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缺口的阴影如同北林冬季的阴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在陈山河做出决断后,刘卫东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使命感,将自己关在了那间临时情报分析中心里,只是这次,他面对的并非商业对手的黑料,而是如何设计一套游走在法律刀锋之上的“融资”方案。
灯光下,他脸色苍白,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时而停顿,烦躁地抓挠着本就凌乱的头发。他查阅着模糊相关的金融法规案例,精心设计着合同的每一个条款,试图用“内部短期借款凭证”、“项目预期收益共享”等看似专业的词汇,来包裹“非法集资”的实质。利息被他设定在一个极具诱惑力、却又恰好卡在合法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边缘。募集对象,严格限定在集团内部骨干、核心供应商以及少数几家深度绑定的合作商户——这些人与集团利益攸关,短期内掀不起大风浪,也相对容易控制。
几天后,一份名为《山河集团商贸城项目内部短期融资说明》的方案,摆在了陈山河面前。文件措辞谨慎,极力规避着敏感字眼,但核心目的明确:以高息为饵,快速筹集一笔足以支撑两到三个月的救命资金。
“山河,”刘卫东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忧虑,“方案做好了。但我必须再次提醒你,这本质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旦后续资金接续不上,或者项目收益不及预期,无法按时兑付,立刻就会引发雪崩!而且,这种事不可能完全瞒住,王建军那边……”
“够了。”陈山河打断他,拿起方案快速浏览了一遍,眼神没有任何波动,“就按这个执行。立刻开始,秘密进行。”
命令下达,耿大壮的行动队再次被调动起来,但这次的任务不再是打打杀杀,而是“推销”。他们换上了相对体面的衣服,拿着刘卫东精心准备的“融资说明书”,开始挨个拜访名单上的目标。
“老张,咱们这么多年交情,山河哥什么时候亏待过兄弟?现在商贸城这大项目等着用钱,是难关,也是机会!投点钱进来,利息比存银行高几倍!等商贸城建起来,那就是下金蛋的鸡,到时候按投资额还能优先认购商铺!”耿大壮拍着一个建材供应商老板的肩膀,语气热络,但眼神里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面对耿大壮亲自上门“推销”,加上以往积累的威慑和确实高昂的利息诱惑,大部分被找上的人,即使心中存疑,也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拒绝。他们签下了合同,交出了数额不等的现金或转账。资金开始如同细流般,艰难地、却持续地向着山河集团汇聚,暂时缓解了工地上燃眉之急的付款压力。
然而,这剂虎狼之药刚刚服下,副作用便已显现。
一直密切关注着陈山河集团动向的苏丽,凭借其记者敏锐的嗅觉,很快察觉到了市面上一些不寻常的资金流动传言,以及少数商户老板闪烁其词的担忧。她隐约感觉到,陈山河在风光中标之后,似乎正面临着巨大的、不为人知的财务困境,并且可能正在采用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应对。
她没有确凿证据,无法进行公开报道,但职业责任感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关切,促使她写下了一份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的内参报告,直接递交给了报社主编和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在报告中,她并未直接指控陈山河非法集资,而是以“北林商贸城项目融资模式潜在风险探析”为题,尖锐地指出了某些企业可能在项目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游走法律边缘进行内部或关联方融资,其高息承诺和资金链的脆弱性,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提前介入防范。
这份内参,如同一声低沉却清晰的警钟,在某个特定的圈子内敲响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王建军办公室的桌面上,也收到了类似的情报汇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多条线索都指向陈山河集团正在进行的秘密融资活动。
王建军看着情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冰冷。他拿起红色铅笔,在陈山河的名字旁边,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字:
“资金链断裂?”
然后,在这四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和一个指向“非法集资”的箭头。
陈山河为了维系庞然大物般的商贸城项目和自身的生存,终于迈出了这危险的一步。他自以为隐秘的行动,已然暴露在阳光下的审视与阴影中的窥探之下。非法集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停在他的头顶,而那根纤细的马鬃,正在风中微微颤动。危机的引信,被他自己亲手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