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蔡琰咬着嘴唇,没说话,眼神复杂。

她当然想回中原,可是现在这样子,她又不敢回中原。

中原大乱十余年,兖州、豫州都是战场,陈留蔡氏还有多少人在,她都不清楚。况且她自幼随父亲蔡邕流落江湖,与族人本不熟悉,后来又因为卫家的事闹得不开心。现在流落匈奴部落数年,贞节尽失,又染了一身膻气,回到陈留也会被人讥笑。

但她也没有理由留在袁熙的大营里。

他们是世交,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关系。袁熙是有身份的人,留她在身边,难免说不清,送她回中原才是正理。

面对袁熙的安排,她除了接受,没有任何办法。

当天晚上,袁熙留宿平阳。

安顿好蔡琰,袁熙回到自己的小院,楼云跟了过来,为他准备洗漱用具。

“君侯,你为什么不留下蔡夫人?”

袁熙不解地看着楼云。“我为什么要留下她?救了她,当然要送她回老家居住,跟着我算怎么回事?”

“蔡夫人这般模样,怎么回中原?你们汉人权贵可以纳胡姬,却不见得能原谅曾被匈奴人掳获的女子。况且蔡夫人学问那么好,留在你身边,能帮不少忙。”

袁熙很意外。“你怎么知道她学问好?”

“刚才在匈奴人帐中的时候,我说天命在袁氏,当立新朝,她就说新朝这个名称不吉利,最好别用。我虽然不懂为什么,却觉得她说得有理。后来听她说起休屠各的故事,那么久远的事,她都记得一清二楚,这学问还用说么?”

袁熙忍不住笑了。

他知道蔡琰的学问好。蔡邕作为一代通儒,眼界极高,能入他眼的人不多,也就是山阳王粲等寥寥数人。但是私下里,蔡邕对蔡琰却是赞不绝口,总说她可惜是个女子,若是男子,当名扬天下。

楼云不理解这些,也不知道她以为的学问对蔡琰来说只是常识。

但楼云有一句话说对了,如果就这样送蔡琰回去,蔡琰这一辈子都会活在耻辱里。

可是,用什么理由留下她,又怎么才能让她风风光光的回去呢?

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他想了一会儿,对楼云说道:“你找机会问问她的想法。”

“喏。”

——

次日,袁熙再次起程。

来的时候,他日夜兼程,回去就不用那么急了,几乎是逢县必停,每天只走几十里路,轻松自在。

休息的时候,他就和蔡琰闲聊,听蔡琰讲古。

蔡邕矢志编撰本朝史书,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可惜后来被王允杀了,没能成功。在他着史的这段时间里,一直陪着他的就是蔡琰,很多篇章甚至就是蔡琰手抄的。

听蔡琰讲故事,袁熙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

耳闻目见的经历毕竟有限,有文字记载的史事更多更广,而且条理鲜明,更能从中提炼出治国理政的道理和经验。比起编定完成的史书,对各种史料进行编排比对,更是寻求真相的必经之途,充满了惊喜。

这是袁熙从未有过的体验,他听得非常入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求学的场景。

当初与兄长袁谭一起接受何颙等人教导的时候,就是这般模样。

除了听讲,袁熙也将当前的形势对蔡琰做了一些介绍。

得知袁尚正在长安收拾袁氏族人遗骸,准备送回祖茔安葬,蔡琰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么大的事,君侯为何不参与,坐守河东?”

袁熙一声长叹。“正因为这是大事,我才不想参与,免得显甫多心。”

“你希望他有功,不必强攻益州?”

袁熙点了点头。“益州易守难攻,所以最好是劝降,而不是强攻。实在劝降不了,再强攻也不迟。当年光武皇帝有天下,也是登基称帝十多年后才收复益州。如今天下荒残,不宜再战,还是缓一缓的好。”

他看了蔡琰一眼。“你现在见到家父,会觉得很陌生。这几年,他老了很多。”

蔡琰想了想。“他年近花甲了吧?”

“五十有八。”

蔡琰点点头。“这么说来,的确是缓一缓的好。等上几年,中原恢复了元气,益州自然不在话下。只是……”她顿了顿,突然说道:“先父的遗骨也在长安,君侯能否派人送我去长安一趟?”

“当然可以。你知道令尊的遗骨在哪儿吗?”

蔡琰闻言凄然。“先父受害时,我不在长安,如何能够得知。且去长安,慢慢寻访就是了。”

袁熙想了想,说道:“行,回雷首山大营后,我先问问贾文和,他或许能知道一些消息。”

蔡琰大吃一惊。“贾文和在你的麾下?”

袁熙把贾诩这些年的经历大致说了一遍。蔡琰听完,目瞪口呆。“此人深得道家之妙,存身有术,难怪被人比作陈平之流。”

“你还知道这些?”

“先父在长安时,曾与我写信,提及此人,说是凉州名士第一。可惜董卓不能用他,否则也不会落得那般境地。”蔡琰摇摇头,随即又道:“不过他后来祸乱长安,导致生灵涂炭,将来必遭天谴。君侯还是与他保持距离为好,免得受他殃及。”

袁熙心里咯噔一下,若有所思。

的确,贾诩追随过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董卓、张济、曹操,都死于非命。

自己也许应该小心一点,别和贾诩走得太近。

当然,就眼前这形势来看,贾诩也不想和他走得太近,可能也是怕连累了他。

到目前为止,贾诩除了帮他劝降马超、韩遂,也就是建议他观水悟道。平时没事,根本不和他接触,即使有事,也是通过卢毓传话。

正如蔡琰所说,此人深谙道家之妙,存身有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主动出手的。

“昭姬,你对道家了解多少?”

“皮毛而已。怎么,君侯对道家有兴趣?”

“贾文和建议我观水……”袁熙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又将自己最近的心得,包括上次与刘备的对话都说给蔡琰听,他很想听听蔡琰的建议,看看自己有没有想偏了。

蔡琰听完,幽幽一声叹息。“君侯,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能进步如此之大了。”

“怎么说?”

“荆山有玉,只待有缘之人。你是一块上等的璞玉,只是一直未曾雕琢,大器晚成。机缘巧合之下,稍加切磋便光彩照人,吸引着更多的良工名匠来琢磨,将来必成传世之器。”

袁熙瞅着蔡琰,忍不住笑了一声。“昭姬,你如果想感谢我,可以用别的办法,不必说这些话来哄我。我是什么人,我有自知之明,也不敢有非份之想。”

蔡琰盯着袁熙看了半晌,也笑了一声。“君侯是自知而不知人,所以觉得自己很普通。而世人更多的则是知人而不知己,总以为天下碌碌,不过如此,唯有自己是良材美玉,天生奇材。”