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新傻柱的外耗人生 > 第261章 政策的松动!个体户?可以搞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政策的松动!个体户?可以搞了!

一九七八年的冬天,北平城似乎与往年并无太大不同。依旧是凛冽的北风,依旧是灰蒙蒙的天空,依旧是人们身上臃肿而色调单一的棉袄。

但若是有心人细细品味,便能从这看似凝固的空气里,嗅到一丝极其微妙、却足以撬动时代根基的鲜活气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政治运动带来的躁动,一种源自经济领域、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萌动,正如同冰封河面下悄然涌动的春水,蓄势待发。

这气息,首先体现在那些嗅觉最为灵敏的“民间组织部”——街谈巷议、厂矿车间休息时的闲聊、乃至家庭饭桌上的私语中。

以往讳莫如深、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话题,如今竟能带着几分试探、几分兴奋,在相对信任的小圈子里被小心翼翼地提及。

“听说了吗?南边,就那个什么特区,搞法不一样了!”

“报纸上说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话可有嚼头了!”

“我二舅家的表弟,在乡下偷偷养了几只长毛兔,剪了兔毛去卖,上面好像……睁只眼闭只眼了?”

“以前说那是投机倒把,现在这风……是不是要变了?”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一颗颗火种,在长期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闪烁。

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如四合院居民的人来说,这种变化更多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一种“似乎可以”的猜测,远未到敢于付诸行动的地步。政策的“松动”,更像是一扇厚重铁门被推开了一道缝隙,门外透进的光刺眼而陌生,大多数人还在门内观望、犹豫,甚至恐惧。

阎埠贵从学校带回了一些更“权威”的消息,比如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但他那精于算计的脑子,第一时间将其转化为了风险评估。“松动?再怎么松动,还能松过铁饭碗去?”他扶了扶眼镜,对着三大妈分析,“做买卖?那是提着脑袋干的事!

政策今天松,明天紧,你找谁说理去?还是老老实实拿工资稳当!”他将自己那套“抠搜保平安”的哲学,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恐惧牢牢绑定,更加坚定了龟缩策略。

易中海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不适。广播里、报纸上,越来越少提他信奉了一辈子的“集体”、“奉献”、“阶级斗争”,越来越多地出现“经济”、“生产”、“改善生活”这些字眼。

这让他感到一种秩序失范的茫然和抵触。

“都想着自己赚钱,那还成何体统?人心不就散了吗?”他固执地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混乱”,迟早会回到他所熟悉的轨道上来。

秦淮茹被生活的重压磨得几乎丧失了感受外界变化的能力。政策的“松动”对她而言,远不如手里这个月还能剩下几斤粮票实在。

棒梗回来后的无所事事和阴郁气质,像一块更大的石头压在胸口,让她喘不过气。

她偶尔听到别人议论什么“做生意”,只觉得那是离自己无比遥远、甚至危险的事情,她现在只求工厂这份工作能保住,易中海那边能稳定,一家人能勉强糊口就谢天谢地了。

然而,在这片普遍性的茫然、观望与恐惧之中,有一个人,却如同蛰伏已久的猎豹,终于等到了猎物进入最佳捕猎范围的信号。这个人,就是何雨柱。

当那则标志着改革开放方针确立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公报通过广播和报纸传遍大江南北时,何雨柱正坐在自家屋里,就着一碟花生米,小酌着杯里的白酒。

广播里那庄重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打在他早已准备好的心弦上。

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激动地跳起来,也没有立刻找人议论。他只是缓缓地放下酒杯,身体坐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要穿透墙壁,看清那正在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

“来了……终于,来了!”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了太久、终于得以释放的颤音。这不是疑问,而是确认。

他等待这一刻,已经等了太久太久。那些年的蛰伏,那些暗地里的积累,那些在别人看来是“混不吝”的对抗与自保,都是为了在这一刻,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拥抱这个新时代!

他立刻行动起来,但行动的方向与常人不同。他不是急于去街上摆摊,也不是四处打听做什么生意好。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翻出那些他偷偷搜集、珍藏已久的报纸——不仅有《人民日报》,还有一些地方报纸和内部流传的参考资料。他逐字逐句地重新研读那些关于“解放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他要的,不是小道消息,而是最权威的政策依据和精神内核。

同时,他再次清点自己的“资本”。这些年来,他通过食堂便利、帮人做席面以及那些极其隐秘的“以物易物”渠道,积攒下的现金和换来的“硬通货”(黄鱼、银元、一些有年头的物件),被他分藏在几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他一遍遍地核算着数字,评估着这笔启动资金的充足程度和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的最大效用。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自己早已成型的“开饭馆”计划,与刚刚明确的政策导向进行印证。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这意味着他开饭馆,名正言顺了!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口号!

那些以前需要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去做的事情,现在可以,至少是部分可以,摆在明面上了!

巨大的兴奋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感,如同暖流般冲刷着他的全身。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头脑发热。

他知道,政策是松动了,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工商登记、税收管理等等,都还是未知数,必然有一个摸索和混乱的初期。而且,长期的思想禁锢不可能一夜消除,周围人的观念转变需要时间,红眼病和潜在的刁难绝不会少。

但这所有的一切,在何雨柱看来,都不是阻碍,而是可以凭借他的“疯批”哲学和早有准备的智慧去一一克服的挑战。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四合院里那些依旧沉浸在各自小悲小愁、或是对时代巨变懵然无知的邻居们,嘴角勾起一抹混合着怜悯与傲然的笑容。

“你们还在犹豫,还在害怕,还在算计着那点可怜的工资和票证……”他心中暗道,“却不知道,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像金子一样,洒在了门口。可惜,你们要么眼瞎,要么腿软,不敢弯腰去捡。”

“也罢。”他收回目光,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和炽热,“你们不敢,柱爷我敢!这第一桶金,柱爷我挖定了!”

政策的闸门,已经提起。何雨柱这艘早已打造完毕、弹药充足的小艇,就要在很多人还在岸边观望、甚至嘲笑的时候,第一个冲进那即将变得波澜壮阔的财富海洋!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闻到了自由市场那充满活力、也充满金钱味道的空气。

下一个目标,清晰无比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辞职!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