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天地翻覆 > 第90章 苏媚的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央歌舞团的排练厅里,午后的阳光透过高窗,在地板上织出细长的光带。苏媚穿着练功服,正弯腰帮16岁的林晓调整舞鞋系带,指尖触到女孩微微发颤的脚踝——像极了三年前,她第一次在市歌舞团排练时的样子,紧张得连膝盖都绷得发僵。

“别慌,膝盖放松,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苏媚直起身,示范着做了一个提裙旋转的动作,水袖在空中划出柔和的弧线,“你看,这个动作的重点不是转得多快,是眼神要定,要让观众看到你想表达的东西。”林晓点点头,跟着重复了一遍,这次旋转时的脚步稳了许多,苏媚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对,就是这样,慢慢来,你比我当年第一次学这个动作时强多了。”

排练厅的角落,放着一个半旧的舞蹈包,里面装着苏媚的第一件专业舞衣——淡粉色的纱裙,裙摆处还留着当年市歌舞团省赛时沾到的舞台亮片。包的侧兜塞着两张纸:一张是中央歌舞团的录取通知书,边角被反复摩挲得有些软;另一张是国际舞蹈比赛的金奖证书复印件,上面的照片里,她穿着这件粉纱裙,站在领奖台上,眼里亮着光。每次带新人排练,她都会把这个包带来,不是为了炫耀,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每个站在大舞台上的舞者,都曾有过紧张到忘动作、累到哭的日子。

“苏老师,您当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休息时,林晓捧着水杯凑过来,眼里满是好奇,“我妈妈总说学舞蹈没前途,让我早点放弃。”苏媚接过水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想起当年自己偷偷投市歌舞团简历时的忐忑——那时候林晟扣着她的工资,说“艺术团没你不行”,家人也劝她“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了”,可她就是没忍住,把面试通知夹在舞蹈服里,每天练舞前都摸一摸,像摸着一个不肯放弃的梦。

“我以前也差点放弃过,”苏媚坐在地板上,把林晓拉到身边,指着角落里的舞蹈包,“你看那个粉纱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赛时穿的。那时候我在一个房地产公司做行政,每天要陪人吃饭、搞关系,根本没时间练舞,后来偷偷辞职去考市歌舞团,我妈还跟我吵了一架,说我不懂事。”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可我就是喜欢跳舞,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哪怕那时候只能在小剧场演出,台下只有几十个人,我也觉得值。”

林晓听得入了神,小声问:“那您后来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放弃?”苏媚笑了,想起去年在国际比赛后台,临上场前突然胃痛,冷汗把舞衣都浸湿了,当时她坐在化妆间的镜子前,看着镜中脸色苍白的自己,差点就跟导演说“我不行了”。可就在那时候,她摸到了口袋里的旧舞衣碎片——是当年从市歌舞团辞职时,不小心扯破的裙摆,她一直没舍得扔。

“当然有,”苏媚从舞蹈包里拿出那个碎片,递到林晓手里,“去年我去国外比赛,临上场前胃痛得站不起来,那时候我就想,要不算了吧,反正也拿不到奖。可摸到这个碎片,我就想起自己当初怎么都要考歌舞团的样子,想起第一次在市歌舞团跳《新生》时,台下观众给我的掌声。我就想,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了。”

林晓捏着碎片,眼眶有点红:“苏老师,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站在国际舞台上跳舞。”苏媚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她当年学舞时记的笔记,密密麻麻写着动作要领和音乐节拍:“这个给你,里面有我整理的动作要点,还有我以前练舞时的时间安排,你可以参考一下。记住,喜欢不是说说而已,要每天坚持练,哪怕每天只多练半小时,也会有进步。”

下午的排练结束后,苏媚没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苏媚舞蹈基金”的办公室。这是她上个月刚成立的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学舞蹈,办公室不大,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是她和基金第一批资助的五个孩子的合影,孩子们穿着崭新的练功服,笑得露出牙齿;另一幅是她亲手画的舞蹈动作示意图,旁边写着“坚持梦想,永不放弃”。

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资助名单,苏媚拿起笔,在“王乐乐”的名字后面打了个勾——这个12岁的女孩来自河北农村,有天生的舞蹈节奏感,却因为家里穷,连一双专业的舞鞋都买不起。基金成立后,苏媚亲自去了她家,看到女孩把塑料瓶剪成舞鞋的样子,心里酸得发紧,当场就决定资助她来北京学舞蹈。

“苏老师,这是王乐乐的最新练功视频,您看看。”志愿者小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视频里的王乐乐正在练基本功,压腿时的表情有些疼,却没皱一下眉,动作标准得像个小大人。苏媚看着视频,眼里泛起笑意,想起自己第一次压腿时,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却跟她说“舞者的腿是练出来的,不是哭出来的”。

“很好,让她下周来团里,我带她练新动作,”苏媚把平板还给小张,指着桌上的基金章程,“对了,下次资助评审的时候,记得多关注那些家里条件不好,但特别能吃苦的孩子,别只看天赋,态度更重要。”小张点点头:“您放心,我们都记着呢,就像您说的,每个喜欢舞蹈的孩子,都该有机会站在舞台上。”

傍晚的时候,苏媚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家里的老房子要装修,让她有空回去看看。挂了电话,她看着办公室墙上的中央歌舞团录取通知书,突然想起当年母亲第一次来看她演出时的样子——演出结束后,母亲在后台抱着她,哭着说“以前是妈不懂,没想到你真的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那时候她就想,以后一定要帮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让她们不用再因为家人的不理解、经济的压力,放弃自己的舞蹈梦。

离开办公室前,苏媚把国际金奖的奖牌和中央歌舞团的录取通知,一起放进了基金办公室的玻璃柜里——玻璃柜的第一层,还放着林晓、王乐乐他们的练功照片。她想,等这些孩子以后有了自己的舞台,她就把这个玻璃柜装满,让每个来这里的孩子都能看到,只要坚持,梦想真的会发光。

走出歌舞团大门时,夜色已经漫了上来,街灯一盏盏亮起,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苏媚抬头看着中央歌舞团的招牌,想起第一次来这里面试时的场景——那时候她站在门口,手里攥着舞蹈服,心里默念“一定要留下来”。现在,她不仅留下来了,还成了别人的老师,成了帮助别人追梦的人。

手机响了,是林晓发来的短信:“苏老师,我今天回家练了您教我的动作,我妈妈说我跳得比以前好看多了,她不反对我学舞蹈了!谢谢您!”苏媚笑着回复:“加油,明天排练我等着看你的进步。”收起手机,她加快了脚步,心里想着明天要给孩子们带些新的练功袜——就像当年,市歌舞团的老师悄悄给她塞新舞鞋那样,把这份温暖,一点点传下去。

她知道,自己的舞台不只是国际比赛的领奖台,更是这些孩子的排练厅;她的传承也不只是舞蹈动作的技巧,是那份“不放弃梦想”的坚持。就像她当年从旧舞蹈服里摸到面试通知时的决心,现在,她要让更多孩子,在追逐舞蹈梦的路上,能摸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能一直跳下去,跳到属于她们的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