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神话物理局 > 第51章 深海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冰冷的数字在屏幕上流淌,如同幽暗海底无声的心跳。

南曦将自己固定在指挥椅上,以避免在“深渊之心”科考站轻微的摇摆中失去平衡。窗外是永恒的黑夜,仅由探险灯划破的局部区域,照亮了偶尔飘过的深海雪絮。这里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压力足以将钢铁压缩成玩具,是人类世界的边缘,也是未知领域的门槛。

但此刻,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面前的全息投影上。那并非海底的地形图,也不是生物追踪信号,而是一段复杂到令人眩晕的多维数据流。它源自于第一卷末尾,他们以巨大代价激活并稳定下来的那个古老造物——“星门之种”。

“滤波完成百分之九十七,” AI 助理那缺乏起伏的电子音在静谧的舱室内响起,“背景噪音剥离中……检测到非随机结构化信息。”

南曦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循环气体的金属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气息。她的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非随机结构化信息。在科学领域,这通常是……文明的指纹。

“可视化模式,阿尔法七型。”她轻声命令。

全息图景骤然变化。原本杂乱无章的波形和频谱点凝聚、重组,化作一片不断旋转、延伸的复杂几何图形。它不像人类已知的任何一种编码——不是二进制的0与1,不是dNA的四种碱基,甚至不是人类语言那充满冗余和模糊性的线性序列。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拓扑结构,是概念本身在更高维度上的直接映射。光点在预设的节点间跳跃、闪烁,勾勒出短暂存在的克莱因瓶与超立方体轮廓,随即又坍缩成一片蕴含无限信息的混沌,周而复始。

“仍然无法解析其语义内核,”顾渊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他身处另一个分析舱室,专注于符号学与信息理论层面。“其基础逻辑架构与我们所有的认知模型都不兼容。它似乎在同时表达多个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概念层,就像……就像一场交响乐,但我们只有感知单一音符的器官。”

南曦凝视着那变幻的图景,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这不仅仅是信息,她直觉地意识到。它拥有一种……韵律,一种内在的、自我指涉的节奏,仿佛拥有生命。

“它像不像……脑电波?”她试探着问,随即又否定了自己,“不,比那更复杂,更……有序。”

“比任何已知的生物脑电波都要复杂几个数量级,”顾渊肯定道,“但如果将其视为某种……‘意识流’呢?某种纯粹意识的载体,剥离了生物体的化学噪声和生理限制?”

“意识流?”南曦重复着这个词汇,感到心脏微微一缩。这个猜想太大胆,太惊人。如果“星门之种”不仅仅是导航信标或能量源,而是某种意识的碎片,或者是一个意识的传输通道……

“王大锤那边有什么发现?”她切换了频道。

王大锤粗犷的声音立刻响起,背景是仪器运行的嗡嗡声:“能量读数稳定,输出功率维持在临界值以下百分之五个点。这东西……伙计们,它太‘安静’了,安静得不正常。按照我们上次激活它时的能量释放率,它现在应该早就自我稳定或者彻底熄火了。但它没有,它就像……就像在呼吸。缓慢,深沉,带着某种目的性的呼吸。”

“呼吸……”南曦喃喃道。她再次将目光投向全息影像。那流转的光纹,那起伏的能级,确实像极了某种庞大存在的胸腔运动。

她回想起第一卷末尾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能量失控,结构濒临崩溃,整个科考站命悬一线。最终,是他们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将自身的生物节律,通过顾渊设计的“原初振动”共鸣器,与“星门之种”的某种底层频率进行了同步。那不是理性的计算,而是一种……安抚,一种沟通。

难道,他们无意中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次工程抢险,而是一次……对话的开启?

“分析信息流中的周期性模式,”南曦命令AI,“寻找与‘原初振动’序列可能存在的谐波或对应关系。”

“执行中……检测到七处潜在谐波共振点。匹配度分别为百分之八十八点三、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屏幕上列出了数据。南曦感到背脊窜过一道电流。不是巧合。这绝不是巧合。

“顾渊,”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我想你是对的。这可能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信息’,这是……‘存在’的痕迹。”

频道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顾渊深吸一口气的声音:“如果我们假设这是一种非碳基的,甚至可能是基于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原理存在的‘意识’,那么,它来自哪里?它的载体是什么?‘星门之种’是它的家,还是它的……嘴巴?或者耳朵?”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涌现,每一个都足以颠覆现有的科学范式。他们站在一扇门前,门后不是另一个房间,而是全新的宇宙图景。

南曦调动控制界面,将一段信息流片段单独提取出来,放大。那是一片由无数细微脉冲构成的网状结构,脉冲之间以超光速(至少在局部范围内)的关联性彼此呼应。

“看这里,”她将图像共享给顾渊和王大锤,“这种关联模式……它不像我们网络中的数据包交换。它更像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脉冲都同时是所有其他脉冲的背景和焦点。这让我想起……”

“神经元集群的同步放电?”顾渊接口道,“但规模和时间尺度都完全不同。除非……”

“……除非这个‘意识’的物理尺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南曦接完了他的话。

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感攫住了她。如果“星门之种”接收或承载的,只是一个庞大意识的极小一部分,就像人类单个神经元与整个大脑的关系,那么,这个完整意识的本体,该是何等恢弘的存在?

她将目光从屏幕移开,再次望向舷窗外那片吞噬一切的黑暗。深海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深渊,它变成了隐喻。他们窥见的,是意识本身的深渊。

“记录日志,”南曦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马里亚纳时间,标记为‘回响纪元’第一天。我们于‘星门之种’稳定运行后第七十二小时,确认接收到持续性的、高度结构化的非随机信息流。初步分析表明,该信息流在逻辑基础、编码方式和表现形态上,均与地球已知任何生命形式或物理过程存在根本性差异。其特征强烈暗示,我们可能首次接触到了某种……‘非碳基意识体’的活跃信号。”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依旧在无声“诉说”着的全息图景。

“建议,”她继续说道,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将此发现列为最高优先级。我们需要重新校准所有探测设备,扩大监听范围。如果这种形式的意识存在于此,那么它……或者它的同类,也可能存在于别处。”

“太阳系……”顾渊在频道里低声说,仿佛读懂了她的思绪,“如果宇宙中意识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的邻居们,或许一直就在那里,只是我们从未学会如何去‘听’。”

南曦关闭了日志记录,舱室内重回寂静,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低鸣和全息光影流转的沙沙声。那来自深渊,来自星门之种的“回响”,不再仅仅是屏幕上的数据。它变成了一个邀请,一个挑战,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是谁”、“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的终极命题。

她伸出手,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虚幻的光影。冰冷的屏幕无法传递温度,但她却仿佛感受到了一种遥远的、浩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