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刑侦队的技术室里,老王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满是代码和数据图表。

陆珩和苏棠站在他身后,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点。

“陆队,苏法医,你们来看这个。”老王指着屏幕上的一张网络图谱,“我之前一直在追踪‘烛影’的Id,虽然他每次作案后都会清空痕迹,但我通过数据回溯,发现他的活动模式和境外一个加密服务器有微弱的关联——每次‘烛影’出现前,那个服务器都会有数据波动。”

他顿了顿,调出另一张图表:“而且我对比了所有出现生日蜡烛的案件,发现一个共同点——受害者或者凶手,都有‘创伤’背景。李素英因为弟弟失踪留下心理创伤;之前姜旭年案里,姜旭年也有现实挫败的创伤……‘烛影’好像专门盯着有这种背景的人下手。”

苏棠皱了皱眉:“也就是说,‘烛影’不是随机选目标,而是有针对性地筛选?他们很清楚这些人的弱点,知道怎么利用他们的仇恨和痛苦。”

“对。”老王点头,“而且这个加密服务器很诡异,每次数据交换都只有几秒钟,位置也一直在变,我根本没法准确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烛影’的背后,绝对不简单,要么是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要么就是……他本身就是个技术高手。”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心理专家林静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心理侧写报告:“陆队,我根据之前的案件和李素英的供述,做了一份‘烛影’的心理侧写,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陆珩接过报告,林静在旁边解释:“‘烛影’极有可能是一个拥有极高智商和操纵欲的个体,自身可能也存在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不是在单纯制造混乱,而是在进行一场扭曲的‘社会实验’——通过利用别人的仇恨,观察他们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过程,以此来满足自己‘创造悲剧’的成就感。”

她顿了顿,补充道:“从他给李素英提供的细节和技巧来看,他很了解人性,也很懂犯罪心理。他不会直接控制别人,而是通过‘心理疏导’‘学术探讨’的方式,慢慢引导对方走向极端,让对方觉得‘复仇’是自己的决定,而不是被操纵的结果。”

陆珩看着报告上的内容,又看了眼屏幕上的加密服务器数据,眉头紧锁:“现在我们知道了‘烛影’的筛选目标和心理特征,也找到了一点技术线索,但还是没法确定他的身份,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

林静点头:“这确实是最难的地方。‘烛影’太擅长隐藏自己了,他把自己放在幕后,让别人替他做事,就算我们抓住了李素英、姜旭年等人,也抓不到他的尾巴。”

陆珩看着大家:“我们现在手里的线索虽然少,但只要慢慢挖,总能找到突破口。”

刑侦队办公室的会议桌被各类资料占满,李素英案的审讯记录旁叠着泛黄的悬案索引,境外服务器的数据流图表与生日蜡烛的照片用红笔标注着关联线,却仍缺一块能串联全局的关键拼图。

陆珩站在桌前,指尖沿着“烛影”案件的时间线划过,最终停在“创伤背景”的标注上,抬眼看向围坐的队员:“之前我们跟着‘烛影’的痕迹追,太被动。现在换个思路,双轨并行。”

他先看向陈默,将一叠悬案索引推过去:“第一轨,回溯近十年所有带‘创伤背景’的悬案。‘烛影’专挑有心理创伤的人下手,之前的案子不会是孤例。你带两个人去档案室,逐案核对当年的记录,重点查有没有反常的作案手法——比如无明显动机的‘仪式感’行为,或者像生日蜡烛这样的可疑标记。”

陈默立刻接过索引,指尖在纸页上快速扫过:“放心陆队,我们会把悬案里的‘创伤类型’(家庭破裂、童年遗弃这些)都标出来,后续方便跟‘烛影’的目标画像比对,不会漏过一个细节。”

“第二轨,构建‘烛影’的网络活动模型。”陆珩转向老王,屏幕上正滚动着境外加密服务器的基础数据,“你之前说服务器有微弱波动,现在重点分析他的上线时间、常用的暗网论坛、加密方式,甚至是偏好讨论的话题,圈出他可能活跃的网络范围。”

老王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行代码:“没问题!不过建模需要跨市的网络数据支持,尤其是暗网论坛的历史记录。”

“我马上联系上级协调,优先调取这些数据。”陆珩补充道,“另外,重点捕捉多Ip活动的痕迹——如果‘烛影’是组织,肯定会有多个账号交替使用。”

苏棠这时拿起桌上的蜡烛照片,开口衔接:“我这边会把蜡烛现有的成分数据同步给你,要是模型里出现相关的关键词,我们能快速关联。另外,我再复核一遍匕首的来源和李素英租来的车的行车记录,看看有没有之前忽略的细节。”

陆珩点头,目光扫过全场:“记住,两个方向的线索要随时同步。陈默那边发现的悬案特征,及时发给林静完善侧写;老王的模型有进展,立刻跟苏棠的物证核对。我们要拼的不是单一案件,是‘烛影’的整个作案逻辑。”

队员们各自领命散去,办公室里很快响起翻档案的沙沙声、敲击键盘的哒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