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03章 竹编里巷,篾丝间的巧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3章 竹编里巷,篾丝间的巧拙

春分时节,细雨滋润着江南的“竹影村”。村里家家户户以竹编为业,其中“巧篾张”的竹器最为出名——张老篾匠编的竹篮、竹席,篾丝均匀,纹路细密,尤其是他独创的“万字纹”竹篮,结实耐用又美观,远销数省,连官府都来定制盛放公文的竹篾箱。

可近来,巧篾张的竹器却屡屡出问题——编好的竹篮用不了几日就散了架,竹席的篾丝还会扎人,更有一批给官府做的竹篾箱,刚送到就发现底部漏了个洞。张老篾匠检查了篾丝的处理、编织的手法,都没找出毛病,只在散架的竹篮接口处,发现篾丝有被虫蛀过的痕迹。

“前几日王大户预定的‘百子图’竹筛,明明编得好好的,转天就断了好几根篾丝,”张老篾匠捏着一根断篾,声音发沉,“这是我用三年的老毛竹劈的篾,柔韧得很,怎么会这么不经用?”

宋亚轩拿起断篾,对着光看了看,发现篾丝上有细小的齿痕,像是被“竹虫”啃过:“这不是自然断裂,是被虫蛀了。”他又查看竹篾箱的漏洞,发现边缘的篾丝是被人用硬物故意磨断的:“有人在竹器做好后动了手脚。”

刁刁在竹编工坊的角落,找到一个装着竹虫的竹筒,旁边还有一把小锉刀,锉刀上的竹屑与竹篾箱漏洞处的一致:“这工具是工坊里的,看来动手的人就在村里。”

村里的老篾匠说,张老篾匠的邻居李二,最近总眼红巧篾张的生意,还说“他那手艺我也会,就是没他运气好”。“前日我还看到李二在巧篾张的晾晒场附近转悠,手里拿着个竹筒,鬼鬼祟祟的。”

八人找到李二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劈竹篾,墙角堆着几个编坏的竹篮,篾丝处理手法与巧篾张的如出一辙,旁边还放着那个装竹虫的竹筒和小锉刀。见八人进来,他慌忙把东西往柴堆里藏。

“李二,是你在巧篾张的竹器上动了手脚?”村里的里正问道。

李二脸涨得通红,梗着脖子:“凭什么他张老头能独占好生意?我编的竹器哪里比他差?他就是靠老主顾撑着,我就是要让大家看看,他的东西也不结实!”

原来李二跟着父亲学过竹编,手艺不算差,可生意总不如巧篾张,心里渐渐起了嫉妒,便想借虫蛀和磨断篾丝,毁掉巧篾张的名声,让自己的竹器好卖些。

“编竹器先学劈篾,劈篾先学选竹,”张老篾匠闻讯赶来,看着李二,叹了口气,“我爹当年教我,一根合格的篾丝,要经过泡、晒、劈、刮四道工序,少一步都不行。你总嫌麻烦,篾丝没泡透就劈,怎么能编出结实的东西?”

说着,张老篾匠从屋里拿出一本《竹编图谱》:“这是我年轻时记的笔记,里面记着各种纹路的编法,你拿去看。若你肯沉下心学,我可以教你‘万字纹’的编法,生意要靠手艺抢,不是靠歪招。”

李二捧着图谱,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想起自己小时候还跟着张老篾匠学过劈篾,顿时红了眼眶,低着头说:“张叔,我错了……我不该眼红你的生意,更不该用这种手段……”

李二不仅赔偿了巧篾张的损失,还帮着重新赶制官府的竹篾箱。他跟着张老篾学泡竹、劈篾,虽然进度慢,编出的竹器却越来越结实。半年后,他编的“鱼篓”因为造型新颖,竟也卖出了好价钱,李二拿着钱,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离开竹影村时,细雨已停,村里的竹器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篾丝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清新而质朴。贺峻霖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竹编蚱蜢,笑道:“这竹器结不结实,不在篾丝多细,在人心诚不诚,心诚了,粗竹也能编出好东西。”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只小小的竹篮,用竹影村的楠竹根刻成,篮身上的“万字纹”清晰可见,精巧而耐用。他递给刁刁:“这竹编要讲究‘篾丝匀称,接口紧实’,才能编出经久耐用的物件,就像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立得住脚。一点投机,便会像虫蛀的篾丝,看似完整,实则不堪一击。”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篾丝的纹路,轻声道:“篾丝的巧拙,藏着匠人的心思。急于求成只会编出废品,耐得住性子,才能编出传世的好竹器。”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雨后的竹影,清新而温和。

马蹄声伴着劈竹的“咔嚓”声远去,竹影村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与竹林的绿意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手艺之路,有时就藏在这一根篾丝、一只竹篮中,一点嫉妒,一丝浮躁,便能让匠心失了根基,而坚守踏实,精益求精,才能让竹编在岁月的使用中,愈发温润,愈发实用。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竹影村的竹器,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发质朴,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