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52章 山城药铺,药香袅袅守仁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山城药铺,药香袅袅守仁心

立秋已过,暑气渐消,宋亚轩与刁刁行至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山城地势起伏,街巷盘绕如蛛网,巷尾有一家“百草堂”药铺,门楣上的匾额虽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安心的气息,药铺前的石臼里,还晾晒着刚采的紫苏与薄荷,清香袭人。

药铺的坐堂先生姓陈,人称陈大夫,行医四十余年,不仅医术精湛,更擅长炮制中药,他炮制药材的“九蒸九晒”之法,在当地颇有盛名,寻常药材经他之手,药效总能更胜一筹。

两人走进药铺时,陈大夫正在柜台后碾药,铜碾子在他手中匀速转动,药材被碾成细密的粉末,扬起淡淡的药尘。柜台前站着几位候诊的病人,陈大夫一边碾药,一边耐心询问病情,声音温和如春风。

“陈大夫,您这碾药的力道真均匀,”宋亚轩看着碾子里的药粉,忍不住赞叹,“粉末细得像雪。”

陈大夫笑了笑,停下碾子:“药材要碾得细,药效才能匀,病人吃着也安心。就像这茯苓,若碾得粗了,煮药时有效成分出不来,等于白吃。”

刁刁看着墙上挂着的药柜,抽屉上贴着工整的药名,忍不住问道:“这些药材都是您自己炮制的吗?”

“大部分是,”陈大夫点头,“就说这地黄,要经过九蒸九晒,蒸要用黄酒润透,晒要选晴天正午,每蒸一次,颜色就深一分,药性也更温和。急不得,少一次蒸晒,药效就差一分。”

正说着,一个年轻药童捧着一筐刚切好的当归跑进来,当归片厚薄不均,有的还带着硬芯。“师父,这当归切好了。”

陈大夫拿起一片当归,眉头微蹙:“你这切片太急了,刀没拿稳,厚的地方有硬芯,薄的地方快碎了。当归要切得像纸一样薄,还不能碎,这样煮药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

药童红了脸:“我……我想着快点切完,帮您煎药。”

陈大夫叹了口气:“煎药更要讲究火候,不同的药,火候不同。麻黄要武火急煎,滋补药要用文火慢熬,你连切片都毛躁,煎药怎能让人放心?”他拿起刀,示范着切片的手法,“拿刀要稳,下刀要准,手腕用力,不是手臂用力,就像写字,笔要拿稳,才能写出好字。”

接下来的几日,宋亚轩常与陈大夫探讨医术,两人从药材的性味谈到配伍的精妙,常常忘了时间。刁刁则帮着药童晾晒药材,看陈大夫炮制熟地——将生地黄用黄酒拌匀,放入蒸锅蒸透,再取出晒干,如此反复九次,原本土黄色的地黄,渐渐变成油润的黑褐色,散发着醇厚的药香。

“九蒸九晒,不仅是为了改变药性,更是为了去除药材的燥气,”陈大夫一边翻动熟地,一边说,“就像人,性子急了要磨一磨,才能沉稳下来。药材也一样,经得住折腾,才能发挥最大的用处。”

离开山城前,陈大夫送给宋亚轩一本《炮制心法》,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炮制方法,字迹工整,批注详尽。“这是我一辈子的经验,送给你,或许能用得上。”他又送给刁刁一小包“香药”,是用多种芳香药材混合而成,“这药能安神,旅途劳顿,带在身上好。”

两人谢过陈大夫,走出药铺时,夕阳正照在石臼里的药草上,药香与暮色交织,温暖而沉静。

刁刁嗅着手中的香药,轻声道:“陈大夫炮制药材,不只是为了药效,更是为了病人的安危,这份仁心,比医术更难得。”

宋亚轩点头:“是啊,医者仁心,炮制的是药材,坚守的是良心。就像这九蒸九晒的熟地,每一次蒸晒,都是对药效的负责,对病人的承诺。手艺到了极致,便是德行。”

马蹄沿着蜿蜒的山路下行,山城的灯火渐次亮起,药铺的药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他们知道,百草堂的经历让他们明白,最动人的匠心,往往藏在对生命的敬畏里——它是陈大夫碾药时的专注,是炮制时的耐心,是行医四十载不变的仁心。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却让药香跨越了岁月,温暖了无数生命,如同山间的清泉,虽淡,却能滋润万物。前路漫漫,他们将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意,继续在江湖中行走,感受更多藏在药香里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