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胡小军的归队和受命,像给团队装上了一个敏锐的雷达。他开始利用自己机灵和脸生的优势,带着两个信得过的兄弟,悄然穿梭于北林市的茶馆、澡堂、低档录像厅这些三教九流汇聚之地,耳朵竖得老高,零零碎碎的信息开始汇拢。虽然暂时还摸不到四爷和李宏伟的核心动向,但至少不再是睁眼瞎。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卫东发现了另一条潜在的财路——厂里旧设备报废处理的漏洞。

北林机械厂作为老牌国企,设备更新换代慢,仓库和车间角落里堆满了淘汰下来的旧机床、电机、甚至整条的生产线。这些“废铁”按照正规流程,需要上报审批,然后由指定的回收公司处理,价格压得极低,而且流程漫长。

刘卫东在帮运输队办理一次正规运输手续时,无意中听到后勤科的两个办事员抱怨,说有一批申报报废多年的旧设备,因为手续问题一直堆在仓库占地方,上面催着处理,下面又找不到合适的买家,成了烫手山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卫东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机会。他私下找到那个抱怨得最大声的办事员,递了根好烟,旁敲侧击。几番接触下来,弄清楚了里面的门道:这些设备虽然厂里认定为报废,但很多只是技术落后或者部分零件损坏,对于乡镇的小厂或者个体户来说,修修补补还能用,价值远高于废铁价。如果能绕过繁琐的官方流程,以接近废铁的价格吃下来,转手卖给有需要的下家,利润空间巨大。

关键是,如何打通关节。

刘卫东把这件事跟陈山河和赵红梅一说,赵红梅眼睛立刻亮了,飞快地拨弄着算盘珠子:“这事儿能干!我打听过,一台报废机床,厂里当废铁卖可能就几百块,咱们要是能整机弄出来,翻修一下,卖个三五千不成问题!要是能吃到整条生产线,那利润……”

陈山河沉吟着,手指敲着桌面。这生意比偷卖废料风险小,比运输队和夜市来钱快,而且看似更“正规”,操作空间大。但难点在于,需要打通厂里后勤科甚至更高层的关系。

“后勤科科长,姓周,外号‘周扒皮’,比刘扒皮还贪,但胆子小,做事谨慎。”刘卫东早已摸清了情况,“直接送钱,他未必敢收,也容易留下把柄。”

“那就找他的痒处挠。”陈山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有什么爱好?家里人有什么需要?”

胡小军的情报网这时候发挥了作用。没过两天,消息就传了回来:周科长有个儿子,刚考上中专,学校在省城,周科长一直想给儿子买块像样的手表充门面,但凭他的工资和那点灰色收入,买块瑞士表还是很肉疼。另外,周科长本人没什么大爱好,就是偶尔喜欢打几圈麻将,牌技臭,输多赢少。

“投其所好,但不留痕迹。”刘卫东制定了策略。他通过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中间人,安排了一场牌局,故意让周科长“赢”了一笔不大不小的钱,正好够买一块中档瑞士表。然后,又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场合,由中间人“帮忙”用这笔“赢”来的钱,买到了手表。

周科长心知肚明,但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直接的钱权交易,他收得安心。手表戴在儿子手上没多久,刘卫东就带着一份关于“协助厂方快速处理积压报废资产,盘活资金”的“合作建议”书,坐到了周科长的办公室。

周科长看着建议书上那条看似合理、实则为他量身定做的条款(快速处理可获“效率奖金”,且由“第三方”负责一切繁琐事宜),又摸了摸儿子手腕上那块亮闪闪的新表,终于松了口。

第一批五台“报废”机床,以废铁价加少量“处理费”的名义,悄然从厂区仓库拉到了陈山河他们新租下的一个偏僻仓库。刘卫东早已联系好了邻县一个专做二手设备生意的老板来看货。

当那个老板检查完设备,报出一个比收购价高出十倍的价格时,连一向沉稳的刘卫东都忍不住心跳加速。赵红梅更是拿着计算器,算得眉开眼笑。

这条新的财路,就此打通。它比之前的任何生意都更隐蔽,利润更高,也似乎更安全。

然而,陈山河在清点那沓厚厚的钞票时,脸上却没有太多喜色。他看向仓库外北林市区的方向,对刘卫东说:“这钱赚得是痛快,但咱们动的是公家的蛋糕。周科长这种人是墙头草,今天能为我们打开方便之门,明天就能为别人打开。而且,这生意做大了,不可能不引起李宏伟那种人的注意。”

刘卫东点头:“是啊,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得快,还得稳。”

新的财路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也埋下了更深的隐患。就在陈山河他们为第一笔巨额利润欣喜又警惕时,胡小军带来了一个消息:李宏伟手下的人,最近似乎在打听厂里报废设备处理的事情。

风雨的气息,似乎更近了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