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小石头成长记 > 第66章 窄门宽桥分水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二下学期的时光,像指缝间的沙,流逝得飞快。对于王石安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重若千钧。

弟弟王望祖车祸住院的那一个多月,在他原本紧锣密鼓的学习日程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

重返校园,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和已然推进到深水区的新课程。

物理的电磁学、数学的圆锥曲线、化学的有机王国,每一座堡垒都需要他投入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

最初的几天是混乱和焦虑的。他试图熬夜刷题,试图压缩一切休息时间,但疲惫如同潮水,很快淹没了效率。

班主任老陈看出了他的焦灼,在一个晚自习后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过多责备,只是将一份由各科老师共同整理的核心知识点和典型例题集推到他面前。

“石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想着一步登天,先把这些最核心的‘骨架’搭起来,血肉再慢慢填充。时间紧,就要更讲究方法。”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王石安。他意识到,盲目的勤奋只是自我感动,精准的努力才是关键。

就在这时,林晓梅和周明发挥了上学期的承诺,一起进步的精神,对王石安伸出了援手。

林晓梅将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物理和数学笔记借给他抄录,在那些王石安缺席的课程旁,都用红笔细心地标注了老师的讲解思路和易错点。

周明则发挥他善于归纳和插科打诨的特长,在课余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王石安理解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语法结构,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三个人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学习同盟。

晚自习,王石安面对一道综合了电磁感应和能量守恒的物理大题,思路卡壳。他反复演算,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却总在某个关键步骤出错。

林晓梅察觉到他焦躁地反复翻书,便轻轻递过自己的笔记本,指尖点在一行用红笔标注的公式旁:

“安哥,试试从这里切入,老师讲过,这是解这类题的‘钥匙’。”

王石安按提示尝试,果然豁然开朗。他感激地看向林晓梅,周明也凑过来,三人就几种解题思路小声讨论起来。

这种同窗之谊般的扶持,让他意识到“窄门”之路虽险,却并非只能孤身跋涉。

放学后,教室角落里常常是他们一起讨论题目的身影。

有他们,王石安一直都不是孤军奋战,同伴的支持像坚固的桥墩,支撑着他渡过这段最湍急的河流。

他收敛起所有杂念,将弟弟的期许、家庭的未来都沉淀为笔尖的力量。“窄门”之路,从来都不轻松,但他必须,也一定能闯过去。

与此同时,在县城的另一头,向阳职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加工车间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王望祖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蓝色工装,站在一台嗡嗡作响的数控车床前。车间里弥漫着金属和冷却液的味道,取代了昔日网吧的烟味和泡面味。

他下巴上的伤疤依旧显眼,但眼神里曾经的空洞和恐惧,已被一种专注于眼前“铁疙瘩”的平静所取代。

选择机械加工专业,他没有听从哥哥的建议,去学计算机和网络维护。而是他出院后翻烂了那本职教中心宣传册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做的决定。

他对那些能将图纸上的线条变为实实在在零件的机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或许,是因为创造实物带来的成就感,远比游戏中虚拟的刀光剑影更踏实。

初来技校,文化基础薄弱的他同样吃力。机械制图课上,那些复杂的三视图让他头晕眼花;金属材料课上,各种钢材的牌号和特性更是难以记忆。

但这里的气氛与普通中学不同,更注重动手操作。

当别的同学还在纠结图纸时,王望祖已经凭着一种天生的手感和对空间的想象,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开动了那台数控车床。

在第一次独立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一个简单螺栓时,王望祖紧张得手心冒汗。

他严格按照图纸设定参数,眼睛紧盯着旋转的毛坯料,听着车刀切削金属特有的嘶嘶声。

当工件完成,他用游标卡尺反复测量,尺寸完全符合公差要求。

那个下午,他把这个亮闪闪的螺栓放在掌心看了又看。班主任路过,拿起工件掂了掂,难得地评价了一句:“嗯,基本功还行。”

这句简单的认可,在他心里激起的波澜,远比游戏里爆出极品装备更持久、更温暖。

尽管那只是一个最简单的零件,精度也远未达标,但这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

班主任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老师,但手艺极好。

他拍了拍王望祖的肩膀,难得地说了句:“你小子,手还算稳,有点悟性。但这一行,心细如发比什么都重要,差一毫一厘,就是废品。”

王望祖用力点头。他想起哥哥说的“宽桥的桥墩要打稳”。在这里,每一个精准的尺寸,每一次规范的操作,就是打下最坚实的桥墩。

他不再去想遥远的未来,而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车床和图纸上。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他必须走下去,走稳了。

夜晚,王石安在题海间隙,会收到王望祖托周明转达的简单口信:“哥,我今天车了个螺丝,还好,老师没说不行。”

王石安则会回一句:“加油!要注意安全!”

兄弟二人,一个在书山题海里攀登,一个在车床铁屑中摸索。

深夜,王石安合上习题集,望向窗外县城稀疏的灯火。他想起弟弟下巴上那道疤,心里一阵揪紧,但随即想起弟弟说“桥墩要打稳”时眼中的光,便又拿起笔。

而在职校宿舍,王望祖摩挲着那个螺栓,想起哥哥在煤油灯下教他认字的童年。

他不再觉得哥哥的世界遥不可及,因为他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建造通往未来的桥。

他们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却背负着同样的期望,朝着同一个光明的未来,并肩前行。

“窄门”与“宽桥”的分水岭已然出现,但他们的心,因共同的奋斗而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