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天地翻覆 > 第87章 陈文博的责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香港中环的晨光透过恒基中心的落地窗,在陈文博的办公桌上投下细长的光影。桌上摊着两份文件:左边是内地业务的年度报表,红色印章印着“负债率29.7%”,运营类资产占比一栏用蓝笔标了“100%”;右边是一份项目计划书,封面写着“深圳前海商业综合体开发提案”,提案人用加粗字体写着“预计年化收益18%”——这样的高收益项目,放在三年前他或许会心动,但现在,他的指尖只在报表上轻轻划过,目光落在了桌角的紫檀木盒上。

木盒里放着两样东西:一张泛黄的字条,边缘被摩挲得有些起毛,上面“启棠,我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的字迹依旧清晰;另一叠是恒基公益基金的捐赠记录,最新一页贴着一张照片——贵州山区一所刚封顶的小学,孩子们举着“谢谢恒基”的纸牌,笑容晒得比阳光还亮。陈文博打开木盒,指尖先触到字条,再拿起捐赠记录,纸张的温度从指尖传到心里,比任何高收益报表都更让他觉得踏实。

“陈总,前海项目的开发商还在会议室等,他们说愿意让恒基占股40%,前期投入只需要30%,剩下的可以分期。”助理敲门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这样的条件在当下的内地楼市里,几乎是“捡漏”的机会,团队里不少人都劝陈文博考虑。

陈文博合上木盒,把它放进办公桌最下层的抽屉,锁好。“请他们回吧,就说恒基目前不考虑商业综合体开发。”他的声音平稳,没有丝毫犹豫,像三年前父亲陈启棠拒绝松江低价地块时那样。助理点头应下,转身时忍不住问:“陈总,这个项目收益真的很高,我们……”

“收益高,风险更高。”陈文博打断他,从公文包里掏出那张随身携带的字条复印件,递给助理,“你看这张纸,我爷爷当年的朋友,就是因为贪高收益,在1997年栽了跟头,家都没了。我们恒基在内地做业务,首先要稳,不是要快。”他指着报表上的负债率,“29.7%,这是我们的安全线,一旦碰了高杠杆的项目,这条线就守不住了,到时候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是能不能保住父辈留下的基业。”

助理接过字条复印件,看着上面的字迹,没再说话。陈文博想起去年,有个上海的写字楼项目,开发商承诺年化收益15%,团队里一半人都投了赞成票,他也是这样拿出字条,跟大家一起算风险账:“写字楼空置率一旦超过10%,我们的现金流就会断,到时候不仅收益没了,本金都可能套牢。”最后项目被否决,半年后,那栋写字楼的空置率果然涨到了18%,团队里没人再质疑他的谨慎。

处理完工作,陈文博拿起办公桌上的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贵州山区那所小学的校长寄来的信。他拆开信,里面夹着一张孩子们在临时教室里上课的照片,墙壁上裂着细缝,窗户糊着塑料布。校长在信里写:“陈总,谢谢您,新学校盖好后,孩子们就不用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了,您要是有空,欢迎来看看孩子们。”

陈文博把照片贴在捐赠记录的扉页,拿起笔,在旁边写了一行字:“2011年,资助贵州毕节恒基希望小学,解决200名儿童就学问题。”写完,他拿出手机,给父亲陈启棠打了个电话——自从父亲退休后,他每个月都会汇报两次内地业务,从负债率到公益进展,从不落下。

“爸,毕节的小学快盖好了,校长寄了信来,说孩子们等着开学。”陈文博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跟谈业务时的沉稳不同,多了几分柔软。电话那头,陈启棠的声音依旧温和:“好,稳着做就好,不光要守好恒基,也要多做些实在事,这才是我们陈家的本分。”

挂了电话,陈文博看着桌上的字条原件,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把字条交给自己时说的话:“这张纸不是束缚,是底线,守住底线,才能走得远。”那时候他只懂“稳”的重要,现在才明白,“稳”之外,还有“责任”——对企业的责任,是守住负债率,不贪高风险;对社会的责任,是用赚来的钱,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下午三点,恒基内地团队的月度例会准时开始。会议室的长桌上,除了业务报表,还多了一样东西——那张字条的复印件,每个团队成员面前都放了一份。“每月的例会,我们先不谈业务,先一起看看这张纸。”陈文博把原件放在桌子中央,“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上面写着‘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当年他的朋友就是因为忘了风险,才落得那样的下场。”

团队成员传阅着字条复印件,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负责运营的张经理先开口:“上个月我们拒绝了广州的公寓开发项目,现在看来是对的,那个区域的房价已经开始跌了。”陈文博点头:“我们做运营类资产,比如恒基中心的写字楼、深圳的长租房,虽然收益只有4%左右,但稳定,不会像开发项目那样大起大落。这就是字条告诉我们的——不贪,就是赚。”

例会的最后,陈文博拿出公益基金的最新进展报告:“今年我们计划再资助两所小学,分别在云南和四川,基金的钱全部来自恒基内地业务的利润,占比5%,不会影响我们的现金流。”他把报告分给大家,“我们做企业,不光要赚钱,还要有良心,爷爷教我们稳,是为了守住家业;我们做公益,是为了守住人心,这两者都不能丢。”

会议结束后,陈文博回到办公室,把那张贵州校长的信和字条一起放进紫檀木盒里。木盒的内壁贴着一层绒布,字条和信件放在一起,像是两个跨越时空的约定——一个是爷爷辈的教训,教他守住底线;一个是他这辈的责任,教他传递温暖。他看着木盒,想起父亲说的“本分”,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守住已有的,更是要在守住的基础上,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让“稳”的底色里,多一点“爱”的温度。

傍晚的时候,陈文博站在恒基中心的顶楼,看着香港的夜景。远处的维多利亚港灯火璀璨,近处的写字楼里还有不少人在加班。他掏出手机,给毕节的校长发了条短信:“新学校的桌椅我们已经订好了,下个月就能送到,孩子们开学时,我会过去看看。”很快收到校长的回复:“谢谢您,陈总,孩子们都盼着您来呢。”

陈文博收起手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字条复印件——这张纸他随身携带,就像父亲当年那样。风从顶楼吹过,带着一丝凉意,他却觉得心里很暖。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高收益的项目找上门,还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只要守住爷爷留下的教训,守住自己心里的责任,恒基的路就会一直稳下去,而他的责任,也会像这字条一样,一代代传下去,从“稳”到“爱”,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