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11章 茶寮云雾,茶汤里的浓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章 茶寮云雾,茶汤里的浓淡

谷雨时节,云雾缭绕在南方的“茗香岭”,岭上的“清风茶寮”是往来茶商歇脚的好去处。茶寮主人茶婆婆炒的茶叶,汤色清亮,香气馥郁,尤其是她亲手炒制的“云雾毛尖”,采自海拔千米的老茶树,冲泡后叶片直立,如雨后春笋,入口甘醇,余韵悠长,连京城的茶客都慕名而来。

可近来,清风茶寮的茶叶却频频出问题——新炒的云雾毛尖,冲泡后汤色浑浊,带着一股焦糊味;有的茶叶还没存放几日,就生了霉斑。茶婆婆检查了炒茶的火候、晾晒的场地,都找不到原因,只在发霉的茶叶里,闻到一股潮湿的霉味,与她精心晾晒的干爽茶叶截然不同。

“前日给茶商王老板准备的十斤特级毛尖,泡出来竟是黄黑色,”茶婆婆捧着一把发霉的茶叶,声音发颤,“这茶叶是我亲自上岭采的头茬嫩芽,怎么会变成这样?”

宋亚轩拿起一点焦糊的茶叶,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这不是火候的问题,是炒茶时混进了老叶和茶梗,而且炒得过急,才会焦糊。”他又查看发霉的茶叶,发现叶片上有细小的水珠痕迹:“这些茶叶是被人泼了水,没晾干就封存,才会发霉。”

刁刁在茶寮的储藏室里,找到一堆混着老叶的“毛尖”,旁边还有一个湿漉漉的布巾,上面的水迹与发霉茶叶上的一致:“这些东西不是茶婆婆的制茶用料,看来有人故意动了手脚。”

岭上的茶农说,茶婆婆的远房侄女茶丫,最近总抱怨炒茶辛苦,还说“姑婆的老法子太慢,赚不了大钱”。茶丫半年前来到茶寮帮忙,却总嫌采茶、炒茶工序繁琐,偷偷用机器揉捻茶叶,被茶婆婆说了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她在茶叶堆旁泼水,当时以为是不小心洒的,没在意。”

八人找到茶丫时,她正在自己的小屋里分装茶叶,桌上的茶叶明显混着老叶,旁边的水盆里还泡着一块布巾。见八人进来,她慌忙把茶叶往柜子里塞。

“茶丫,是你在茶叶里混了老叶,还泼了水?”茶寮的老帮工问道。

茶丫噘着嘴,不服气道:“我就是想多做点茶叶,老叶和嫩芽炒出来不都一样吗?泼水是想让茶叶看起来更饱满,谁知道会发霉……”她觉得茶婆婆太死板,采嫩芽费时费力,老叶也能泡水喝,才故意掺了老叶,又偷偷泼水增加重量,没想到弄巧成拙。

“制茶先懂叶,懂叶先懂心,”茶婆婆闻讯赶来,指着窗外的老茶树,“我师父当年教我,‘一分嫩芽,十分功夫’,头茬芽要在露水未干时采,炒茶要‘手不离锅,锅不离火’,急不得。你这样糊弄,是砸了云雾毛尖的招牌!”

说着,茶婆婆从茶柜里取出一本《炒茶手记》:“这是我年轻时记的炒茶心得,里面记着每种茶叶的采摘、炒制窍门,你拿去看。若你肯踏踏实实地学,我教你怎么分辨嫩芽、掌控火候,赚钱要靠真本事,不是靠投机取巧。”

茶丫捧着手记,上面的字迹里藏着对茶叶的爱惜,想起茶婆婆顶着露水采茶的身影,顿时红了眼眶,低下头说:“姑婆,我错了!我不该偷懒,更不该毁了您的茶叶!”

茶丫把混着老叶的茶叶全部挑拣出来,跟着茶婆婆学采茶、炒茶。她耐着性子采嫩芽,守在锅边练习翻炒,虽然累,炒出的茶叶却越来越清香。一个月后,她炒的“雨前龙井”,汤色碧绿,得到了茶客的称赞,茶婆婆看着,欣慰地说:“茶汤里的浓淡,不在茶叶多少,在用心真假,你总算懂了。”

离开茗香岭时,清风茶寮的茶香混着云雾,在山谷间弥漫,清新而悠长。贺峻霖捧着一杯新泡的云雾毛尖,笑道:“这茶好不好喝,不在名气多大,在茶叶纯不纯,心纯了,山泉也能泡出仙味。”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个小小的茶盏,用茗香岭的竹根刻成,盏身上刻着“回甘”二字,古朴而雅致。他递给刁刁:“这制茶要讲究‘采得鲜、炒得匀、存得干’,才能有回甘,就像做人,要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岁月中品出真味。一点浮躁,便会像混了老叶的茶汤,看似浓厚,终究失了清醇。”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盏沿的纹路,轻声道:“茶汤里的浓淡,藏着匠人的心境。急于求成只会煮出苦涩,静下心来,才能泡出甘醇。”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茶汤上的雾气,温润而朦胧。

马蹄声伴着炒茶的“沙沙”声远去,茗香岭的云雾在阳光下渐渐散去,露出层层叠叠的茶树,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八人知道,江湖的滋味里,有时就藏在这一片茶叶、一盏茶汤中,一点偷懒,一丝贪念,便能让匠心失了本味,而坚守初心,用心制作,才能让茶香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回味悠长。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茗香岭的茶汤,在时光的浸泡中,愈发甘甜,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