘真相’的上海记者?”

“我是《自由灯报》记者秦雨薇。”秦雨薇迎上他的目光,毫不畏惧地反问,“马司令,外界都说你是趁乱崛起的军阀,靠着依附皖系、争夺地盘壮大势力。如今直皖开战,你拉着临城六十万百姓卷入战争,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保境安民’?”

她的话如同锋利的匕首,直接戳向核心。在她的认知里,军阀皆为私利,所谓的“保境安民”不过是欺骗百姓的幌子,争夺地盘、扩充势力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马小丑闻言,没有丝毫恼怒,反而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军阀?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才不算军阀?是那些躲在后方,看着百姓被屠戮却无动于衷的人,还是那些为了地盘,不惜让百姓流离失所的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远处硝烟弥漫的战场,语气愈发沉稳:“空口无凭,你既然执着于真相,不如随我走一趟。我带你去看看临城的百姓,看看我的部队,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再来评判我是不是你口中的‘军阀’。”

秦雨薇愣住了。她没想到马小丑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愿意让她实地考察。短暂的错愕后,她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与警惕——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她也担心马小丑会刻意安排,展示虚假的“太平景象”。

“好!我跟你去!”秦雨薇果断答应,“但我有一个要求,你不能提前安排,不能限制我的采访对象,我想和谁聊,就和谁聊!”

“可以。”马小丑爽快应允,示意卫兵打开铁丝网,“我只给你一个时辰,前线战事紧张,我能抽出来的时间有限。”

秦雨薇快步走出营地,跟在马小丑身后。沿途的炮火声愈发清晰,硝烟味也更加浓烈,但让她意外的是,营地周边的村落并未出现流离失所的混乱景象,反而有百姓在田间忙碌,只是时不时会抬头望向战场的方向,脸上带着担忧,却无恐慌。

“为什么他们不逃难?”秦雨薇忍不住问道。在豫北沿途,她见到的都是仓皇逃难的百姓,可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

“因为他们相信我们。”马小丑回头看了她一眼,“我们承诺过,会守住防线,不让战火蔓延到村落;我们推行‘十税一’税制,从不横征暴敛;我们设立救济站,帮助贫苦百姓。百姓们知道,逃离家园只会更苦,留在原地,我们会护他们周全。”

秦雨薇将他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心中却依旧存疑——这些承诺,太多军阀都曾说过,可最终都沦为空谈。

走访乡野:新政落地,民心所向

马小丑带着秦雨薇首先来到营地附近的清丰县西王村。村子不大,约莫百十来户人家,村口的晒场上,几名妇女正在晾晒棉花,几名老人坐在大槐树下聊天,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虽然远处炮火隆隆,村内却透着一派安稳祥和。

“马司令!”见到马小丑,村民们纷纷起身打招呼,语气亲切,没有丝毫畏惧。

马小丑笑着回应,走到一名正在晾晒棉花的妇女身边:“李嫂子,今年的棉花收成怎么样?”

“托马司令的福,收成好得很!”李嫂子直起身,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自从你推行‘十税一’,我们的负担轻多了。而且你还让纺织厂的人来教我们种优质棉花,收购价格也比以前高,今年光卖棉花,我家就能赚五块银元呢!”

秦雨薇走上前,掏出笔记本:“李嫂子,你觉得马司令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不害怕战争吗?”

李嫂子看了秦雨薇一眼,又看了看马小丑,语气坚定:“马司令是好人!以前的军阀来了,抢粮食、抓壮丁,我们苦不堪言。马司令来了,废除苛捐杂税,修公路、建学堂,还派士兵帮我们抗旱救灾。现在打仗,马司令的部队守在前线,不让敌人进来,我们为什么要怕?”

旁边的老村长也凑了过来,感慨道:“记者姑娘,你是不知道以前的日子有多苦。张敬尧统治的时候,苛捐杂税一大堆,我家孙子就是被抓去当壮丁,再也没回来。马司令来了,不仅把我们的孙子找了回来,还建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书。这样的官,我们老百姓信得过!”

秦雨薇心中一震。她能感受到村民们的语气发自内心,不是刻意伪装。她走到学堂门口,只见十几名孩子正在教室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盖过了远处的炮火声。学堂的老师见到马小丑,连忙迎了出来:“司令,您来了。”

“孩子们上课还顺利吗?”马小丑问道。

“顺利!多亏了司令拨款建学堂,孩子们才有书读。以前村里的孩子,大多只能放牛种地,现在好了,他们也能识文断字,将来才有出路。”老师的语气满是感激。

秦雨薇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手中崭新的课本,心中的质疑开始松动。她问一名小男孩:“你喜欢读书吗?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吗?”

小男孩仰着小脸,大声说道:“喜欢!老师说,读书能明理。打仗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让坏人来抢我们的粮食,不让我们没法读书。”

离开西王村,马小丑又带着秦雨薇来到清丰县的救济站。救济站内,几十名贫苦老人、孤儿寡母正在领取粮食和棉衣。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分发物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温和的笑容。

“这些物资都是官府提供的吗?”秦雨薇问道。

救济站负责人点了点头:“是的。马司令下令,十五县每县都要设立救济站,每月定期发放粮食、棉衣,帮助那些没有劳动力的百姓。战争期间,救济站还会扩大救济范围,确保没有人挨饿受冻。”

一名领取粮食的老婆婆拉住秦雨薇的手,抹着眼泪说:“姑娘,我无儿无女,以前全靠乞讨为生。马司令来了,给我分了田地,还让救济站每月给我送粮食,我再也不用挨饿了。马司令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秦雨薇看着救济站内有序分发的物资,看着百姓们脸上的感激之情,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快速记录着。她不得不承认,眼前的景象,与她印象中军阀统治下的民不聊生截然不同。临城的新政,确实实实在在地惠及了百姓,而百姓对马小丑的信任,也并非空穴来风。

但她心中仍有疑问:“马司令,这些新政固然好,但战争一响,物资消耗巨大,你还能坚持多久?而且,你依附皖系,参与军阀混战,终究还是在为地盘而战,不是吗?”

马小丑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带着她继续往前走:“你再看看我的部队,或许就能明白我的想法。”

探访军营:军纪严明,军民同心

临城国民军的军营就设在西王村附近的空地上,与村落相邻,却井然有序,没有丝毫混乱。士兵们身着统一的军装,正在进行战前训练,呐喊声整齐有力,却没有扰民的喧嚣。

秦雨薇注意到,军营周边没有百姓避让,反而有村民推着小车,送来茶水和干粮。一名村民笑着对站岗的士兵说:“孩子们,快喝点水,补充补充体力,好好打仗,保卫我们的家园!”

士兵们连忙道谢,接过茶水,语气亲切:“谢谢张大爷,您快回去吧,这里危险。”

“不危险,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张大爷笑着说道。

这一幕,让秦雨薇深受触动。在她的认知里,军队与百姓向来是对立的,军阀的部队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眼前的临城国民军,却与百姓亲如一家。

“我的部队有三条铁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扰百姓一日安宁、不害百姓一条性命。”马小丑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谁要是违反,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他带着秦雨薇走进军营,只见士兵们正在擦拭武器、整理装备,每个人的动作都一丝不苟。营地内的帐篷排列整齐,地面干净整洁,没有随处丢弃的垃圾,也没有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

“我们的士兵,大多是贫苦百姓出身,他们知道百姓的苦难,所以更懂得珍惜百姓的劳动成果。”马小丑介绍道,“我给士兵们足额发放军饷,每月一两银元,管吃管住,还提供医疗保障。他们打仗,不是为了我马小丑,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自己的亲人。”

秦雨薇走到一名正在擦拭步枪的年轻士兵身边,问道:“你为什么要参军?不害怕打仗吗?”

士兵抬起头,脸上带着些许稚气,眼神却很坚定:“我家就在清丰县,以前被联军抢过粮食,父亲还被打伤了。马司令救了我们,给我们分了田地,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现在有人要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我当然要参军打仗,保卫家园!”

“那你觉得,这场战争能打赢吗?打赢之后,你们会去争夺更多的地盘吗?”秦雨薇追问。

士兵摇了摇头:“我不知道能不能打赢,但我会拼尽全力。打赢之后,我想回家种地,和家人好好过日子。马司令说了,我们打仗是为了保境安民,不是为了抢地盘。”

马小丑带着秦雨薇来到战地救护点,白若曦正带着医护人员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救护点内,伤员们虽然痛苦,却没有抱怨,反而互相鼓励。

“这些伤员的治疗费用,都是官府承担吗?”秦雨薇问道。

“是的。”白若曦温柔地回答,“马司令非常重视士兵的医疗保障,专门拨款建立了战地救护点,配备了充足的药品和医护人员。受伤的士兵不仅能得到免费治疗,还能领到抚恤金,家属也会得到照顾。”

一名腿部受伤的士兵笑着对秦雨薇说:“记者姑娘,你别担心,我们的医疗条件很好,白医生的医术也很高明。等我伤好了,还要回到前线,继续打仗!”

秦雨薇看着士兵们乐观的神情,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心中的质疑渐渐消散。她不得不承认,马小丑的部队,确实与她印象中的军阀部队截然不同。他们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士气高昂,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小丑并非为了私利而战,而是真正地在践行“保境安民”的承诺。

理念交锋:拨开迷雾,真相渐显

离开军营时,夕阳西下,炮火声渐渐平息。马小丑与秦雨薇并肩走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现在,你还觉得我是军阀吗?”马小丑率先开口,语气平和。

秦雨薇沉默了片刻,坦诚地说道:“我承认,我之前对你有偏见。在上海时,我见到的都是军阀混战带来的苦难,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军阀都是一路货色,为了地盘和利益,不惜牺牲百姓的性命。但通过今天的走访,我看到了临城的新政,看到了你的部队,看到了百姓对你的信任,我知道,你和那些军阀不一样。”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我还是有疑问。你依附皖系,参与直皖战争,终究还是卷入了军阀混战。就算你打赢了这场战争,临城能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吗?你能保证,将来不会为了扩张势力,而改变现在的初心吗?”

马小丑停下脚步,望向远处的冀南大地,眼神深邃:“我承认,我是卷入了军阀混战,但我没有选择。直系的目标是吞并皖系、消灭临城,我不出兵支援皖系,等皖系战败,临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六十万百姓又会回到流离失所的日子。我打仗,是为了自保,是为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至于扩张势力,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的语气坚定,“我只想守住这十五县的地盘,让百姓们能安心种地、做工、读书,过上太平日子。我推行新政,不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是因为我知道,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果有一天,天下太平,没有军阀混战,我愿意解甲归田,做一个普通百姓。”

秦雨薇看着马小丑的眼睛,那里面没有贪婪与野心,只有对百姓的牵挂与对和平的向往。她想起了沿途见到的流离失所的流民,想起了西王村百姓的笑容,想起了军营中士兵的坚定,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马司令,对不起。”秦雨薇真诚地道歉,“我之前误解了你,用刻板的印象评判你,忽略了真相的复杂性。”

“没关系。”马小丑笑了笑,“乱世之中,人心惶惶,百姓对军阀充满偏见,情有可原。我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我,我只需要用行动证明,我马小丑,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的。”

他看向秦雨薇手中的笔记本和相机:“你的相机坏了,我让人帮你修好。希望你能客观地记录下临城的一切,把这里的真相告诉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不是所有的军阀都嗜战如命,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地盘,还有人为了保境安民,为了守护百姓的安稳,而不得不拿起武器。”

秦雨薇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会的。我会把我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让全国人民看到临城的新政,看到百姓的生活,看到你的部队,让大家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还有这样一方乐土,还有这样一群为了和平而战的人。”

回到临时营地时,卫兵已经收到了马小丑的命令,不再限制秦雨薇的行动。马小丑让人送来修好的相机,递给秦雨薇:“前线危险,采访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需要帮助,可以随时找我。”

秦雨薇接过相机,郑重地说道:“谢谢马司令。我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客观、真实地报道临城的一切。”

马小丑点了点头,转身走向前线指挥部。夜色渐浓,营地内的灯火亮起,与远处战场的零星炮火交相辉映。秦雨薇站在营地门口,看着马小丑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她打开笔记本,重新开始记录。这一次,她的笔下不再只有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还有临城的新政、军民的同心、马小丑的坚守。她知道,自己之前的认知太过片面,乱世之中,真相并非非黑即白,而她作为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揭露黑暗,更要传递希望。

秦雨薇的改观,不是因为马小丑的辩解,而是因为亲眼所见的事实。临城的百姓安居乐业,部队的军纪严明,马小丑的初心不改,这一切都让她明白,有些“军阀”,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守护。而她的报道,也将为这场军阀混战,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让更多的人看到乱世之中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