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颂的烦躁被陈默强行压下,但陈默自己心中那根关于“安全”的弦,却因此绷得更紧。第一次基地遇袭的警钟、风控部门无形的监控网络、以及组织日益膨胀带来的内部管理压力,都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极其危险的。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他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黑暗帝国。
建立备用基地和规划紧急撤离路线,成为了与金融战线并行不悖的优先事项。这一次,陈默选择了更加偏远、地形更加复杂、政府管控能力更弱的地区——菲律宾群岛南部,靠近苏禄海的一个无人岛屿,以及缅甸北部克钦邦的崇山峻岭。
决策由陈默做出,而具体的勘察与初期建设任务,则交给了被他一番话重新激发了斗志的巴颂。这正对巴颂的胃口,相比于枯燥的金融数字,他更愿意在真实的战场上(哪怕是建设战场)挥洒汗水。
目标一:菲律宾,无名岛(代号“海螺”)。
选择这里,是素察通过卫星地图和有限的海洋资料筛选的结果。该岛屿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央有一个小型淡水湖。岛屿远离主要航道,周围暗礁密布,大型船只难以靠近,且不属于任何旅游开发范围,几乎与世隔绝。缺点是:气候恶劣,台风季节影响大,物资补给困难。
巴颂亲自带领一支由五名精锐队员和两名受过野外生存训练的本地向导组成的小队,乘坐经过伪装的渔船,在夜色掩护下秘密抵达该岛。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对全岛进行了详细勘察。
勘察过程充满危险。茂密的丛林中潜伏着毒蛇和不知名的昆虫,勘探海岸线时险些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卷走。但巴颂和他的小队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忍耐力。他们绘制了精确的岛屿地形图,标记了适合修建直升机起降坪的平地、可以利用的天然洞穴、以及淡水资源的位置。
最终,他们选择了岛屿背风面的一处高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部分海岸线,且背后是陡峭的悬崖,易守难攻。高地下方有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群,入口隐蔽,内部空间广阔,经过改造后可以作为绝佳的隐蔽所和仓储中心。
勘察报告和规划图通过加密卫星通讯传回基地。陈默批准了建设方案。很快,第一批由“暗影”控制的建筑材料和简易施工设备,伪装成“地质勘探”物资,通过玛丽亚·桑托斯新建立的“特殊物流”渠道,被零星、分散地运送到附近海域,再由小队用橡皮艇趁夜运送上岛。
建设在极端保密和艰苦的条件下展开。巴颂亲自监工,队员们轮流担任警卫和劳力。他们首先清理了高地周围的植被,修建了简易的防御工事和观察哨。然后开始拓宽和加固溶洞入口,在内部铺设简易电路(使用小型发电机和太阳能板),建立储水系统和通风设施。他们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尽量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伪装,力求将人为痕迹降到最低。
目标二:缅甸,克钦邦山区(代号“山鹰”)。
这里的选择更为大胆。克钦邦局势复杂,政府军、地方武装、民族自治力量犬牙交错,是真正的三不管地带。素察通过“深渊之眼”搜集的情报,锁定了一片位于深山老林中的废弃玉石矿场。矿场早已被开采殆尽,基础设施基本废弃,但留下了大量现成的矿洞和简易工棚,且有一条年久失修、但勉强可以通行越野车的土路与外界相连。
这里的建设更加困难,风险也更高。巴颂派出了另一支由熟悉缅甸情况、有山地作战经验的队员组成的小队,携带武器和通讯设备,化装成非法采矿者或走私贩,潜入该区域。
他们的任务是评估矿场的可利用性,并设法与当地某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武装头目(代号“梭温”)建立初步联系。陈默的指令很明确:不寻求控制,只寻求“合作”或“租用”,用金钱开路,换取一块相对安全的飞地。
小队历经周折,多次险些与政府巡逻队或其他武装派别遭遇,最终成功抵达废弃矿场,并与“梭温”的代表接上了头。谈判异常艰难,“梭温”方面警惕性很高,要价离谱。但在“暗影”展现出足够的“诚意”(预付了一大笔美金)和对周边冲突情报的精准掌握(得益于“深渊之眼”)后,双方达成了一个临时协议:“暗影”以“矿业公司”的名义,“租用”矿场部分区域进行“勘探”,并支付高额“保护费”,换取在该区域的行动自由和安全保障。
初步的清理和加固工作随即在“梭温”武装人员的“监视”下展开。重点是利用原有的矿洞,构建隐蔽的储藏室、通讯点和应急避难所。
紧急撤离路线的规划 则由素察和苏菲在后方协同完成。
素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实时交通数据,规划出了多条从主要基地通往“海螺”岛和“山鹰”基地的陆路、海路和空中(在极端情况下使用直升机)撤离路线。每一条路线都考虑了不同的突发情况(如警方设卡、武装拦截、恶劣天气),并设定了多个中转站和安全屋(利用已购置的合法产业,如普吉岛度假村、马尼拉餐厅等)。
苏菲则负责为这些路线准备相应的“身份掩护”。她通过凯文·林(It专家)和伪造证件网络,准备了多套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护照、驾照、工作证明等文件,确保核心成员在需要撤离时,能够以多种合法身份混入人群。
整个备用基地建设和退路规划的过程,如同在下一盘巨大的、跨越国境的立体棋局。陈默是棋手,巴颂是冲锋陷阵的卒,素察和苏菲则是提供情报和后勤的士与象。
当“海螺”岛上的溶洞内亮起第一盏电灯,当“山鹰”基地的第一个隐蔽哨位开始运作,当第一条加密的撤离路线信息存入核心成员的设备中时,“暗影”这个黑暗组织,仿佛被打上了一剂强心针,也多了一层坚硬的龟甲。
陈默站在主基地的指挥室里,看着屏幕上代表两个新据点的光点,以及那些纵横交错的撤离路线,心中那份因为外部压力而产生的隐隐不安,稍稍缓解了一些。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但至少,他们不再是那个只能固守一隅、被动挨打的靶子了。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深的藏身之处,和更灵活的周旋空间。
生存的基石,因为未雨绸缪的布局,而变得更加稳固。而这条黑暗帝国的扩张之路,也因为这些隐秘的巢穴和退路,而显得更加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