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 > 第106章 救命!谁把我脑子里的记忆做成了图书馆?(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6章 救命!谁把我脑子里的记忆做成了图书馆?(7)

吴念这个名字,如同一把钥匙,插入了案件的锁孔,却一时无法转动。

所有的调查资源立刻围绕这个神秘人物高速运转起来。

陈默带人走访了吴念户籍上最后一个登记地址——一片即将拆迁的老城区筒子楼。

楼道里堆满杂物,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气息。

敲开邻居的门,得到的多是些模糊的记忆碎片。

“吴念啊……好像是有这么个人,不太爱说话。”

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阿姨回忆道,

“搬来好几年了,见面就点点头。白天很少见人,晚上倒是常听见他屋里有‘沙沙’的响声,像是什么东西在刮。”

“是做手艺活的吧?”

旁边一个下棋的大爷插嘴,

“我瞅见他扔过垃圾,里面有些木头渣子,还有刻坏的小玩意儿,雕得挺细,就是看不懂是啥。”

另一个年轻些的租客则提供了一条关键信息:

“他好像不用手机似的,至少我从没见他打过。快递都是放门口,他自己半夜拿。有一次我晚班回来,看见他出门倒垃圾,戴着手套,帽子压得低低的,神神秘秘的。”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孤僻、谨慎、且极有可能从事精细手工制作的吴念形象。

与此同时,老王在虚拟世界里的追踪取得了突破。

吴念没有使用主流的社交软件,但在一个极其小众的、专注于“记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论坛里,老王发现了一个活跃的Id——“拾遗者”。

“拾遗者”在论坛上发表过数篇关于“记忆载体化”、“创伤记忆的实体封存”等主题的帖子,观点偏激却逻辑自洽,文笔冷静中透着一种压抑的狂热。

更关键的是,这个Id与一个加密邮箱关联。

通过技术手段,老王破解了邮箱,在里面发现了几封与李忆舟工作邮箱的往来邮件。

邮件中,“拾遗者”以一位仰慕者的身份,与李忆舟探讨记忆编码理论中的某些边缘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李忆舟在回复中,对“拾遗者”的某些观点表示了惊讶和赞赏,称其“视角独特,触及本质”,并邀请他“有机会深入交流”。

但从邮件内容看,李忆舟显然不知道屏幕对面的人的真实身份。

“他在接近李忆舟,以一种隐秘的方式。”

林静分析着邮件内容,

“他在试探,也在学习,甚至可能是在……收集素材。李忆舟的赞赏,对他而言,不知是讽刺还是养分。”

获取搜查令后,陆珩带队对吴念的住所进行了突击搜查。

那是一个一居室,房间里的景象让所有经验丰富的刑警都感到一丝不适。

与其说这是一个家,不如说是一个极端整洁的工作室。

地面一尘不染,物品摆放得横平竖直,如同用尺子量过。

墙壁是冰冷的白色,没有任何装饰画或照片。

卧室的床铺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衣柜里只有寥寥几件款式相同的深色衣服。

真正让人感到诡异的是书房,或者说,是工作间。

靠窗的位置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台,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雕刻刀、锉刀、放大镜、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精密工具,每一件都擦拭得锃亮,按大小和用途严格分类。

工作台一角,放着几个完成一半的微雕作品——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的复杂迷宫,在核桃核上雕出的骷髅头,细节逼真到令人毛骨悚然。

房间里几乎没有生活气息。

没有书,没有娱乐设备,没有食物储存,只有一个冰箱,里面放着几瓶纯净水和用透明盒子分装好的、成分不明的糊状物。

这里不像一个居住空间,更像一个苦行僧的修行场所,或者一个杀手精心维护的巢穴。

“这家伙……活得像个机器人。”

陈默低声嘀咕,下意识地紧了紧手套,生怕自己的触碰破坏了这病态的整洁。

技术队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提取着可能的生物痕迹,但很快发现,房间表面似乎被刻意清理过,连指纹都难以找到完整的。

苏棠也来到了现场,她穿着鞋套,站在工作台前,戴着白手套,拿起一个放在特制支架上的微雕作品——那是一个用不知名黑色硬木雕刻的人类头骨,大小不过指甲盖,但眼眶的深邃、牙齿的排列、甚至骨面上的微小孔洞都清晰可辨,透着一种冰冷死亡的美感。

她拿起另一个,是在一片薄如蝉翼的贝母上雕刻的神经丛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却充满了诡异的活力。

她放下作品,走到陆珩身边,摘下口罩,眉头微蹙:

“工具保养得极好,手法精准稳定,对细节的追求到了偏执的地步。从这些已完成作品的风格和精度来看,与案发现场的刻痕,尤其是处理颅骨和进行微雕的部分,手法上一脉相承。”

她的目光扫过这间冰冷的工作室,最后落回陆珩脸上,琥珀色的眼眸里带着深深的疑惑:

“技术层面上,几乎可以锁定。但是,陆队,我始终想不通一点。”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

“一个能把住所打扫得连一枚完整指纹都难留下的人,一个行事如此谨慎、近乎拥有反侦察本能的人,为什么会在案发现场,留下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表皮细胞dNA?这不合逻辑。”

她拿起证物袋里装着的、从现场刻痕中提取到的微量生物样本照片,晃了晃:

“这感觉……不像是不小心留下的破绽。倒像是……他故意蹭上去的。为什么?挑衅警方?还是……”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那个未尽的疑问,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

吴念这个尚未露面的人物,因其极致的矛盾行为——现场留下dNA与日常极度清洁之间的巨大反差,而显得更加诡异和难以捉摸。

陆珩沉默地看着工作台上那些冰冷的工具和诡异的作品,眼神锐利。

吴念的形象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一个拥有高超技艺、极度自律、内心却可能扭曲偏执的天才。

他留下的dNA,绝非疏忽那么简单。

那可能是一个标记,一个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指向更深层真相的……诱饵。

“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

陆珩的声音打破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冷硬,

“找到他,一切自有分晓。加大搜查力度,他不可能人间蒸发。查他可能使用的所有交通工具,查他的资金流水,查他最近所有的网络活动轨迹!就算他是一滴水,也要把他从人海里给我蒸出来!”

对吴念的搜捕网,正在急速收紧。

而这个如同幽灵般的男人,此刻又藏匿在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怀着怎样的心思,窥视着警方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