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13章 石雕古巷,凿子下的顽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章 石雕古巷,凿子下的顽拙

处暑过后,秋意渐显,八人来到“石韵巷”。这条巷子因巷尾的“顽石斋”得名,斋主石老凿匠的石雕技艺出神入化,他凿的石狮、石佛,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尤其是他的“镂空石窗”,在青石板上凿出花鸟纹样,阳光透过时能在地上映出流动的光影,是附近州县大户人家建房时的首选。

可近来,顽石斋的石雕却接连出问题——新凿的石窗,刚安装好就发现纹样处有裂痕,有的甚至在搬运时整块崩碎;最让人惋惜的是,一尊为寺庙凿制的“卧佛”石像,佛掌处竟出现了一个大洞,像是被硬物凿穿的。石老凿匠检查了石料的质地、凿子的硬度,都找不到原因,只在崩碎的石块里,发现了石料内部的暗纹,显然是选料时没细看。

“前日给李府凿的‘松竹梅’石窗,装上第二天梅枝就崩了一角,”石老凿匠摸着断裂的石茬,声音里满是无奈,“这是我从青石山采的老料,怎么会有暗纹?”

宋亚轩拿起一块崩碎的石片,对着光查看内部纹路,发现石料里藏着细小的沙砾层,受力后容易断裂:“这不是老青石,是山脚下的杂石,里面混着沙层,才会崩裂。”他又查看卧佛的破洞,发现凿痕杂乱,不似石老凿匠一贯的稳健手法:“这洞是被人用钝凿硬凿出来的,力道没掌握好。”

刁刁在石坊的废料堆里,找到一堆山脚下的杂石,旁边还有几把卷刃的钝凿,凿头的痕迹与破洞处的一致:“这些东西不是你常用的,看来是有人换了石料和工具。”

巷里的老石匠说,石老凿匠的徒弟石磊,最近总嫌采石辛苦,偷偷从山脚下捡杂石回来用,还说“反正装上去看不出来”。“前日我还看到他用钝凿凿卧佛,劝他换把新凿,他说‘快点凿完省事’。”

八人找到石磊时,他正在自己的石棚里凿一块杂石,旁边堆着不少用杂石凿到一半的半成品,地上扔着那几把钝凿。见八人进来,他慌忙用布盖住石料。

“石磊,是你用了杂石,还用钝凿凿坏了石像?”石坊的老帮工问道。

石磊低着头,声音闷闷的:“我就是想省点力,杂石不用爬山去采,钝凿……钝凿顺手……谁知道会崩裂……”他觉得石老凿匠太较真,杂石和青石看起来差不多,钝凿用惯了也能凿出样子,没想到会出这么多岔子。

“凿石先识石,识石先定心,”石老凿匠闻讯赶来,指着院角的老青石,“我师父当年教我,‘一石一性,一凿一心’,选石要‘看皮、敲声、辨纹’,三步都不能少,凿石要‘稳、准、匀’,一丝浮躁都容不得。你这样糊弄,是对石头不敬,也是对手艺不尊!”

说着,石老凿匠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本《辨石凿法》:“这是我年轻时记的采石、凿石笔记,里面记着每种石料的特性和凿法,你拿去看。若你肯踏踏实实地学,我带你去青石山亲自选料,教你怎么用凿,手艺是硬碰硬练出来的,不是偷懒偷出来的。”

石磊捧着手记,上面的字迹被石粉染得发灰,却透着认真,想起石老凿匠为了一块好料,在山里守了三天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跪在地上:“师父,我错了!我不该偷懒,更不该用杂石坏了您的名声!”

石磊把杂石全部运走扔掉,跟着石老凿匠去青石山采料,学着辨石纹、听石声,凿石时也换成了新凿,一点点找回稳劲。半年后,他凿的一块“荷叶鱼”石墩,线条虽不如师父流畅,却也扎实,得到了巷里老石匠的认可。石老凿匠看着,点了点头:“凿子下的顽拙,不在力气大小,在心思专不专,你总算懂了。”

离开石韵巷时,顽石斋的石屑在阳光下闪烁,如同碎金,凿子敲击石头的“叮当”声在巷里回荡,沉稳而有力。贺峻霖摸着一块光滑的石雕边角,笑道:“这石雕好不好,不在纹样多复杂,在石料真不真,凿工稳不稳,心定了,顽石也能凿出灵气。”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把小小的石凿,用石韵巷的枣木刻成,凿头上刻着“沉劲”二字,质朴而有力。他递给刁刁:“这凿石要讲究‘识石性、运巧劲’,才能让顽石显灵,就像做人,要懂得沉淀,稳扎稳打,才能经得起考验。一点偷懒,便会像杂石里的沙层,看似牢固,终究会露破绽。”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凿头的纹路,能感受到那份沉稳的力量,轻声道:“凿子下的顽拙,藏着匠人的性子。急于求成只会凿出残次品,沉下心来,才能凿出经得起风雨的真东西。”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石雕上的光,沉静而厚重。

马蹄声伴着凿石的“叮当”声远去,石韵巷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的石雕在秋阳下透着沧桑的韵味。八人知道,江湖的匠道之路上,有时就藏在这一块顽石、一把凿子中,一点侥幸,一丝懈怠,便能让手艺失了根基,而坚守本分,用心打磨,才能让石雕在岁月的侵蚀中,愈发坚实,愈发有神。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石韵巷的石雕,在时光的镌刻中,愈发厚重,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