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世子去哪了? > 第246章 死里逃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意识,如同沉在深海之底的顽石,被一股微弱却持续的力量一点点牵引,艰难地向上浮升。沉重的眼皮颤动着,仿佛粘连了千钧重物,李华用了极大的力气,才勉强掀开一条缝隙。

模糊的光线争先恐后地涌入,刺得他立刻又闭上了眼。适应了许久,他才再次缓缓睁开。映入眼帘的,是他王府寝殿内那顶绣着繁复云纹的帐幔。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苦涩中带着一丝清冽,提醒着他此刻的处境。

他试图移动一下身体,一阵牵扯般的剧痛立刻从腹部传来,让他倒抽了一口凉气。他低下头,小心翼翼地掀开锦被,看到自己胸腹间缠绕着厚厚的白色绷带,洁净的纱布下,伤处的隐痛如同永远不会停歇的潮水,一阵阵提醒着他不久前那场发生在破败城隍庙中的生死搏杀。

他还活着。这个认知让他心头微微一松。

“殿下!您……您醒了?!”

一个带着浓重鼻音,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的声音在床边响起。李华微微侧过头,看到元阿宝正跪坐在脚踏上,一双杏眼肿得像桃子,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她身上穿着一身素白的孝服,那刺目的白色,此刻在李华眼中,却比世间最绚烂的锦绣还要悦目。

蜀王……死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巨大解脱和隐秘兴奋的情绪,如同暖流瞬间涌遍全身,几乎让他忽略了伤口的疼痛。他努力压下几乎要翘起的嘴角,看着元阿宝像只受惊后终于找到依靠的小鹿,猛地扑到床边,却又不敢触碰他,只是将脸埋在他手边的锦被里,瘦弱的肩膀因为激动和后怕而剧烈地颤抖着,泣不成声。

“好了,好了,别哭了,”李华伸出没有受伤的右手,轻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声音还有些沙哑虚弱,“你看,我这不是醒了吗?阎王爷嫌我麻烦,不肯收呢。”

他试图用轻松的语气安抚她,指尖感受到她发丝的柔软和身体的微颤,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劫后余生的感慨。元阿宝抬起泪眼朦胧的脸,抓住他的手,贴在自己冰凉的脸颊上,仿佛这样才能确认他真的活了过来。

然而,这份短暂的、带着悲戚的温馨并未持续多久。殿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和环佩轻响,伴随着低低的啜泣。紧接着,寝殿的门被轻轻推开,在一众侍女嬷嬷的簇拥下,一身缟素、形容憔悴的蜀王妃走了进来。

她一进殿,目光便牢牢锁在刚刚苏醒的李华身上,未语泪先流。她几步走到床前,无视了慌忙起身行礼的元阿宝,用一方素白的手帕捂着心口,声音带着哭腔和一丝难以掩饰的埋怨:

“我的儿!你可算是醒了!你这孩子……你这孩子真是要吓死母妃了!”她坐到床边,紧紧握住李华的手,眼泪扑簌簌地往下落,“我多少次提醒过你,你父王他……他病发时六亲不认,让你万万不要离他太近,你总是不听,总是不放在心上!如今可好,竟……竟险些将命都丢了啊!”

她的埋怨声中充满了后怕与作为一个母亲的担忧,但听在李华耳中,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垂下眼睑,掩去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神色,任由蜀王妃抓着他的手哭泣。

待蜀王妃的哭声稍歇,李华才抬起眼,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殿内所有身着孝服的人,最后落在蜀王妃那身刺眼的白衣上,脸上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惊愕与困惑,声音虚弱地问道:“母妃……您,还有阿宝……怎么都穿着孝服?这是……?”

蜀王妃闻言,哭声又是一顿,她用帕子用力按了按眼角,长长地叹息一声,那叹息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她看着李华,语气沉痛地解释道:“我的傻孩子,你昏迷了整整三日,自然不知晓。前日晚上,是你任师傅,任长史,带着王府护卫赶到那城隍庙时,就见你浑身是血,重伤晕倒在地,而你父王他……他也已经……薨了!”

说到最后“薨了”两个字,她的声音再次哽咽,几乎难以成言。

李华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脸上却迅速涌起巨大的“悲痛”与“难以置信”,他挣扎着似乎想要坐起,却又因牵动伤口而无力地跌躺回去,声音颤抖:“父王……怎么会……”

蜀王妃连忙按住他:“快别动!仔细伤口!”她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悲痛,继续道:“唉!造孽啊!你的父王……他怎么能……怎么能下这么狠的手……”

殿内陷入一片悲伤的寂静,只有蜀王妃低低的啜泣声和侍女们压抑的呼吸声。

过了好一会儿,李华才仿佛从巨大的打击中缓缓回过神,他抬起苍白的脸,看向蜀王妃,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语气谨慎而微弱地试探道:“母妃……任师傅……他还说别的了吗?当时……当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父王他……究竟是如何……?”

他刻意没有把话说完,留下一个沉痛的空白。

蜀王妃听到这个问题,更是悲从中来,重重地叹息一声,那叹息声中似乎还夹杂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屈辱与复杂。她摇了摇头,用帕子掩住半张脸,声音低沉而模糊,仿佛说出那个结论都让她感到无比艰难:

“任长史仔细查验过你父王的……遗体,结合你重伤昏迷、还有詹大夫殒命的情况……回报朝廷和宗人府的说法是……是自尽。”

自尽!

这两个字如同最终落定的法槌,彻底敲碎了李华心中最后一丝残存的疑虑与不安。一股巨大的、几乎要将他淹没的轻松感席卷而来,让他险些控制不住脸上的表情。他赶紧低下头,借助这个动作来掩饰内心翻腾的情绪。

是了,只能是自尽。一个疯癫的藩王,在杀害了臣子、重创了儿子之后,幡然“醒悟”或是陷入最终绝望而选择自我了断,这是最体面、也是对朝廷和他这个幸存者最有利的说法。任长史,他那位精明干练的师傅,将一切都处理得天衣无缝。蜀王的疯狂与暴虐,他拓跋焘的奋起自卫与不幸重伤,詹世清的忠勇护主而殒命,最终以蜀王的“自尽”告终。这个结局,保全了皇室的颜面,也为他这个即将继承一切的“孝子”,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他终于,彻底地安全了。那柄一直悬于头顶,名为“蜀王”的利剑,终于彻底消失。从此,再无人能凭身份压他,再无人能因疯病而威胁他的性命。不仅这蜀地,还有这天下江山,都将名正言顺地落入他的手中。

李华依旧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在外人看来,那是丧父之痛的悲恸表现。只有紧挨着他的元阿宝,或许能感觉到,他握住她的手,在那一瞬间,微微收紧,带着一种劫后余生、大局已定的力量。

他沉默着,任由那复杂难言的情绪在胸中激荡、平复。再抬起头时,他眼中已只剩下符合人子的、沉痛的泪水,和一片看似空洞的哀伤。

“父王……您……何至于此啊……”他发出一声悠长而悲切的叹息,这声叹息,为他这场精心演绎的悲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