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解决了贾赦这个心腹大患,贾琮只觉得身心一轻,许多被搁置的计划可以提上日程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将他精心准备的话本书稿付诸刊印。
自从上次小年宴后,他讲的白蛇传在姐妹中引起热烈反响,贾琮便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精神娱乐生活是何等匮乏。一部优秀的话本小说,其市场潜力绝对巨大。于是,在刻苦攻读之余,他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文字功底,开始着手“创作”。
他选择的第一部,便是恢弘磅礴的《三国演义》。他仔细斟酌,尽量使用符合本朝背景的语汇和叙事方式,保留了其核心情节和人物魅力,尤其是那开篇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宏大开篇,更是原汁原味。
此外,他又汇编了一本短篇故事集,收录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倩女幽魂》等凄美动人的爱情志怪故事,以适应不同读者的口味。
如今手稿已成,贾琮便想着寻个书坊出版。他首先想到的,便是翰墨斋。那里不仅是他与恩师赵文渊初遇、改变命运的地方,更深知翰墨斋乃是赵家产业。老师一家虽位居高位,名满天下,却秉持清正廉洁之家风,不贪不占。维持偌大家族开销,以及支持翰墨斋提供免费阅读、抄录的善举,都需要稳定的财源。书坊生意不失清正之名,又能盈利,正是最佳选择。如今翰墨斋已是京城最大书坊之一,分行遍布全国,渠道畅通。肥水不流外人田,贾琮自然首选此处。
回到府中,安抚了为自己担忧了一夜的锦云和晴雯,贾琮取出誊写工整的两部手稿,便往翰墨斋走去。
再次踏入翰墨斋的大门,贾琮心中感慨万千。就在数月前,他还是那个只能蜷缩在角落、席地而坐、依靠免费阅读艰难获取知识的卑微庶子。而如今,他已脱胎换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一切的起点,皆源于此地。
正当他望着那排排书架微微出神之际,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小师叔?您怎么来了?”
贾琮回头,见是赵良弼,笑道:“良弼,你也在?”
赵良弼忙上前行礼,解释道:“今日陪谢先生来盘查一季度账目。”他口中的谢先生,是赵府的大账房,亦是赵文渊的故交,虽只有举人功名,却极擅数算,若非身有残疾,早凭此才学入国子监任职了。
贾琮说明来意:“我写了两本话本,想来翰墨斋问问,能否刊印。”
赵良弼一听,大感兴趣:“小师叔还写话本?快请!朱掌柜就在后面,我引您去见他!”
两人来到后堂,见到了翰墨斋的掌柜朱先生。朱掌柜年约五旬,精神矍铄,见是赵文渊弟子,又是赵良弼亲自引见,自是客气非常。但听闻是售卖“话本”,心中不免先存了几分不以为意。毕竟,在他想来,琮少爷虽年少成名,科举有望,但写话本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构思和吸引人的故事,与经义文章截然不同,新手往往难以驾驭。
他接过两本厚厚的手稿,先拿起那本名为《三国演义》的,心中不以为意,面上却带着职业笑容翻开。
然而,目光刚落在扉页那首《临江仙》上,他的笑容便僵住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词…这意境!
他心头剧震,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开篇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将他吸引!接着读下去,桃园三结义、曹操献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精彩的情节,如同画卷般在他眼前展开!他完全沉浸其中,忘了周遭一切,一口气读完了手稿的前十回,犹自觉得回味无穷,心潮澎湃!
“妙!妙啊!!”朱掌柜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这…这真是话本?这格局!这气象!这人物!老夫经营书坊数十载,从未见过如此…如此惊才绝艳之作!这简直是话本中的无上珍品!”
他这番失态,将旁边的赵良弼吓了一跳,好奇地凑过来:“朱掌柜,何事如此激动?”
朱掌柜却顾不上回答,又颤抖着手拿起那本短篇故事集,随手翻开第一篇《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过片刻功夫,这位年过四旬、历经世事的书坊掌柜,竟看得眼圈发红,待到读完化蝶结局,更是忍不住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喃喃道:“…感天动地…真是感天动地啊…”
赵良弼见状,更是好奇得抓耳挠腮,也拿起《三国演义》的手稿看了起来。不过读了几页,他的表情也从好奇变成了震惊,再到全神贯注的沉迷!
朱掌柜好不容易平复心情,看向贾琮的目光已彻底不同,充满了敬佩和狂热:“琮少爷!大才!真是大才!这两部书稿,尤其是这《三国演义》,一旦刊印,必定洛阳纸贵,风靡天下!却不知…少爷欲以何种方式合作?是买断还是分红?无论哪种,敝号都愿给出最高价!”
贾琮微微一笑,道:“朱掌柜过誉了。这两部书稿,晚辈想采用分红之策。不过,前五千本的收益,分文不取,全归书坊所有。自五千零一本起,晚辈希望能得售利润的三成。”
“什么?”朱掌柜和赵良弼都愣住了。
朱掌柜首先想到的是,贾琮这是在变相孝敬老师!毕竟书坊是赵家的产业。前五千本不要分红,这等于将初期最大的一块利润让给了书坊!但他从书坊的角度觉得贾琮太吃亏,连忙道:“不可不可!琮少爷,这书稿价值连城,岂能如此?现在能够读书之人不多,五千本之后才收取分红,您这…太吃亏了!”
赵良弼也劝道:“是啊小师叔!这可使不得!您这书稿极好,该拿多少就拿多少,不必如此的!”
贾琮却态度坚决:“掌柜的,良弼,我意已决。若非翰墨斋,若非恩师,亦无我贾琮今日。前五千本之利,算是我对书坊和师门的一点心意。此事不必再议,就按此办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