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296章 竹语新声:课堂里的传承密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6章 竹语新声:课堂里的传承密码

第二百九十六章 竹语新声:课堂里的传承密码

高校合作的“竹编数字化设计”课程还未正式开课,春塘就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邻县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带着十多个年轻手艺人,专程来观摩“数字师徒”系统。

阿明刚把最新一批“竹编节气”数字藏品上架,就被访客围着问运营细节:“你们怎么平衡数字藏品的艺术性和市场热度?”他指着后台数据解释:“我们会把老篾匠口述的竹编故事融进藏品介绍,比如这款‘清明柳编’,背景音用的是春塘清明时的雨声,年轻人觉得有氛围感,收藏意愿就高。”

另一边,传习所的“数字工坊”里,张婶的儿子正戴着VR设备练习“万字纹”编法。屏幕上,竹篾穿插的轨迹用荧光色标注,每错一次,系统就会弹出老阿伯提前录制的讲解视频:“编到转角处要松半分劲,竹丝才会服帖。”邻县的年轻人看得眼睛发亮,其中一个忍不住试了试,原本要练一周的基础编法,半天就找到了窍门。

可问题很快冒了出来。高校派来的课程研发老师发现,年轻学员对数字建模的热情远高于手工编织,有个学生甚至提出:“反正能靠3d模型生成设计,手工编得慢,没必要花太多时间练。”这话让老阿伯皱起了眉,他从竹筐里拿出一个用了二十年的竹筛:“你看这竹丝的光泽,是手上的汗和温度养出来的,机器做不出这种‘活气’。”

小宇和课程老师连夜调整方案。第二天,课堂上多了个“老物件修复”环节——学员们要先扫描老竹编的破损处,用数字技术还原原貌,再跟着老师傅用传统手法修补。有个学员修复完奶奶留下的竹篮后,红着眼眶说:“原来每根竹丝里都藏着人味儿,不是数字模型能替代的。”

课程推进的同时,春塘的“竹编文旅专线”也火了。游客们先在全息“时光廊”里了解竹编历史,再到“数字体验区”尝试VR编法,最后能亲手编一个简单的竹挂饰,还能现场生成专属的数字纪念徽章。上海来的研学团里,一个小女孩编完挂饰后,拉着老阿伯的手说:“爷爷,我以后也要学竹编,把它做成会动的数字画。”

这天傍晚,小宇收到了非遗中心的消息:春塘的“数字+手工”传承模式要在全省推广,还要联合其他非遗项目做“数字非遗联盟”。他拿着消息走进传习所时,正好看到老阿伯在教年轻人辨别竹材的好坏——月光透过窗户,落在师徒俩交叠的手上,也落在旁边亮着的电脑屏幕上,屏幕里,三维模型的竹丝正跟着手工动作轻轻晃动。

阿瑶突然指着电脑屏幕笑了:“你们看,数字模型好像在学老师傅的手法呢。”小宇望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传承,就像这竹丝与数字光轨的缠绕——老手艺是根基,新技术是藤蔓,只有缠得紧、长得旺,才能开出属于新时代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