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神话物理局 > 第26章 巴比伦的废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格尔木的短暂适应期,与其说是休整,不如说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预演。海拔两千八百米的空气已然稀薄,每一次深呼吸都像在提醒肺补它的存在感。阳光灼热而直接,将戈壁滩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晒得滚烫,但在背阴处,寒意却如影随形。三角团队和扎西的向导协作团队在酒店进行了简单的对接。扎西话语不多,但眼神锐利,行动高效,他仔细检查了他们的装备清单,对一些过于精密的仪器表示了担忧,但并未多说什么,只是强调“山里情况复杂,东西要管用,更要可靠”。

适应性训练主要是短途的徒步和简单的攀爬,让身体初步感受高原的节奏。南曦感到轻微的头痛和气喘,但还在可控范围。王大锤仗着身体素质好,起初有些不以为意,但在一次快速爬坡后也尝到了缺氧的滋味,老实了不少。唯有顾渊,似乎对高原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耐受性,除了呼吸稍显急促,并无太多不适,这让他有更多精力观察环境和与扎西交流,试图从当地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取更多关于目标区域的信息。

两天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车队离开了格尔木,向着昆仑山北麓的进山点驶去。戈壁的荒凉逐渐被起伏的丘陵和零星的耐寒植被所取代,远方的昆仑山脉如同一条沉睡的银色巨龙,在晨曦微光中展现出愈发清晰、也愈发巍峨的轮廓。

抵达进山点时,天色已大亮。这是一个位于山谷河流旁的简陋营地,几顶牦牛毛毡房已经由先遣的协作搭建起来。冰冷的河水咆哮着穿过谷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牲畜和冰雪混合的原始气息。数十头健壮的牦牛驮着沉重的物资,安静地等待着。

真正的徒步开始了。

最初的路线沿着河谷向上,坡度相对平缓,但海拔在持续升高。每一步都变得比在平原时更加费力。王大锤负责的技术设备由牦牛驮运,但他自己背着个人装备和部分应急仪器,依然感到肩膀酸痛。南曦专注于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避免去看那似乎永无尽头的上坡路。顾渊则与扎西并肩走在前面,不时停下,用望远镜观察山势,或者与扎西低声交谈。

扎西的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素养。他们沉默而高效地管理着驼队,在险要处提前设置保护绳,对天气的变化有着野兽般的直觉。扎西偶尔会指着某个山头,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简短而古老的传说——某位山神在此驻跸,某处泉水是圣兽的饮池,某个山口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这些传说与顾渊研究的神话体系并非完全吻合,却带着一种源自土地本身的、鲜活而粗糙的生命力,为这次科考探险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第一天,他们行进了约十五公里,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的一处相对平坦的河滩扎营。高原反应如约而至,头痛、恶心、失眠困扰着每一个人,连扎西团队的成员也显得比平日沉默。南曦强迫自己吞咽下能量棒,靠在冰冷的帐篷壁上,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和牦牛偶尔的响鼻,感觉身体仿佛被掏空。王大锤则早早钻进了睡袋,但显然也没能睡着,不时传来翻身的窸窣声。只有顾渊,依旧在帐篷里借着头灯的光芒,翻阅着笔记,偶尔在某个传说与地质特征的对应处停下,陷入沉思。

第二天,行程更加艰难。他们离开了河谷,开始攀爬更加陡峭的山脊。空气愈发稀薄寒冷,脚下的路变成了松动的碎石和裸露的岩壁。无人机进行了几次短暂的侦察,传回的画面显示,前方地形复杂,冰川侵蚀的痕迹明显,巨大的冰碛垄和幽深的冰蚀湖随处可见。

下午,他们抵达了第一个预设的次级测量点——一处位于山坳里的、由巨大冰川漂砾堆积而成的石群。这些石头形状怪异,表面光滑,仿佛被某种力量精心打磨过。根据扎西的说法,这里被称为“鹰泣石”,传说中鹰群在此盘旋悲鸣,是因为能听到山体内部传来的、亡魂的絮语。

尽管身体极度疲惫,团队还是决定在此进行初步测量。王大锤和南曦在扎西协作的帮助下,选择了几块最具代表性的巨砾,部署了声波传感器和磁力计。顾渊则仔细勘察着石群的布局,发现这些巨砾的排列,似乎隐隐暗合某种早已失传的星象图谱。

测量持续了数小时。高原的日落来得很快,温度急剧下降。就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即将被群山吞没时,南曦面前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代表某个声波传感器的曲线,再次出现了异常!

这一次,不再是巴比伦那种平滑的低频波包,而是一种极其尖锐、短暂,仿佛某种东西在极高压力下断裂、又或者是……某种频率极高的“哨音”!其频率远超常人听觉范围,甚至逼近了设备的探测上限!与此同时,磁力计也记录到了伴随而来的、短暂而强烈的磁场脉冲!

信号持续时间不足一秒,但强度远超巴比伦!而且,其波形模式,与顾渊数据库中某个描述“天柱倾覆”、“天穹破裂”的灾难性神话片段模拟波形,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捕捉到了!但……这信号……”南曦的声音因为激动和缺氧而有些颤抖,她看向顾渊,眼中充满了惊疑。

顾渊快步走来,看着屏幕上那转瞬即逝、却凌厉无比的信号痕迹,脸色凝重。“这不是‘低语’……这是‘尖啸’。”他沉声道,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在暮色中如同沉默巨兽般的漂砾,“这片石群记录下的,可能不是神圣的启示,而是一场远古的、毁灭性的剧变。”

成功的喜悦被信号本身蕴含的狂暴意味所冲淡。昆仑山给予他们的第一次“回响”,并非温和的指引,而是一声来自地质历史深处的、充满警告意味的呐喊。

夜幕彻底降临,严寒刺骨。团队撤回营地,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同这高原的夜晚,复杂而沉重。他们成功地在昆仑山捕捉到了“神话频率”的痕迹,但这痕迹所指向的,似乎并非祥瑞,而是一种深埋于这片土地之下的、巨大而古老的力量,或者说——创伤。

巴比伦的废墟诉说着文明的兴衰,而昆仑的巨石,则可能铭记着天地初开时的创痛。他们的探险,在成功迈出第一步的同时,也踏入了一个更加深邃、也更加危险的谜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