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 > 第159章 勇士归营,贾琮点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勇士归营,贾琮点名

陶千户猛地站起身,对李千户道,“老李,你守好营地,按将军临走前的吩咐,超过约定时间半个时辰未见人影,便派人前往集合地点接应!我亲自带一队精锐骑兵去寻!”

这是贾琮事先定下的预案,就是为了防止他自己在行动中牺牲,导致突围出来的特战队员因找不到秘密营地而流落在外。

“好!你多加小心!”李千户重重点头。

陶千户不再犹豫,立刻点齐了五十名最精锐、最机警的骑兵,翻身上马,就欲冲出营门。

然而,就在他刚策马奔至营门哨卡之时,前方负责警戒的哨兵突然发出了带着惊喜和不可置信的呼喊:“回来了!是将军!将军他们回来了!”

陶千户闻言,浑身一震,猛地勒住马缰,抬头望去。

只见营门外的山道上,一支人数不多、衣衫褴褛、几乎人人带伤、浑身笼罩着疲惫与肃杀之气的队伍,正迤逦行来。为首一人,身姿挺拔如枪,纵然甲胄破损,满面烟尘,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锐利,不是贾琮又是谁?!

在他身后,韩烈、岁平等人紧紧跟随,再后面,则是一个个如同从血火地狱中爬出的战士。

他们的人数,肉眼可见的稀少。

但,他们回来了!

“将军!”陶千户狂喜地大喊一声,再也顾不得许多,催马就迎了上去。营门处的士兵们也看清了来人,短暂的寂静之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将军回来了!”

“是贾将军!”

“还有韩百户他们!”

“快!快开门!”

欢呼声如同涟漪般迅速传遍整个营地,越来越多的士兵涌向营门,他们看着这支百战余生的队伍,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痕和血污,看着他们眼中那未曾熄灭的火焰,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成功了!他们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激动、敬佩、庆幸、还有对未归者的哀悼……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每一个士兵心头,最终化作了对英雄归来的最热烈的欢迎。

贾琮看着迎上来的陶千户,看着他虎目中闪烁的泪光,再看向营门前那些激动欢呼的士兵们,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丝。

他勒住战马,目光扫过眼前一张张兴奋的面孔,最终落在陶千户身上,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穿透喧嚣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不辱使命!”

简单的四个字,却重若千钧。

陶千户滚鞍下马,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末将,恭迎将军凯旋!”

在他身后,所有士兵,无论官职大小,齐刷刷地单膝跪地,如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营地上空:

“恭迎将军凯旋!”

新营地中,虽洋溢着主将安全归来的喜悦,但一股无形的沉重依旧压在每个人心头,尤其是跟随贾琮出生入死的那一百一十五人,以及知晓那三百敢死队存在的军官们。

贾琮回到中军大帐,甚至来不及更换那身布满血污、烟尘和破口的战袍,也未曾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屏退左右,只留下了陶千户。

“陶千户,出发前我交予你的那份名册,可在身上?”贾琮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清明坚定。

陶千户闻言,立刻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双手奉上,神色肃穆:“大人,名册在此,末将一直贴身保管。”

贾琮接过,入手只觉得这薄薄的名册重若千钧。他缓缓打开油布,里面是一份仔细誊写的名单,上面不仅记录了那三百名特战队员的姓名、籍贯,还尽可能地标注了他们的家庭情况——父母妻儿、住址所在。这是他当初决意亲自带队潜入敌后时,为防万一,留给陶千户,嘱托他若能生还,务必连同那枚玉佩一起交予楚菀卿,以便动用他的商业收益,妥善照料殉国将士遗属的凭证。

如今,他活着回来了,但这名册上近三分之二的名字,却已永远失去了温度。

“擂鼓,集合。”贾琮将名册紧紧攥在手中,沉声下令。

低沉的聚将鼓声在新营地中回荡。除了必要的岗哨,所有将士,包括那刚刚经历血火、身心俱疲的一百一十五名特战队员,全部被召集到了临时清理出的校场上。

三千人肃立,鸦雀无声。目光都聚焦在校场前方那个依旧穿着残破征衣的年轻主将身上。

贾琮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手中捧着那份名册。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缓缓展开了名册。

“现在,点名。”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张大山!”

“到!”台下,一名脸上带着灼伤痕迹的汉子嘶哑着应道。

“李狗蛋!”

“到!”一个年纪不大的士兵红着眼圈挺起胸膛。

“王石头!”

“……到。”声音带着哽咽。

“赵铁柱!”

台下,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贾琮握着名册的手微微颤抖,他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朱笔,在那个名字后面,用力地画上了一个鲜红的圆圈。那红色,刺目如血。

“钱栓子!”

“……到。”

“孙满仓!”

台下,依旧寂静。

朱笔再次落下,又一个红圈。

“周福贵!”

“到!”

“吴有志!”

无人应答。红圈。

……

点名的声音在校场上空持续回荡,每念到一个名字,便是一次希望的提起,每一声“到”,都让幸存者们感到一丝庆幸和酸楚,而每一次沉默,都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贾琮的声音从一开始的沉静,逐渐带上了压抑的沙哑。他每画下一个红圈,眼眶便红上一分,但他始终强忍着,没有让那滴男儿泪落下。台下的将士们,无论是经历过昨夜生死考验的特战队员,还是留守营地的普通士兵,都被这悲壮肃穆的气氛所感染。三千人的校场,除了点名声和零星的应答,竟无一丝杂音,一种同仇敌忾、悲愤交织的情绪在无声地弥漫、凝聚。

名册很长,点名持续了许久。

当最后一个名字点完,贾琮放下朱笔,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却都写满了沉重与坚定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