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神话物理局 > 第55章 王大锤的“捕风”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章 王大锤的“捕风”计划

--

向木星发送的问候信号如同石沉大海。数日的监听只带回更加杂乱的自然辐射噪音,仿佛那片狂暴的磁层只是随意吞吐着能量,对他们的呼唤置若罔闻。挫败感并未持续太久,一种更深沉的焦虑开始在“深渊之心”弥漫——他们面对的是超越常识的存在,常规的通讯手段似乎完全无效。

王大锤把自己关在工程舱里已经超过三十个小时。舱内弥漫着焊接金属和高温电路板的气味,各种工具和零件散落一地。全息设计图上,复杂的几何结构不断旋转、拆分、重组,旁边密密麻麻列满了材料强度、推进效率、辐射耐受度等参数。他的眼窝深陷,胡茬凌乱,但眼神却像淬火的钢铁,燃烧着近乎偏执的火焰。

“远程监听和信号发送的局限性太大了,”他在团队通讯频道里嘶哑地说,声音因为缺乏睡眠而干涩,“就像站在风暴边缘向风眼里扔小石子,还想听清回响。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喇叭’或更灵敏的‘耳朵’,我们需要的是……‘潜水员’。”

“潜水员?”南曦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疑问。

“是的,能深入那片等离子海洋的潜水员!”王大锤调出了他初步完成的设计蓝图。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结构极其怪异、充满工程暴力美学的探测器群。“我称它们为‘风之眼’探测器。不是单个,而是一组,至少十二个,构成一个分布式传感网络。”

他快速切换着视图,详细介绍:

主体结构:探测器并非传统的流线型或箱式结构,而是由一个极其坚固的、多层嵌套的碳-碳化钽复合核心构成,形状近似一个扭曲的多面体,以非对称结构来应对复杂的电磁和粒子流冲击。外层覆盖着可主动变形的“自适应电磁装甲”,能根据外部场强动态调整表面电荷分布和局部磁场,起到部分“偏转”和“引导”作用,而非硬抗。

动力系统:摒弃了传统的化学燃料或核电池为主的设计。核心能源是一个超小型、 heavily shielded(重度屏蔽)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仅为维持最基本系统休眠和核心数据存储供电。主要动力来源于“捕风”——利用探测器伸出的、由超导材料编制的巨大网状“帆”(magsail),捕获木星磁层中无处不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太阳风压力,通过洛伦兹力效应进行变轨和姿态调整。“就像帆船利用风,我们要利用这片能量之海本身的流动。”

传感系统:这是最激进的部分。探测器不携带大量精密但脆弱的传统传感器。其核心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星门之种”信息流接收装置的微型化版本,专注于捕捉那种特定的“意识频谱”特征。同时,配备了经过特殊设计的量子干涉仪阵列,试图直接测量时空在强电磁湍流下的微观“涟漪”,以及一套能分析局部等离子体集体行为模式(如涡旋形成、波传播的非线性特征)的简易诊断工具。

数据回传与协同:单个探测器在那种环境下存活和有效工作的概率极低。因此,它们被设计成一个松散的“蜂群”。通过低功耗的、抗干扰的量子纠缠通讯单元(仅限于极短距离内传递关键状态信息)保持基本联络。当一个探测器捕捉到可能的“意识活动”特征时,它会将加密的数据包和自身状态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的跳跃式路径,传递给邻近的探测器,如同击鼓传花,最终由位于磁层相对边缘区域的、功能更强大的“中继母节点”尝试将数据压缩后,以高强度激光脉冲发回遥远的深空网络或地球。

“它们的任务不是长期生存,也不是详细的环境测绘,”王大锤总结道,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它们的使命是冲进去,在被撕碎、熔化或电离之前,尽可能靠近信号源,哪怕只有几秒钟,去‘感受’那片海洋的‘脉搏’,去捕捉那一闪而逝的‘思维火花’,然后把数据碎片送出来。哪怕十二个里面只有一个能传回一丁点有价值的信息,就是胜利!”

这个计划充满了悲壮的色彩。这些探测器就像是派往必死战场的斥候,用短暂的存在换取对未知的一瞥。

顾渊看着那复杂而精巧的设计,感到一阵心悸。这不仅是一个工程奇迹,更是一种哲学立场的体现——不惜代价,触摸真实。“这……这几乎是一场献祭。”

“是探索,”王大锤纠正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谦卑是必要的,但退缩不是。如果我们永远只敢在安全的岸边观望,就永远无法知道海洋里到底有什么。这些‘风之眼’,就是我们的手指,我们要用它去触碰那‘等离子生命’的皮肤,哪怕会被烫伤。”

南曦沉默了。她理解王大锤的决绝,也清楚这个计划的风险和代价。巨大的资源投入,失败的高概率,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主动将人造物送入一个潜在意识体的“身体”内部,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侵入性的行为。对方会如何反应?无视?排斥?还是……更糟?

但她也知道,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手段。远程观测已经遇到了瓶颈。

“基金会那边不会轻易批准这个预算和资源,”南曦指出现实问题,“而且,发射窗口、运载火箭、深空轨道注入……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我已经计算过了,”王大锤显然早有准备,调出了一系列轨道动力学模拟和资源清单,“利用我们在稳定‘星门之种’过程中积累的高强度材料技术和能量引导经验,制造这些探测器是可行的。我们可以调用‘熵减基金会’在近地轨道和小行星带的部分工业设施进行模块化生产。发射可以利用下一次重型载荷前往外太阳系的窗口,搭乘便车,到达木星转移轨道后自主分离。时间紧迫,但并非不可能。”

他的准备如此充分,显然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前,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我们需要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不仅仅是科学好奇,”顾渊沉吟道,“如果我们将它定位为一次对潜在星际邻居的‘主动接触尝试’,而不仅仅是‘探测’,或许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强调我们是在尝试理解,而非挑衅。”

南曦权衡着。王大锤的计划是冒险,但也是突破。它代表了人类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的关键一步,尽管这一步迈得如此艰难,代价可能如此高昂。

“完善你的方案,大锤,”她最终做出了决定,声音清晰而有力,“准备好所有的技术细节、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我会负责向‘熵减基金会’最高委员会提交申请,并争取资源。顾渊,你协助准备相关的接触伦理和潜在文化(如果存在文化的话)冲击的分析报告。”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甲板,望向地球方向,望向那隐藏在幕后的、掌握着庞大资源的组织。

“我们将这个计划,命名为‘捕风’。”南曦一字一句地说,“捕捉那来自木星之耳的 whispers,捕捉那可能存在于太阳风中的意识之流。这是我们迈向星辰意识网络的第一步,无论前方是理解,还是……风暴。”

命令下达,引擎启动。王大锤的眼中重新燃起斗志,他关闭通讯,再次投入到他那些注定要奔赴毁灭的“风之眼”探测器的精雕细琢之中。

在深邃的海底,人类最顶尖的头脑们,开始为他们渺小而又伟大的“捕风”计划,押上所有的智慧、资源和勇气。只为了在那片狂暴的等离子海洋中,求证一个关于宇宙生命的、石破天惊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