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 > 第137章 该死!身体里怎么会有“定时炸弹”?(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7章 该死!身体里怎么会有“定时炸弹”?(7)

在确认了凶手利用遇难者骨髓培养工程菌这一令人发指的罪行后,专案组的气氛变得格外凝重。

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仅冷血、而且亵渎生命的恶魔。

苏棠在实验室里继续深入研究这种基因编辑菌群的特性,试图找出破解这个死亡谜题的关键。

“这种工程菌在宿主体内保持着近乎完美的休眠状态。”

苏棠在每日例会上向陆珩汇报,

“它们的代谢活动被压制到最低限度,常规检测很难发现异常。但是……”

她停顿了一下,调出了一组数据图表,

“从菌群的基因设计来看,它们应该存在某种激活机制。”

陆珩的目光锐利如鹰:“激活机制?”

“就像定时炸弹需要引信一样。”

苏棠解释道,

“这种菌群不可能永远休眠,否则就失去了作为杀人工具的意义。我推测,存在某种外部触发因素,能够在特定时间唤醒这些沉睡的杀手。”

这个“外部触发”假说立即引起了陆珩的高度重视。

如果苏棠的推测正确,那么找到这个触发机制,就可能提前预警甚至阻止下一次谋杀。

任务立即交给了老王的技术团队。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要在海量的环境数据中,找到一个可能只持续几秒钟的特定信号。

老王带领团队立即投入工作。

他们调取了七名受害者死亡前后二十四小时内,所有可能获取到的音频数据。

这包括受害者家中的智能设备录音、小区及周边商铺的监控录像音频、甚至附近交通摄像头的环境声音记录。

数据量庞大到令人咋舌。

每个案发现场周围五百米范围内的所有音频记录,总时长超过两万小时。

技术团队连夜开发了一套特殊的音频分析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并分类不同频段的声波信号。

“我们要找的是一个特定的频率特征。”

老王向团队成员解释,

“根据苏法医提供的菌群特性分析,这个触发信号很可能具有独特的声学特征。”

第一天的工作毫无进展。

算法识别出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声音信号——汽车的鸣笛、人们的交谈、电视节目的声音、宠物的叫声……

但都没有发现符合预期的特定信号。

第二天,老王调整了搜索策略。

他将重点放在受害者死亡前两小时这个关键时间窗口,同时提高了算法的敏感度。

就在这天深夜,技术员小张突然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

在分析第三名受害者李姊壬案发前的音频数据时,算法标记出了一段持续时间仅2.3秒的高频信号。

这个信号的频率非常特殊,集中在赫兹附近,能量强度虽然不高,但特征十分明显。

“王工,您来看看这个。”小张立即叫来了老王。

老王仔细查看了这段信号的频谱图,眼神逐渐变得专注:

“立即比对其他案发现场的音频数据,寻找相同特征的信号!”

令人震惊的是,在随后的比对中,他们在其他六名受害者的案发前音频记录中,都发现了完全相同的声波信号。

每次出现的时间都在受害者死亡前1-2小时,持续时间在2-3秒之间,频率特征完全一致。

“找到了!”老王难掩激动,立即向陆珩汇报,“声音就是钥匙!凶手用特定的声波信号来激活受害者体内的工程菌!”

但是,这个特定的频率从何而来?

为什么凶手要选择这个特殊的声波作为触发信号?

老王团队立即开始了第二轮调查——频率溯源。

他们将这个赫兹的特定频率与各种可能的声音源进行比对,但都没有找到匹配项。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林静提出了一个猜想:

“既然凶手的所有行为都与‘彩虹乐园’火灾有关,那么这个声音信号,会不会也来源于那场灾难?”

这个提示让老王恍然大悟。

他立即调取了十五年前“彩虹乐园”火灾的新闻报道视频。

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视频资料的质量都很差,音频更是充满了杂音。

技术团队开始了艰苦的音频修复工作。

他们使用最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当年的现场录音进行降噪和增强。

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一段珍贵的现场音频逐渐清晰起来。

那是火灾现场的背景音:

人们的哭喊声、火焰的爆裂声、建筑倒塌的轰鸣……

在所有这些声音中,一个特别刺耳的声音引起了老王的注意。

“放大这一段。”老王指着频谱图上的一个峰值说道。

当技术员将这段音频进行分离和增强后,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呈现在众人面前——那正是彩虹乐园主入口彩虹拱门金属骨架在高温下断裂、扭曲并最终倒塌时发出的声音。

经过精确的频谱分析,这个声音的核心共振频率,与他们在案发现场发现的触发信号完全一致,都是赫兹。

“凶手用当年灾难的‘丧钟’之声,作为启动死亡仪式的‘钥匙’。”

老王的声音中带着震惊与愤怒。

在专案组紧急会议上,老王汇报了这一重大发现。

当他播放那段经过修复的拱门倒塌声,并展示其与触发信号的频谱比对结果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找到了!声音就是钥匙!凶手把当年的‘死亡之音’变成了杀人的指令!”

老王的语气中既有破案的兴奋,也有对凶手残忍手段的愤怒。

陆珩立即追问:“发射源?如何定位?”

老王调出技术分析报告:

“这种定向声波发射技术非常尖端,有效作用范围不超过一公里,而且极易被建筑物严重衰减。所以凶手必须在案发前24小时内,亲自潜入案发地一公里范围内,秘密布设好发射装置。”

他停顿了一下,强调道:

“这意味着,凶手一定在案发前后出现在现场附近!我们可以通过排查案发地周边的监控,来锁定嫌疑人的踪迹!”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调查的方向。

原本模糊的嫌疑人画像,现在有了明确的特征:凶手不仅要有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接触到当年的骨髓样本,还必须在每个案发前后出现在现场一公里范围内。

排查范围瞬间缩小。

陆珩立即做出部署:

“老王,根据声波布设点的位置,结合周边所有监控录像,绘制凶手的活动轨迹。我要知道他每次是如何接近和离开案发现场的。”

“陈默,”

陆珩转向另一侧,

“重点走访当年的幸存者,详细询问火灾后他们共同接触过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与医疗、心理干预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凶手很可能就隐藏在其中。”

新的指令下达后,专案组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快速运转起来。

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正在与时间赛跑。

凶手的作案周期是每年一次,而下一个9月15日正在一步步逼近。

在技术科,老王团队开始对七个案发现场周边的所有监控进行系统性排查。

而在另一边,陈默带领的外勤组也开始深入调查当年幸存者们共同接触过的医疗机构。

真相,正在一步步被揭开。

那个隐藏在十五年时光背后的幽灵,终于快要显露出它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