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290章 方寸展柜:藏在竹纹里的故事与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0章 方寸展柜:藏在竹纹里的故事与回响

第二百九十章 方寸展柜:藏在竹纹里的故事与回响

晨光透过展馆的玻璃穹顶时,小宇正蹲在展柜前调整迷你鱼篓的位置。竹篾细得像丝线,篓口缀着的红绳结在光下晃,是春塘孩子们特意编的,说要“让北京的风也沾点家乡的红”。阿瑶把老篾匠图谱里夹着的竹材样本一一摆出来,三年生毛竹的青篾泛着冷光,当年新竹的黄篾带着暖纹,标签上的字是她连夜写的,笔尖还沾着点未干的墨。

刚开馆没多久,展位前就围了群穿校服的孩子。领头的小姑娘指着展柜里的旧竹盘,声音脆生生的:“阿姨,这里面的野山楂干是真的吗?”朵朵蹲下来,从包里掏出个密封袋,里面装着今年春塘新晒的山楂干:“是呀,当年我们像你们这么大时,就揣着这个跟师傅学编竹器。”她捏出几颗分给孩子们,酸甜的味道让孩子们眼睛亮起来,有个小男孩举着山楂干问:“编竹器难不难?我也想给妈妈编个小篮子。”小虎一听,立刻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的细竹篾和彩绳:“来,我教你们编最简单的绳结,编好能当钥匙扣呢。”

孩子们围坐在展位旁的小桌前,手指笨拙地绕着竹篾,竹屑落在校服裤上也不在意。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编到一半把竹篾递过来:“叔叔,我的绳总松。”小虎握着她的手,一点点调整力度:“编竹要像握筷子,太松夹不住菜,太紧手会疼。”这话让旁边的省电视台记者笑起来,摄像机镜头悄悄对准了这一幕——竹篾在两代人指间流转,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把影子叠在展柜的玻璃上,和里面的旧竹船形成了奇妙的重叠。

中午时,陈老又带着几位竹编艺人过来了。其中一位来自浙江的艺人,手里捧着个竹编茶则,递到小宇面前:“我这茶则用的是‘起花篾’技法,你们师傅当年也跟我聊过这个。”他指着茶则上的菱花纹:“你们展柜里的竹帘也有这纹路,只是更软,像春塘的水。”阿瑶连忙把竹帘取下来,展开在桌上:“这是我们四个合力编的,编到菱叶转弯处总出错,后来想起师傅说‘跟着竹篾的性子走’,慢慢就顺了。”几位艺人围着竹帘,指尖抚过竹篾的接口,讨论着技法的异同,老图谱被传看了一圈,每页的注解都被人用铅笔轻轻画了圈。

傍晚闭馆前,一位戴珍珠项链的女士站在展柜前,看了很久旧竹船的刻痕。她忽然转头问小宇:“这船舷上的菱叶芽刻痕,是四十多年前刻的吗?”小宇点头,她眼眶慢慢红了:“我小时候在春塘住过,邻居家的哥哥也有这么一只竹船,后来我随爸妈去了上海,就再也没见过。”她从包里掏出个旧相册,翻开其中一页,照片上两个扎小辫的女孩,正蹲在塘边看一只竹船漂在水面上。“这个穿蓝布衫的就是我,”她指着照片,“旁边那个拿竹船的,是不是你?”小宇凑过去,照片里的男孩眉眼依稀是当年的自己,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确实有个上海来的小姑娘,总跟着他看竹船。

暮色漫进展馆时,四人收拾展位,发现展柜上多了张便签,上面写着:“看到竹船,想起了外婆家的塘。——一个想念春塘的人”。阿瑶把便签夹进老图谱里,和之前收到的孩子们的画、观众的留言放在一起。小虎背着装满竹篾的包,脚步比来时轻快:“原来咱们的竹器,能装下这么多人的念想。”

走出展馆时,城市的路灯已经亮了。小宇抬头看天,月亮挂在红砖墙的檐角,竟和春塘的月亮一样圆。他想起白天孩子们编的绳结、艺人们的讨论、那位女士的旧照片,忽然觉得,这方寸展柜从来不是终点——竹篾编的是器物,藏的是故事,而这些故事,正随着竹香,飘向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