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121章 县域首收喜讯与省级案例申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县域首收喜讯与省级案例申报

第一百二十一章 县域首收喜讯与省级案例申报

秋分时节,文山县域内首个使用“生态账本”的外村农户——王大叔,传来了丰收喜讯。他种的3亩轮作三七,不仅亩产比去年提高了15%,皂苷含量还达到了8.4%,上海采购团队当场以高价收走了所有鲜三七。

消息传到南坡地时,朵朵和“小观察员”们正帮老周整理今年的轮作数据。“王大叔真的种成功了!”小宇拿着小张手机里的丰收照片,激动地给大家看——照片里,王大叔抱着刚挖出的三七,身后的“生态账本”电子屏上,清晰显示着从播种到采收的每一组数据:紫云英种植时间、土壤改良次数、病虫害防治记录,甚至还有孩子们之前分享的“瓢虫防虫”小技巧。

当天下午,王大叔特意带着一筐刚晒干的三七来到南坡地,非要给孩子们尝尝。“要不是你们的账本和轮作方法,我今年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他拉着老周的手说,“现在村里好几个农户都要跟着用‘生态账本’,明年准备一起种轮作三七。”

恰逢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来南坡地收集生态种植案例,看到王大叔的丰收数据和“生态账本”里的完整记录,当即决定推荐这个项目申报“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从一个地块的尝试,到带动全县农户参与,还有可复制的账本记录模式,这完全符合省级案例的申报要求。”工作人员边翻看账本边说。

申报材料准备工作立刻启动。小张负责整理“生态账本”的所有数据,从第一年的三叶草种植,到第二年的轮作试验,再到第三年的县域推广,每一组数据、每一张照片都按时间线梳理;老周和李建国则撰写种植经验总结,重点描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孩子们也没闲着,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手绘示意图整理成“生态小卫士”专题,作为申报材料的特色附件。

上海采购团队得知申报消息后,主动提供了销售数据支持:“这三年来,文山生态三七的销量每年增长20%,消费者复购率达到65%,这些数据能证明生态种植的市场价值。”

材料提交后的一个月,省级评审专家组来到文山实地考察。他们先去了王大叔的种植田,查看轮作后的土壤情况,又来到南坡地,详细了解“生态账本”的运作模式。当朵朵拿着观察本,流利地讲解从三叶草发芽到紫云英轮作的全过程时,专家组的一位教授忍不住称赞:“孩子们的记录是最生动的生态证明,这个模式既有技术支撑,又有人情味,值得推广。”

夕阳下,专家组离开时,对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文山的生态种植模式,把农户、技术、市场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生态账本’更是打通了从种植到溯源的全链条,很有推广意义。”

老周和孩子们站在田埂上,看着专家组的车远去,小张笑着说:“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咱们的‘生态账本’就要在全省推广了!”而“生态账本”的最新页面上,“省级案例申报”的进度条显示为“评审中”,下面还多了王大叔的丰收感言:“跟着账本种,心里有底,收成不愁!”——南坡地的生态故事,正从县域走向全省,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撒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