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望安岛的梯田上,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农户们沿着新修的渠岸开始一天的劳作。
陈启明站在新建的了望塔顶端,俯瞰这个三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海岛,如今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山腰处新建的学堂传来朗朗书声,两百多名孩童在砖石砌成的校舍里晨读。
沈继舟的得意弟子正在黑板上画着简易的船舶受力图,孩子们专注地跟着演算公式,这是望安岛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
首月产稻八千石,已入仓五千。司徒文递上最新的粮储报表,梯田改造后,亩产增加了三成。
陈启明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山下的船厂区,五艘新式明轮船在船坞中同时建造。
沈继舟正在船厂主持晨会,手中的生产日志记录着详细数据:本月需交付线膛炮十五门,燧发枪二百支。
木材库存只够支撑两个月。沈继舟提醒道,特别是龙骨所需的大料,需要尽快补充。
港口的医馆里,翘儿正在检查新到的药材,蒸汽消毒锅冒着热气,伤员在病床上安静休养。
外伤药存量不足。翘儿对助手说,让采购队下次多带些金疮药。
码头区,雷震正在训练新兵,五百名青年分成数组,练习着火绳枪射击和火炮操作。
装填速度比上月快了十息。雷震满意地记录着训练数据。
阿成带着侦察队归来,船刚靠岸就匆匆赶来汇报:澎湖以东发现新的倭寇据点,约三百人驻守。
正午时分,岛上的铸炮工坊炉火正旺,新式的镗床精确地加工着炮管,学徒们认真记录每个参数。
铜料只够用半个月了。工匠首领报告,需要尽快补充原料。
陈启明召集核心人员开会,海图铺满了整个桌面,所有人的表情都很凝重。
我们的优势是技术,短板是资源。他指着地图上的南洋航线,必须打通资源通道。
司徒文提出建议:可以先与暹罗建立固定贸易线,他们盛产硝石和硬木。
沈继舟补充道:爪哇的锡矿品质很好,适合铸造炮管。
会议进行到一半,港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警报声。
三艘商船正在艰难进港,船身有明显的破损痕迹,桅杆已经折断一根。
是前往满剌加的商队。雷震快步进来汇报,他们在南海遭遇袭击,损失了两船货物。
陈启明立即前往码头,商队首领惊魂未定地描述遇袭经过。
是荷兰人的快船,装备了新式火炮。首领心有余悸,要不是遇到风暴,我们可能全军覆没。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感到压力,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触角已经伸到南海,形势越来越复杂。
傍晚,陈启明独自登上西山勘察新建的炮台,新安装的旋转炮塔可以覆盖整个海湾。
现有的火药只够支撑一场大战。军械官汇报时面色凝重。
夜色降临,议事厅的灯火亮到深夜,陈启明最终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南洋布局。
明日派使团前往暹罗,用火炮技术换取资源供应。
另外,组织勘探队寻找岛上的矿产。
次日黎明,三艘使船扬帆南下,带着建立贸易关系的使命。
勘探队也同时出发,前往岛屿深处寻找矿藏。
七天后的黄昏,勘探队带回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西山北麓发现了铜矿脉。
品位很高,足以满足我们三年的需求。勘探队长兴奋地报告。
但这个好消息很快被一个坏消息冲淡:前往暹罗的使团在归程中失踪。
最后的消息说他们已经离开暹罗湾。雷震指着海图,在这一带失去联系。
陈启明立即派出搜索队,同时加强海域巡逻。
搜索进行到第三天,终于在荒岛边找到使团的幸存者。
是荷兰人干的。负伤的使节艰难地叙述,他们拦截了我们的船队...
更令人担忧的是,幸存者带回情报: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在巴达维亚建立远东总部。
他们计划垄断香料贸易,排挤所有竞争者。
这个消息让望安岛陷入紧张气氛,显然,单靠防守已经不够了。
陈启明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一个大胆计划:主动出击,在荷兰人立足未稳前打破封锁。
我们需要一支特遣舰队,巡航南洋主要航线。
同时要在马来半岛建立中转站,作为前进基地。
计划很快开始实施,五艘最先进的明轮战舰组成特遣舰队,由雷震指挥。
舰队在一个黎明悄然出港,朝着南海方向驶去。
留守的陈启明则全力推动岛上的建设,铜矿开始开采,新的炼炉日夜不停。
学堂扩大了招生,特别注重航海和军工人才的培养。
医馆也扩建了病房,翘儿开始培训更多的医护人员。
一个月后,特遣舰队送回第一份战报:成功击退荷兰巡逻队,保护了三支商船队。
但报告也提到一个新情况:荷兰战舰的速度和火力都有提升。
他们的新式战舰装备了五十门火炮。雷震在信中写道,我们的优势正在缩小。
这个消息促使陈启明加快新技术研发,沈继舟带领工匠们开始研制更先进的线膛炮。
岛上的兵工厂开始实行两班制,全力提高产量。
又过了半个月,勘探队在西山深处发现了锡矿,这个发现及时缓解了原料压力。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倭寇开始骚扰北方航线,已经有数艘渔船遇袭。
他们想牵制我们的精力。陈启明判断准确,不能让他们得逞。
一支快速反应舰队被派往北线,专门清剿倭寇。
深秋的望安岛,处处透着忙碌景象,新下水的战舰在进行最后舾装,船厂灯火通明。
陈启明站在了望塔上,望着远方的海平线,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夕阳西下,海面被染成金色,这个曾经荒芜的海岛,如今已成为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
但陈启明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海域永不停止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