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彦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锐利地扫过殿内文武重臣,最终落在了侃侃而谈的郭嘉身上。
殿内通明,将郭嘉神采飞扬的脸映照得格外清晰。
北伐,与袁绍、曹操争雄,乃是明国定鼎天下的关键一战,前线的厮杀固然重要,但后方的稳固、粮道的畅通更是命脉所系。
任何一处疏漏,都可能让数十万大军的血汗付诸东流。郭嘉此刻所献之策,正是为这庞大的战争机器构建一道坚实的后防。
“还有沿线各郡需得安排善守之将,领兵守住各地要地,切不可让袁曹奇兵突入,有截断粮道之机。”郭嘉的声音清朗而坚定,手指也如贾诩一般在巨大的舆图上划过,“首要之处,便是北海、东莱二郡。”
“此二郡北接青州齐国、乐安,南临徐州琅琊,乃是吾军侧翼屏障。周仓、龚都二位将军勇猛善战,令其领军北上,主动出击,攻打青州乐安、齐国等地,以攻代守,牵制袁谭兵力。”
郭嘉略作停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然而,进攻之余,根基不可动摇。北海重城,必须万无一失。臣建议,可留下管亥将军这位熟悉北海地理民情的老将,牢牢守住北海城。管将军当年纵横青徐,对此地了如指掌,有他坐镇,可保城池不失,绝不让青州袁谭有南下之机,威胁吾徐州琅琊等富庶之地。”
波彦微微颔首,管亥是黄巾旧部,与他们是同根同源,也算忠诚勇悍,且对北海一带的地形、城防乃至人心向背都极为熟悉,确是镇守此地的上佳人选。
郭嘉继续补充道:“为增强守备,还可调遣严白虎,及投靠大王的武安国将军协助管亥守城。严白虎熟悉江南水网山地之战法,或可应对青州复杂地貌;至于武安国将军,虽昔日汜水关下鏖战吕布,不幸右手残缺,然其勇毅不减,领兵打仗的经验与能力依旧出众,更兼其本就是北海本土人氏,在乡里素有威望,由他协助守城,不仅能稳定军心,更能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实为一举多得。”
“嗯,”波彦沉吟,“武安国确是条好汉,断臂之殇未堕其志,孤深知之。以其乡土之情助守,更添一分把握。”
“大王明鉴。”郭嘉躬身,随即提出更深一层考量,“然而,守城仅凭武将或仍不足,为确保万无一失,朝堂当派遣一位足智多谋、能协调各方之人前往坐镇。臣观琅琊诸葛玄可担此任。诸葛玄为人沉稳,素有谋略,且其家族便在琅琊郡。由他坐镇北海,极其方便联系琅琊郡守,一旦北海情势紧急,便能迅速向琅琊求援,使兵马、钱粮得以快速北上支援。如此,北海防务便不再是孤城悬于外,而是与徐州腹地血脉相连,形成犄角之势。”
波彦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声音洪亮地说道:“好!奉孝对北海的安排可谓是密不透风,环环相扣!既有管亥这等善守之将如磐石定基,又有诸葛玄这等智谋之士运筹帷幄,甚至连守地不利时,如何快速驰援都已考虑周详。既能依托本土人情,又能联动后方郡县,攻守兼备,内外兼修。不愧是奉孝,思虑之周全,孤心甚慰。哈哈。”
殿内众臣亦纷纷点头,对郭嘉的布局表示钦佩。波彦笑罢,目光炯炯地看向郭嘉,带着一丝了然于胸的意味说道:“孤猜得不错,接下来奉孝就是要对这毗邻北海,兖州门户的泰山郡,以及扼守黄河渡口的济北国的防务,做出安排了吧?”
“大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郭嘉坦然应道,“不错,臣接下来正是要为大王举荐堪当泰山与济北两郡兵事重任的督帅之人。”
“哦?何人?”波彦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孤倒要看看,是何等人才,能受奉孝如此看重,可将这关系北伐大军侧翼安危的两郡兵事尽数托付。”
郭嘉深吸一口气,清晰而有力地回答:“回禀大王,臣所荐之人,乃是现任吴郡太守——黄祖!”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
黄祖之名,在场众人皆不陌生。
郭嘉不待众人质疑,便迅速陈述理由:“黄祖原为荆州刘表麾下江夏太守,精通水战,亦谙陆守,乃是知兵之人。其归顺大王后,助吾军顺利取下襄阳,已显其诚与能。”
“在此之前,黄祖更是帮刘表稳定荆州局势出了大力,其于江夏经营多年,城防稳固,屡抗袁术侵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曾设伏射杀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此一战,不仅保荆州一时不失,更极大地挫伤了袁术的锐气,可见其善于谋划,精于守御。以他督济北、泰山二郡兵事,正可发挥其擅长固守之长处,依托泰山之险,济北之固,构建一道袁曹难以逾越的防线。”
波彦听着郭嘉的分析,缓缓点头,脑海中浮现关于黄祖的种种信息。他沉声道:“奉孝所言不虚。这黄祖确实是知兵善守之将。”
“当年刘表能迅速平定荆州诸多宗贼,稳定局势,黄祖早期领兵投靠并鼎力相助是关键之一。孙坚何等骁勇,纵横中原几无敌手,却最终折在黄祖手中,虽有其轻敌之故,亦可见黄祖之能。让他来总督济北、泰山二郡军事,依托地形,抵御来自青州袁谭与冀州威胁,倒也颇为合适。”
波彦随即决断道:“好!孤准奉孝所奏。调黄祖北上,总督济北、泰山二郡军事。为表孤的信重之意,同时也可安其心,将其子黄射一并调往军中效力。黄射此人,孤亦有所闻,颇通武略,且在军校中历练过一年,正需实战磨砺。让他随父出征,既可增长见识,亦可使其父子同心,为国效力。”
“大王圣明!”郭嘉赞道,随即又补充,“当然,黄祖长于军事谋划与防守,但协助其处理军务、协调地方乃至出谋划策之人也必不可少。臣建议,朝堂还需派遣一位能臣干吏前往,担任郡守或参军,助黄祖统筹全局。”
波彦对此深以为然,他目光在殿内扫视一圈,很快便有了人选:“嗯,调张纮回来吧。他在交州数年,政绩斐然,处事老成持重,智计百出,正是合适人选。可任命他为泰山郡守,协助黄祖治军理政,共守险要。”波彦顿了顿,语气带着期待,“奉孝,关东青徐防线大致已定,快快说说其他关键之地的安排,孤已迫不及待矣。”
“诺!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