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33章 高原守哨 水乡护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十三章 高原守哨 水乡护韵

初秋的风刚吹过青藏高原的哨所,团队就带着“高原哨所智慧保障系统”赶到了海拔5200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0%,冬季气温低至-40c,哨兵们巡逻时不仅要扛住严寒缺氧,还要警惕暴雪封路、雪崩预警。系统要做的,是给哨所搭起“安全屏障”,也给哨兵们添份“家的温暖”。

工程师小李背着氧气瓶调试设备,手指冻得发紫却没停下:“哨所里的供暖系统得智能调节,既要保证温度,又不能浪费燃料。”系统的“极地环境监测”模块很快发挥作用——哨所外的传感器实时监测风速、雪深,一旦达到暴雪预警标准,就会自动关闭巡逻通道并提示备勤;室内的“氧浓度调节”功能更贴心,哨兵训练回来,系统会根据每个人的血氧数据,调整宿舍的供氧强度,避免出现高原反应。

最让哨兵们感动的是“云端家书”模块。新兵王磊入伍半年没回过家,通过系统的全息投影功能,能“看见”父母坐在客厅里跟他说话,母亲做的红烧肉在投影里冒着热气,父亲还给他展示家里新种的月季花。“以前打电话只能听声音,现在就像爸妈真的来哨所看我了!”王磊说着,把自己巡逻时拍的雪山照片传给父母,屏幕那头,母亲笑着擦眼泪:“儿子,雪山真好看,你要照顾好自己。”

与此同时,江南水乡的“运河文化守护系统”在江苏扬州的古运河畔启动。这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运河,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水乡文化的根——岸边的古码头、老茶馆、非遗手作,都藏着水乡的记忆。但随着城市发展,有些老建筑被破坏,老手艺也渐渐失传。系统的“文化数字建档”模块,用3d扫描还原古码头的石阶纹路,用高清影像记录老茶馆的评弹表演;“非遗传承课堂”则让年轻人能跟着系统学做扬州剪纸、玉雕,老艺人周师傅对着镜头演示剪纸技巧,系统会把每一步的剪法拆解成慢动作,连纸张的折叠角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以前教徒弟要手把手教半年,现在系统能让全国的人学,剪纸的花样不会断了!”周师傅说着,展示自己刚教系统剪出的“运河龙舟”,红纸在他手里翻飞,很快就出现了栩栩如生的龙舟图案。

初冬时,高原和水乡的系统来了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哨所的哨兵们通过系统看运河的评弹表演,听着软糯的唱腔,仿佛驱散了高原的寒冷;水乡的孩子们则对着屏幕里的雪山敬礼,给哨兵们寄去自己剪的剪纸,上面写着“谢谢叔叔守护我们的家”。王磊收到剪纸时,正站在哨位上,他把剪纸贴在哨所的窗户上,雪山下的剪纸,成了最特别的风景。

林舟看着两地互动的视频,想起去哨所时看到的画面:哨兵们踏着积雪巡逻,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光,哨所里,系统屏幕上正播放着运河的流水声。他在系统后台写下:“无论是高原的风雪,还是水乡的流水,技术都能把它们变成连接的纽带——让守护有温度,让文化有传承。”

研发中心的爬山虎虽然落了叶,却在枝干上冒出了新的芽点。林舟知道,技术的故事还会继续,下一站或许是西北的窑洞,或许是南方的竹楼,只要有需要,那束温暖的光,就会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