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超级大学问家,名叫孔圉(yu)。他可不是一般的学霸,那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间还懂人际关系。朝廷让他管理国家文件档案,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兼首席智囊,地位高得很。
孔圉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热爱学习。他总觉得世界之大,知识如海,自己懂的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他请教起问题来,那真是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用他自个儿的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逮着一个算一个!”
但这可急坏了一个人——他的车夫,阿牛。
阿牛是个实在人,就觉得自家老爷这身份,这地位,天天逮着些平头老百姓问东问西,实在有失体统。他经常一边赶车,一边苦口婆心地劝:“老爷,您可是国之重臣,天下闻名的大知识分子!您昨天问那个卖菜的老农哪种粪肥地力足,今天又问那个打铁的铁匠怎么掌握火候才能把锄头打得又韧又不易卷刃……这,这让别人看见了,多掉价啊!知道的说您虚心,不知道的还以为您这‘大神’名号是吹出来的呢!”
孔圉坐在车里,捋着胡子,笑眯眯地回了一句:“阿牛啊,这你就不懂了。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有什么可羞耻的?卖菜的老伯种了一辈子地,他就是土地爷;打铁的师傅抡了一辈子锤,他就是火神爷。在他们面前,我才是学生哩!”
阿牛翻个白眼,心里嘀咕:“得,您老是圣人心肠,我就是个俗人。”
这天,孔圉受邀去参加一个高级文化沙龙,讨论的是“礼乐传承与当代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阿牛把马车赶得又快又稳,心想今天总算是个正经场合,老爷能和他的文人雅士朋友们高谈阔论,不用再“骚扰”路人了。
没想到,马车路过城南集市,孔圉突然猛地一拍大腿:“停车!”
阿牛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勒住缰绳,回头问:“老爷,有何吩咐?”
孔圉已经撩开了车帘,眼睛放光地盯着街边一个热气腾腾的铺子,鼻子还使劲嗅了嗅。那铺子门口挂着一个幌子,上面画着一个夸张的大碗,碗里是红油滚滚的面条,旁边写着三个大字——“老王辣翻天”!
“就是这儿!”孔圉一脸兴奋,“我早就听说这家面馆味道一绝,尤其是那辣味,层次丰富,余韵悠长,今日定要尝一尝!”
阿牛差点从车辕上栽下去:“老爷!您……您要去吃路边摊?!还是这么辣的!等会儿还要去参加沙龙,您这一身辣味,满嘴红光,怎么跟那些大人们谈‘礼乐’啊?”
孔圉已经利索地下了车,整理了一下衣冠,义正辞严:“美食亦是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解市井美食,也是体察民情的一部分!阿牛,休得多言,随我进来!”
阿牛欲哭无泪,只好把马车停到一边,灰溜溜地跟着自家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老爷,走进了喧闹的面馆。
面馆里人声鼎沸,跑堂的吆喝声、食客的吸溜声、后厨的锅勺碰撞声不绝于耳。孔圉这身华丽的官服一进来,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食客们纷纷停下筷子,好奇地看着这位“走错片场”的大人物。
孔圉却浑然不觉,他找了个空位坐下,对着墙上简陋的水牌研究了半天,然后郑重其事地点了一碗“招牌麻辣牛肉面”。
面很快上来了,果然名不虚传。海碗里,红油赤酱,面条筋道,牛肉大块,上面还撒着碧绿的葱花和炸得金黄酥脆的豌豆,香气扑鼻。
孔圉拿起筷子,却没有立刻开动。他仔细端详着这碗面,眉头微蹙,仿佛在思考一个哲学难题。
他先是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观察其色泽和弹性;又凑近闻了闻那复杂的辣香味;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阿牛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的举动——
只见孔圉站起身,端着那碗面,径直走向了正在门口灶台前忙得热火朝天的老板,王老汉。
王老汉是个粗壮汉子,围着油腻的围裙,满脸横肉,正挥着大勺在锅里搅和着辣油。
孔圉走到他面前,非常客气地行了个礼,然后开口问道:“王老板,在下有一事不明,还望指教。”
王老汉被这架势弄懵了,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老者,磕磕巴巴地说:“啊?您……您老请讲。”
孔圉一脸严肃,指着碗里的红油,开始了他的“学术提问”:
“王老板,您这辣油,色泽红亮,香气逼人,但入口之初是焦香,继而麻辣,后有回甘。请问,您是用了哪几种辣椒配伍?是秦椒的烈,还是蜀椒的麻,亦或是湘椒的香?这炒制辣椒和花椒的火候,又是如何掌握的?是先爆香花椒,还是辣椒与花椒同炒?还有,我观这汤底,似乎并非纯用牛骨,是否加入了鸡架或鱼骨一同熬制,以增其鲜?这辣味的层次感,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这一连串专业至极的问题,直接把王老汉给问傻了。他张着大嘴,看着孔圉,又看看那碗面,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做了一辈子面,全靠手感经验,哪想过这么多道道?
周围的食客们也全都安静了,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位“美食家”现场进行“学术研讨”。阿牛已经用手捂住了脸,没眼看了。
王老汉憋了半天,脸涨得通红,最后瓮声瓮气地憋出一句:“俺……俺就是个粗人……俺爹就是这么教的,俺就这么做……啥椒不椒的,市场里哪种便宜好用俺用哪种……火候?就看颜色,闻味道呗……您……您老觉得味儿还行不?”
孔圉听了,非但没有失望,反而眼睛更亮了!他一拍手,赞叹道:“妙啊!大巧不工,重剑无锋!老板您这是达到了‘手中无椒,心中有椒’的最高境界啊!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啊!”
他心满意足地回到座位上,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面来,一边吃还一边点头,嘴里念叨着:“嗯,这焦香,应是豆豉与辣椒同炒之功……这回味,定有少许糖料中和……”
而那王老汉,被孔圉这么一问,反而陷入了沉思,开始琢磨自己这祖传的手艺是不是真的暗含了什么玄妙道理……
等孔圉吃完面,心满意足地抹着嘴走出面馆,沙龙的时间早就过了。阿牛哭丧着脸:“老爷,沙龙都结束了!这下可好,为了碗面……”
孔圉却毫不在意,他打了个带着麻辣味儿的饱嗝,神采飞扬地说:“阿牛,今日收获颇丰!不仅品尝了美味,更领悟了‘大道至简’的道理!比听那些老学究们掉书袋强多了!”
后来,孔圉去世后,国君要给他一个谥号,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大家议论纷纷,该用什么字好呢?
这时,有人就想起了“孔大神探店”这个故事,便笑着说:“孔大夫一生敏而好学,求知若渴,从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种精神,何其可贵!我看,就谥为‘文’吧!‘文’这个字,既有文化学识之意,也包含了勤学好问的品德!”
又有人补充道:“对!他这不以向下面的人请教为耻的精神,就是‘不耻下问’啊!”
国君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大笔一挥,赐予孔圉谥号——“文”。这就是“孔文子”的由来。
而“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也就伴着这个有点搞笑的“探店”故事,流传了下来,告诉人们:真正有学问、有追求的人,永远不会把虚心请教当作一件丢面子的事。哪怕对方只是个卖面条的老板,只要他有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值得你放下身段,客客气气地叫一声“老师”!
阿牛后来也渐渐明白了,自家老爷那不是“掉价”,那是真“大神”的风范。只是他每次路过“老王辣翻天”,看到王老板一边抡着大勺,一边皱着眉头思考人生和辣椒哲学的样子,还是觉得有点……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